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着愛心提出勸勉’
公元60-61年左右,一名曾棄主潛逃的奴隸離開羅馬,踏上一段1400公里的旅程,千里迢迢地返回故鄉歌羅西——一個位於小亞細亞西南方的城市。他隨身攜帶了一封寫給他主人的書函,執筆者乃是使徒保羅本人。今日,這封書函已收錄在聖經裏,並以收信人腓利門為名。
致腓利門的信以機巧而富説服力的方式與對方推理,在這方面堪稱傑作。更重要的是,這封信含有對今日的基督徒適用的若干教訓,其中之一是基督徒應當憑着愛心互相勸勉。我們且仔細看看這封雖然簡短、卻十分有力的書函。
潛逃的奴隸返回主家
腓利門是個基督徒,深受歌羅西會衆所愛戴。(腓利門書4,5)事實上,這群會衆甚至在他的家舉行聚會!(第2節)不但如此,腓利門也與使徒保羅相識;也許保羅便是幫助腓利門成為基督徒的人。誠然,保羅表示他自己未曾親自在歌羅西傳道。(歌羅西書2:1)不過,他曾在以弗所住了兩年。當其時,他很努力傳道,“叫一切住在亞細亞[包括歌羅西在内]的,……都聽見主的道。”(使徒行傳19:10)腓利門很可能便是聽見他傳道的人之一。
無論如何,像當時很多富有人家一般,腓利門也擁有奴隸。在古代的日子,奴隸制度並非總是不可取的。在猶太人當中,把自己或家人賣為奴乃是一種受人接納的還債方法。(利未記25:39,40)《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論及羅馬時期説:“許多人以不同的理由把自己賣為奴,但最重要的理由是為了生活得比赤貧的自由人安定,此外也為了獲得特别的工作,或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許多外籍人把自己賣給羅馬公民為奴,期望在羅馬法律的嚴密管制下,他們獲得解放時能够成為羅馬公民。”
可是,後來腓利門手下有一個名叫阿尼西謀的奴隸棄主潛逃,到羅馬去了,而且很可能從腓利門那裏竊取了金錢作路費。(第18節)阿尼西謀在羅馬認識了使徒保羅,當時保羅正在當地被囚。
這個棄主潛逃、‘從前沒有甚麽好處’的奴隸,現今卻成了基督徒。他甘心服事保羅,對這個繫獄的使徒作出有益的服務。難怪阿尼西謀成為保羅“所心愛的”,是他“親愛的弟兄”!——第11,12,16節,《新譯》。
使徒保羅本想把阿尼西謀留下來,但腓利門才是阿尼西謀的合法主人。因此阿尼西謀有義務要返回他的合法主人那裏。但腓利門會怎樣接待他呢?他會憤然把阿尼西謀嚴加處罰嗎?他會懷疑阿尼西謀作基督徒的動機嗎?
