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波斯人
(Persia,Persians)
一塊土地和一個民族的名稱,在聖經和世俗歷史中,通常都跟米底亞人一起出現。米底亞人和波斯人顯然都屬於古雅利安(印度-伊朗)族,因此,波斯人是雅弗的後代,可能是雅弗的兒子瑪代的子孫,跟米底亞人源出同一祖先。(創10:2)在一篇銘文中,大流士大帝自稱是「波斯人所生的波斯人,雅利安人的後裔雅利安人」。(《波斯帝國歷史》,A.奧姆斯特德着,1948,231頁)
撒縵以色三世(看來跟以色列王耶户是同時代的人)時代的亞述銘文,提到米底亞入侵亞述,以及亞述接受「帕蘇阿」列王的貢物。「帕蘇阿」看來是位於烏爾米耶湖西面的一個地區,跟亞述接壤。很多學者認為,「帕蘇阿」指的是波斯人之地,有些人則把這個名稱跟帕提亞人聯繫在一起。無論如何,在後期的銘文中,波斯人之地已大大南移至埃蘭東南面的「伯爾薩」,即現今伊朗的法爾斯省境内。波斯人也佔據了安申,這是埃蘭附近的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曾是埃蘭的領土。
因此,早期的波斯領土看來只包括遼闊的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西北邊跟埃蘭和米底亞接壤,北邊毗鄰帕提亞,東邊是卡曼尼亞,南邊和西南邊是波斯灣。除了炎熱潮濕的波斯灣海岸地區,波斯的主要國土就是扎格羅斯山脈南部。這裏地勢起伏不平,被幾條長長的山谷分割,山谷十分富饒,山坡上林木蔥鬱。山谷裏氣候温和,但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區則土地貧瘠,受勁風不斷吹襲,冬季氣候嚴寒。像米底亞人一樣,波斯人看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同時也種植必需的農作物。波斯王大流士大帝曾自豪地形容他的國家「驕美富饒,人强馬壯」。(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1959,第17卷,603頁)
起初,波斯人大都過着簡樸的遊牧生活,但在波斯帝國全盛時期,他們變得窮奢極侈,喜愛富麗堂皇的居所。(參看斯1:3-7;另見斯8:15談及末底改獲賜的袍服)波斯波利斯的雕刻顯示,波斯人身穿及踝的寬鬆長袍,腰束帶子,腳穿低幫繫帶鞋。米底亞人的裝束卻不同,他們身穿緊身長袖的及膝袍子。(見下册328頁圖片)波斯人和米底亞人看來都穿長褲。雕像顯示,波斯士兵身穿鐵甲,鐵甲外面穿上長褲和有袖的束腰衣。他們擅長騎馬,事實上,騎兵隊在他們的戰爭中起重要作用。
波斯語屬於印歐語系,證據顯示跟印度梵語有密切關係。波斯人在他們歷史的某個階段,開始使用楔形文字,但跟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所用的數以百計的符號相比,他們所用的符號要少得多。波斯帝國統治期間,一些銘文用古波斯語寫成,並翻譯成阿卡德語和一般叫做「埃蘭語」的語言。帝國的官方文件,主要以當時國際通用的阿拉米語寫成。(拉4:7)
米底亞-波斯帝國的發展史(見下册327頁地圖) 跟米底亞人一樣,波斯人看來先後被幾個貴族家庭統治,其中一個貴族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的開國君王居魯士大帝就出自這個王朝。據希羅多德和色諾芬的記載,居魯士的父親是波斯人,母親是米底亞人。在居魯士領導下,波斯人團結起來。(《希羅多德》,第1卷,107-108節;《居魯士的教育》,第1卷,2章,1段)那個時候,米底亞人比波斯人强大,但居魯士迅速戰勝了米底亞王阿斯提亞格斯,攻佔了米底亞首都埃克巴坦那(公元前550)。(參看但8:3,20)米底亞王國從此受波斯人控制。
