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路
(Highway,Road)
希伯來語mesil·lahʹ梅西拉(大路)和deʹrekh德雷克(路),以及希臘語ho·dosʹ霍多斯(路),全都用來指連貫城鎮之間的公路。(見道,道路)
自古以來,巴勒斯坦一帶都有貫通各國各城的道路,當中還有幾條重要的貿易路線。(民20:17-19;21:21,22;22:5,21-23;書2:22;士21:19;撒上6:9,12;13:17,18;見王家大道)一條被視為主要路線的道路以埃及為起點,通往非利士的加沙城和亞實基倫城,接着漸漸偏向東北面,經米吉多再延伸至夏瑣、加利利海北面,直達大馬士革。雖然這條經非利士地的路線是從埃及到應許之地的最短路線,但耶和華仁愛地領以色列人走另一條路,免得他們被非利士人攻擊而喪膽。(出13:17)
在應許之地,以色列人有更重要的理由要維持一個良好的道路網,因為全國只有一個崇拜中心。律法規定,以色列的所有男丁每年都要聚集起來慶祝三個節期,因此許多以色列人每年都要出幾次遠門。(申16:16)此外,他們也要把十分之一奉獻、各種禮物和祭物,不管是自願獻的祭還是律法規定獻的祭,都帶到耶和華所選擇的地方。(申12:4-7)所羅門興建了聖殿後,崇拜中心就在耶路撒冷。因此,當以色列人往返耶路撒冷時,做父親的有很好的機會在路上教導兒女學習上帝的律法。(申6:6,7)
以色列人也要確保通往六座庇護城的路狀況良好。這幾條路必須設置清晰的路標,也要暢通無阻,以免妨礙誤殺犯逃命。(申19:3)根據猶太傳統,每個岔路口上都有路標指示庇護城的方向。(《巴比倫塔木德》中的《鞭笞》10b)
雖然聖經沒有描述古時的道路狀況,但當中的記載也顯示了人們怎樣建設和維修道路。有時候,山岡和其他凹凸之地要削平,路上的石頭要清除,並修築妥當。(賽40:3,4;57:14;62:10)歷史家約瑟夫斯説,所羅門王用黑色石頭鋪設通往耶路撒冷的各條大路。(《猶太古史》第8卷187節[7章4段])
然而,關於古代道路建設的詳細情況,今天只能追溯到羅馬帝國的時期。羅馬人的道路建設十分有名。他們修築的道路連接整個遼闊的帝國,好讓軍隊可以通行無阻。他們用石板鋪路,路基通常有三層:(底層)瓦礫、(中層)用砂漿固定的石板、(上層)混凝土和碎石。路面從中間向兩邊傾斜,路上設置了里程碑、路緣石和排水溝,而且每隔一段合適的距離就有水井。羅馬的道路幾乎完全筆直,直接翻過山岡而不必繞道而行。羅馬一條著名的道路叫做阿庇亞大道,寬約5.5米(18英尺),是用巨大的火山岩鋪砌而成的。使徒保羅被押去羅馬受審時,曾途經這條大道,今天這條大道仍有部分路段受人使用。(徒28:15,16;見亞比烏市集廣場)
以賽亞書19:23提到「必有大路從埃及通往亞述」,意思是兩國終有一天會建立友好關係。當耶和華釋放他被擄的子民時,他彷彿為他們修築大路,讓他們從被擄之地出來。(賽11:16;35:8-10;49:11-13;耶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