憑愛心解決事端
保羅覺得有需要致信腓利門為阿尼西謀説項。他寫這封書函時並沒有如常請人代筆,而是親自執筆。(第19節)請撥出一點時間將整封致腓利門的短信讀一遍。你留意到保羅介紹過自己,願腓利門及家人得着“恩惠平安”之後,接着稱讚腓利門“對主耶穌和衆聖徒有愛心和信心”。——第1-7節,《新譯》。
保羅本可以輕易地憑着自己身為使徒的權柄,‘吩咐腓利門作應作的事’,但他寧願‘憑着愛心勸勉’。保羅重申阿尼西謀是個基督徒弟兄,且對保羅十分有用。使徒承認:“我本來想把[阿尼西謀]留在我這裏,使他在我為福音被囚禁時,可以替你服事我。”保羅繼續説:“但還沒有得到你的同意,我就不願意這樣作,好叫你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第8-14節,《新譯》。
然後,使徒鼓勵腓利門接納這位以弟兄身分回來的潛逃奴隸,“接納他好像接納我一樣”。但這並不是説阿尼西謀已不再是奴隸了。保羅絶沒有慫恿人去改變當時的社會秩序。(可參看以弗所書6:9;歌羅西書4:1;提摩太前書6:2。)不過,在基督徒愛心的連繫下,現今腓利門與阿尼西謀既已是基督徒弟兄,他們之間的主奴關係無疑會受到影響。腓利門要把阿尼西謀視為“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弟兄”。——第15-17節,《新譯》。
阿尼西謀可能負有的債務(也許由於偷了東西的緣故)又如何?保羅再度根據他與腓利門之間的友誼提出呼籲,説:“如果他使你受了損失,或欠你甚麽,都記在我的帳上。”保羅表示他深信腓利門會敏於寬恕,甚至過於保羅所求。由於保羅期望自己很快便會獲釋,所以他甚至預算在不久的將來接受腓利門的款待。保羅問候過各人後,在信的結尾説,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常與腓利門同在。——第18-25節,《新譯》。
對今日基督徒適用的教訓
腓利門書含有很多對今日的基督徒適用的教訓。其中之一是,它提醒我們要敏於寬恕,即使信徒同工大大冒犯了我們亦無二致。耶穌基督説:“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
今日在基督徒會衆裏持有職權的人,尤其能够從腓利門書得益。值得留意的是,保羅沒有憑着自己的使徒權柄吩咐腓利門做應做的事。不但如此,他也沒有提出要求,硬要把阿尼西謀留在羅馬服事他自己。相反,保羅尊重别人的産權。他也體會到,雖然他可以憑着自己的權柄使腓利門遵囑而行,讓腓利門發自本心地採取行動卻好得多。保羅憑着愛心提出請求,從而激發腓利門作出衷誠的響應。
是故,今日基督徒長老絶不應當濫用職權,或以苛刻不仁、專橫跋扈的方式對待羊群,以致‘轄制上帝託付給他們的人’。(彼得前書5:1-3)耶穌説:“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馬太福音20:25,26)監督通常發現,羊群對於仁愛的呼籲所作的響應比對於發號施令的響應好得多。患抑鬱症的人會感激監督撥出時間聆聽他們的難題,並且提出仁愛的勸告。
保羅的信進一步提醒監督們,稱讚和機巧的確深具價值。他在信的起頭承認,‘衆聖徒的心從腓利門得到舒暢。’(第7節,《新譯》)這種衷心的稱讚無疑使腓利門較易於接受保羅的建議。照樣,今日人提出勸告時往往能够用誠摯、親切的稱讚加以緩和。勸告不應當粗魯和唐突,而是要多多“用鹽調和”,好使聽的人較容易接受。——歌羅西書4:6。
使徒保羅也表示,他深信腓利門會做對的事。他説:“我深信你會聽從,也知道你所作的必超過我所説的,因此才寫信給你。”(第21節,《新譯》)長老們,你有對信徒同工表現同樣的信心嗎?這樣行豈不幫助他們樂意做對的事嗎?
饒有趣味的是,父母常常發覺,對兒女表現信心也會産生好的影響。父母若看出樂意服從(超乎僅是符合要求而已)的價值,就能够給予兒女相當程度的尊嚴。父母應當盡可能以和藹可親的聲調提出吩咐或請求。要表現體恤之心及説明理由。如果兒女有值得稱讚的地方,父母就應當熱烈稱讚他們。要避免對兒女吹毛求疵,尤以在公共場合為言。
照樣,丈夫也可以表現合理、仁慈的品質,對妻子敏於稱讚。這樣行有助妻子表現順服,並從中感到舒暢、快樂!——箴言31:28;以弗所書5:28。
聖經並沒有記載腓利門對保羅的信有甚麽反應。不過,我們卻無法想像保羅信錯了他。願今日所有作基督徒長老、父母和丈夫的人,都在待人接物方面獲得類似的成功,不是藉着強迫、命令、威嚇,而是‘憑着愛心提出勸勉’。
[第23頁的圖片]
保羅沒有倚仗自己身為使徒的權柄,而是憑着基督徒愛心向腓利門提出勸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