此後,雖然米底亞人一直臣服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但波斯帝國顯然具有聯合政權的統治特色。因此,《波斯帝國歷史》(37頁)説:「波斯人和米底亞人的密切關係從未被人遺忘。埃克巴坦那雖曾受劫掠,卻仍然是君王鍾愛的宮廷。米底亞人跟波斯人享有同樣的殊榮;他們擔任高官,被揀選作波斯軍隊的將領。外國人常常使用米底亞-波斯這個聯名,並用『米底亞人』指兩族人。」
在居魯士治下,米底亞-波斯帝國向西大大擴張。波斯軍隊戰勝呂底亞王克羅伊斯,並征服希臘一些沿海城市,這樣,帝國的西面邊界就伸展到愛琴海。居魯士最重大的一場戰役,發生在公元前539年。當時,居魯士率領米底亞、波斯、埃蘭聯軍,攻克了强大的巴比倫,應驗了聖經的預言。(賽21:2,9;44:26-45:7;但5:28)隨着巴比倫覆亡,閃米特人長期稱霸世界的歷史告一段落,第一個由雅利安人(雅弗人)建立的世界霸權崛起。猶大地(以及叙利亞和腓尼基)從此納入米底亞-波斯的版圖。公元前537年,居魯士頒布詔書,准許猶太人返回已荒涼七十年的故土。(代下36:20-23;見居魯士)
波斯的都城 由於波斯帝國是兩個民族組成的聯合霸權,迦勒底人的王國被擊敗後,米底亞人大流士就成為這個王國的統治者,但他很可能仍臣服於居魯士的宗主地位。(但5:31;9:1;見大流士1)巴比倫仍然是米底亞-波斯帝國的一座王城,也是宗教和商業中心。不過那裏夏季氣候酷熱,波斯君王大都受不住,因此只把巴比倫作為冬都。考古學證據顯示,巴比倫被征服之後不久,居魯士就返回埃克巴坦那(現今的哈馬丹)。這座城位於阿勒萬德山的山腳,海拔1900米(6200英尺),冬季大雪紛飛,氣候嚴寒,夏季則涼爽宜人。居魯士允准猶太人回鄉重建耶路撒冷的諭旨,就是於若干年後在埃克巴坦那被人發現的。(拉6:2-5)波斯早期的首都是帕薩加第,位於埃克巴坦那東南約650公里(400英里),海拔跟埃克巴坦那差不多。後來,波斯王大流士、薛西斯、長手君亞達薛西,在帕薩加第附近建造了王城波斯波利斯,並在其地底挖掘縱橫交錯的隧道網,顯然是為了運送淡水之用。另一座都城是書珊,靠近古埃蘭的紹阿斯佩河(卡爾黑河),大概在巴比倫、埃克巴坦那、波斯波利斯三地的中間,位置具戰略優勢。在書珊,大流士大帝建造了一座華麗的宮殿,通常用作冬宮,因為這裏的夏季跟巴比倫一樣酷熱。不過隨着時間過去,書珊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帝國真正的行政中心。(見埃克巴坦那;書珊)
宗教和法律 跟亞述和巴比倫的閃米特君王一樣,波斯的統治者也有殘酷不仁的一面,但至少他們在最初曾力求用公平合法的方式去對待被征服的國族。他們的宗教看來包含若干倫理道德觀念。波斯人崇拜的主神是阿胡拉·瑪茲達,其次是密特拉神。密特拉既是戰爭之神,也是契約之神,他眼明耳靈,要找出違約的人。(見男女神祇)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的著作(第1卷,136,138節)論到波斯人,説:「他們對五到二十歲的男孩施行教育,只教他們三件事:騎馬、射箭、講真話……他們認為撒謊是最可憎的行為。」儘管歷史顯示波斯君王也有口是心非、耍陰謀詭計等惡行,但他們基本上都遵從「言出必行」的傳統信條,難怪他們堅持「米底亞人和波斯人的法律」是不可更改的。(但6:8,15;斯1:19;8:8)因此,當居魯士的諭旨在約十八年之後被發現,大流士王據此承認猶太人建造聖殿是合法的,就下令官員要跟他們通力合作。(拉6:1-12)
波斯帝國的政府顯示出高度的管治能力。王的顧問團由七人組成,都是「波斯和米底亞的君侯」。(斯1:14;拉7:14)除此之外,王任命總督管轄主要地區或國家,比如米底亞、埃蘭、帕提亞、巴比倫尼亞、亞述、阿拉伯、亞美尼亞、卡帕多西亞、呂底亞、愛奧尼亞。帝國擴張之後,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亞也納入管轄範圍。這些總督被授予一定的自治權,有權管理轄區内的司法和財政事務。(見總督[巴比倫的、波斯的])總督轄區看來劃分成若干省(在亞哈隨魯的日子,共有127個省),由省長管理。各省又有代表省内各族的君侯。(拉8:36;斯3:12;8:9)波斯帝國幅員廣大,但首都地處偏遠,可能為了應付這種不利的情況,帝國設立了一個迅捷的通信系統,通過驛使騎快馬傳遞王家公函,使王跟各省保持聯繫。(斯8:10,14)各條御用大道得到妥善保養,其中一條從書珊一直通往小亞細亞的薩迪斯。
