‘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
‘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這個問題是由一位獄卒於公元五十年在馬其頓的腓立比提出的。那時剛好發生了一場大地震,獄卒看守的監門都被震開了。他以為囚犯都逃跑了,於是想要自殺。可是其中一個囚犯——使徒保羅——大聲呼叫説:‘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使徒行傳16:25-30。
保羅與跟他一同被囚的同伴西拉來到腓立比,原是為了要向人傳講一個救恩的信息,但由於被人誣告,所以才身陷囹圄。獄卒慶幸囚犯一個也沒有逃走,便想聽聽保羅和西拉所傳的信息。他需要做些甚麽事才可以享有這兩位基督徒海外傳道員所傳講的得救希望?
今日,人們仍然需要昔日保羅和西拉所傳講的救恩。但可惜的是,許多人對於得救這個問題深感疑惑。由於有些自稱能教人得救的宗教家表現自大和貪婪的態度,因而引起許多人的反感。其他人則對許多以傳福音為主的宗教以不顧理智、感情衝動的方式強調得救一事望而生畏。英國報刊撰稿人霍沃德(Philip Howard)説,這些所謂的福音傳教士‘只向聽衆的感情及他們簽支票的手出擊,而不是向他們的頭腦下功夫。’——可參閲彼得後書2:2。
還有些人則對自稱‘得救’的人有時經歷的轉變感到震驚。在《突如其來的改變》一書中,康韋(Flo Conway)和西格爾曼(Jim Siegelman)討論許多種宗教經歷——包括‘得救’在内——這些都是在最近幾十年開始流行的。他們論及這些經歷‘黑暗的一面’,説有些人在個性上‘突然改變’,但卻沒有像預期的一般感到滿足和受到啟發。相反,他們耽於幻想,頭腦閉塞,沒有能力面對現實。這兩位作者補充説:‘我們可以將這種情況描述為一種閉塞心靈、停止思索的過程。’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所經歷的得救絶非如此。當時獄卒問道:‘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獲得保羅的答覆之後,他並沒有“閉塞自己的頭腦”。保羅和西拉也沒有“向獄卒的感情下手”,或是要求予以大量的金錢資助。反之,“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聽。”藉着與獄卒推理,保羅和西拉幫助他對上帝所作的救恩安排獲得清晰的了解。——使徒行傳16:32。
‘當信主耶穌’
這些基督徒海外傳道員開啟了獄卒的心竅,使他明白關於得救的基本真理。當基督徒會衆最初成立時,彼得也向人傳講同樣的真理。彼得指出耶穌基督在救恩方面所擔任的重要角色,並將他稱為‘生命的主’。使徒也説:‘除他以外,别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别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傳3:15;4:12)保羅和西拉則對獄卒説:‘當信主耶穌,你……必得救。’他們也帶領他歸向同一位救恩的主。——使徒行傳16:31。
可是,信主耶穌是甚麽意思?為甚麽除了耶穌以外,沒有其他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是否所有人最後都會得救?使徒們是否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主張?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即使許多現代宗教家的言行傾向於低貶‘救恩’這個字眼,我們仍然需要這項安排。對於‘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這個問題,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獲得一個合理而令人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