從居魯士去世到大流士去世 公元前530年,居魯士大帝在一場戰爭中陣亡,他的統治到此結束。他兒子岡比西斯繼位,成功征服埃及。儘管聖經沒有提到岡比西斯的名字,但看來他就是以斯拉記4:6所提到的「亞哈隨魯」王。反對聖殿工程的人誣告猶太人,就是向這位亞哈隨魯王提交訴狀的。
關於岡比西斯的統治結束前後的情況,記載混淆不清。其中一個記載出自大流士大帝的比索通銘文,希羅多德等人也曾記述這段歷史,但内容略有差異。據大流士説,岡比西斯把他的兄弟巴爾狄亞(希羅多德叫他做史梅迪斯)秘密處決。後來,岡比西斯前往埃及。他不在國内期間,一個名叫高馬達(希羅多德也叫他做史梅迪斯)的僧侶冒充巴爾狄亞(史梅迪斯)篡奪了王位,並得到其他人接納他為王。岡比西斯從埃及回國途中去世,篡位者就高枕無憂了。(《希羅多德》,第3卷,61-67節)有些歷史家卻支持另一個説法:巴爾狄亞並沒有被殺,岡比西斯不在國内時,是巴爾狄亞而不是某個冒名的人篡奪了王位。
無論真相如何,岡比西斯的統治於公元前522年結束。篡位的人(巴爾狄亞或高馬達,即假史梅迪斯)只統治了七個月,就在同一年被刺殺,他的統治隨之結束。不過,在這短短七個月期間,看來反對者第二次向波斯王提交訴狀,指控猶太人,聖經把當時的王叫做「亞達薛西」(可能是王位的稱號或頭銜)。這一次的指控十分成功,波斯王頒發禁令,不准猶太人繼續建造聖殿。(拉4:7-23)聖殿工程停頓下來,「直到波斯王大流士在位第二年」。(拉4:24)
看來,在大流士一世(又叫大流士·希斯塔斯皮斯,或大流士大帝)的策劃或指使下,篡位者被殺,大流士旋即繼位。他在位期間,下詔准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繼續建造聖殿。聖殿於大流士在位第六年(公元前515年初)落成。(拉6:1-15)大流士統治期間,帝國的版圖不斷向外擴張,東達印度,西抵色雷斯和馬其頓。
至少到這時為止,波斯列王應驗了但以理書7:5和8:4的預言。這兩節經文分别用熊和公綿羊象徵米底亞-波斯帝國,指出帝國必朝北、西、南三個主要方向吞併土地。然而,公元前490年,大流士的軍隊在馬拉松一役中敗給希臘。大流士在公元前486年去世。(見大流士2)
薛西斯和亞達薛西的統治 大流士的兒子薛西斯顯然是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他的行動跟聖經描述的第四個波斯王吻合,經文説這個王必「動員一切攻擊希臘王國」。(但11:2)波斯人在馬拉松吃了敗仗後,薛西斯決心要為此報仇雪恨。公元前480年,他率領大軍進攻希臘大陸,在温泉關戰勝希臘人,摧毁雅典,但波斯軍隊也死傷慘重。之後,波斯軍隊先後在薩拉米斯和普拉蒂亞(布拉底)戰敗,薛西斯不得不返回波斯。
薛西斯在位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他進行了若干政制改革,並完成他父親在波斯波利斯開始興建的許多工程。(參看斯10:1,2)據希臘歷史家記載,在薛西斯統治的晚期,他的婚姻不和,後宮發生紛爭,朝臣弄權。這些記載也許反映了以斯帖記的一些基本内容,只是大大混淆和歪曲了事實而已。以斯帖記説,王后瓦實提被廢,以斯帖取代她作王后;末底改被擢升,在帝國内位高權重。(斯2:17;10:3)根據世俗歷史,薛西斯是被他的臣子刺殺的。
薛西斯的繼位人是長手君亞達薛西,他在位第七年(公元前468)所做的一件事很值得注意,就是允准以斯拉攜帶大批奉獻給聖殿的禮物返回耶路撒冷。(拉7:1-26;8:24-36)亞達薛西在位第二十年(公元前455),尼希米獲准前往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尼1:3;2:1,5-8)亞達薛西在位第三十二年(公元前443),尼希米返回王宮,並逗留了一段時間。(尼13:6)
關於薛西斯和亞達薛西的統治時期,歷史記載有不同的説法。一些參考書説,亞達薛西的登基年是公元前465年。某些文獻指出,亞達薛西的父親薛西斯統治的時間延續到第二十一年。一般來説,薛西斯的統治由他父親大流士去世的那年開始計算,即公元前486年。他的第一個在位年是公元前485年,而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以及亞達薛西的登基年,通常被認定是公元前465年。學者們一般認為,亞達薛西在位的最後一年始於公元前424年。有些文獻説,那一年是亞達薛西在位第四十一年。如果這個看法正確,那就意味着,亞達薛西的登基年是公元前465年,他的第一個在位年是公元前464年。
然而,證據充分顯示,薛西斯在位最後一年以及亞達薛西的登基年是公元前475年。證據來自三方面:希臘史料、波斯史料、巴比倫史料。
來自希臘史料的證據 希臘歷史上發生的一件事,有助於確定亞達薛西從甚麽時候開始統治。地米斯托克利是希臘政治家和戰爭英雄,他跟希臘人民鬧翻後就逃到波斯尋求庇護。希臘歷史家修昔底德以記載準確著稱,他説(第1卷,137章,3節),地米斯托克利「托人帶了一封信給薛西斯的兒子亞達薛西王,當時亞達薛西即位不久」。《普盧塔克的生平》(地米斯托克利,27章,1節)提到,「修昔底德和蘭薩庫斯的卡隆説,當時薛西斯已去世,地米斯托克利是跟他兒子亞達薛西會面的」。卡隆是波斯人,經歷過薛西斯和亞達薛西政權的更替。修昔底德和蘭薩庫斯的卡隆所説的話表明,地米斯托克利抵達波斯時,亞達薛西剛開始統治。
從地米斯托克利去世的日子往後倒數,就能確定亞達薛西甚麽時候開始統治。關於地米斯托克利去世的日期,參考書的記載各有不同。不過,歷史家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第11卷,54章,1節;第11卷,58章,3節)在記述一些事件時一併提到地米斯托克利的死,這些事件發生在「普拉克西埃爾古斯做雅典執政官的時期」。普拉克西埃爾古斯於公元前471/470年擔任雅典的執政官。(《希臘和羅馬編年史》,艾倫·薩穆埃爾着,慕尼黑,1972,206頁)據修昔底德記載,地米斯托克利抵達波斯後,用一年時間學習波斯語,好預備覲見亞達薛西。之後,王恩准他定居波斯,並使他大享尊榮。如果地米斯托克利在公元前471/470年去世,他就必定不遲於公元前472年定居波斯,而他抵達波斯則在這一年之前,即公元前473年。當時亞達薛西「即位不久」。
論到薛西斯去世及亞達薛西登基的時間,M.德考托加説:「根據修昔底德的編年史,薛西斯在公元前475年年底去世;根據同一位歷史家的記載,地米斯托克利在長手君亞達薛西即位後不久抵達小亞細亞。」(《不同學者提交給法蘭西皇家學會銘文與文學學院的備忘錄》,第一系列,第6卷,第二部分,巴黎,1864,147頁)
E.萊韋克的話進一步支持這點,他指出:「因此,根據《亞歷山大編年史》,薛西斯必定在統治11年之後,於公元前475年去世。歷史家查斯丁在他的著作中(第3卷,第一部分),同意這部編年史的記載及修昔底德的理據。查斯丁説,薛西斯被謀殺時,他兒子亞達薛西還只是個孩子。如果薛西斯死於公元前475年,這點就得到確立,因為當時亞達薛西16歲。但到公元前465年,他已經26歲,跟查斯丁描述他是個孩子的記載不符。按照這個年代計算,既然亞達薛西在公元前475年開始統治,他在位第二十年就應該是公元前455年,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公元前445年。」(《護教學期刊》,巴黎,第68卷,1939,94頁)
如果大流士死於公元前486年,薛西斯死於公元前475年,那麽一些古代文獻説薛西斯統治了21年,又該怎樣解釋呢?在古代,君王和兒子可以共同執掌王權,這是常見的事。如果大流士和薛西斯曾共同執政,那麽歷史家計算薛西斯在位的年數,就既可以從薛西斯與父王共同執政開始,又可以從他父王去世之時開始。如果薛西斯與父王一起統治了10年,隨後獨自統治了11年,有些史料就可説他統治的時間共長21年,而另一些史料則可説他統治了11年。
有充分證據表明,薛西斯曾跟父王大流士共同執政。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的著作(第7卷,3節)説:「大流士認為他[薛西斯]懇求[得到王權]是合理的,就宣告他作王。在我看來,即使薛西斯沒有提出懇求,他也會被立為王。」這表明,薛西斯在父王大流士統治期間被立為王。
來自波斯史料的證據 從波斯發掘出來的浮雕,尤其可以看出薛西斯曾跟大流士共同執政。在波斯波利斯發現的一些浮雕,描繪薛西斯站在父王的寶座後面,衣着跟父親一樣,頭也跟父親在同一高度。這點極不尋常,因為通常王的頭要比其他人高。《波斯波利斯新出土的薛西斯銘刻》(恩斯特·赫茨菲爾德着,1932)一書指出,在波斯波利斯發現的銘刻和建築物都顯示,薛西斯曾跟父王大流士共同執政。赫茨菲爾德在著作的第8頁寫道:「在波斯波利斯發現的薛西斯銘文,内容十分獨特,許多銘文都沒有區分薛西斯和父王的活動。他們所修的建築物也同樣關係微妙,人們無法分辨哪些建築物屬於大流士,哪些屬於薛西斯。這一切都顯示,薛西斯跟父王共同執政。此外,波斯波利斯的兩幅雕塑也顯示這種共治關係。」論到其中一幅雕塑,赫茨菲爾德指出:「浮雕上的大流士,一身帝王打扮,坐在寶座上。寶座安放在一個很高的平台上,平台由帝國境内各國族的代表托住。在他後面(實際在他右邊)站着薛西斯,跟大流士一樣顯出王者氣派,左手放在寶座高高的靠背上。這個姿勢清楚表明,薛西斯的身份並不只是王位繼承人,而是實際跟父王共同執政。」
至於描繪大流士和薛西斯共治的浮雕是甚麽時候雕刻的,安·法爾卡斯在《阿開民雕塑》(伊斯坦布爾,1974,53頁)一書中指出:「這些浮雕可能在建築物第一次擴建期間,即公元前494/493-前492/491期間,安放在寶庫裏。在這段期間搬運笨重的石塊無疑是最方便的。但無論這些浮雕是在甚麽時候搬到寶庫裏的,也許都是在公元前5世紀90年代期間雕刻的。」
來自巴比倫史料的證據 在巴比倫發現的證據也表明,薛西斯在公元前5世紀90年代期間,開始跟父親共同執政。薛西斯的宮殿在巴比倫出土,宮殿是於公元前496年落成的。關於這點,A.T.奧姆斯特德在《波斯帝國歷史》(215頁)一書中寫道:「我們知道,到公元前498年10月23日,王子[即大流士之子薛西斯]的宮殿正在巴比倫興建,無疑這就是位於中部的大流士宮殿,我們在之前已描述過了。兩年之後[公元前496],鄰近的博爾西帕有一份商業文件提到,『新宮殿』已經落成。」
除此之外,兩塊非同尋常的泥板也進一步證實,薛西斯曾跟大流士共同執政。其中一塊泥板是商業文件,内容關於在薛西斯的登基年租用一座建築物。泥板的日期是該年一月即尼散月。(《牛津博德蘭圖書館的晚期巴比倫泥板目錄》,坎貝爾·湯普森着,倫敦,1927,13頁,泥板編號A.124)另一塊泥板上的日期是「薛西斯的登基年亞布月(?)」。值得留意的是,後一塊泥板並沒有照當時的一般做法,把薛西斯冠以「巴比倫王,萬國之王」的頭銜。(《新巴比倫王國法律與行政文獻譯釋》,M.桑尼科魯與A.安納德合著,萊比錫,1934,第1卷,第4部分,544頁,第634塊泥板,編號VAT 4397)
這兩塊泥板令人費解。一個君王的登基年通常始於前任君王去世之時。可是證據表明,薛西斯的前任君王(大流士)死於在位最後一年的七月,而這兩份寫於薛西斯登基年的文件,日期卻都早於七月(一個是一月,另一個是五月)。因此,這兩份文件所提到的登基年,並不是指薛西斯於父親去世之後登基作王的那年,而是指他跟大流士共同執政期間的登基年。如果這一年是公元前496年,即薛西斯在巴比倫的宮殿建成的那年,那麽他跟父親共同執政的第一年,就始於次年即公元前495年的尼散月,他統治的第二十一年即最後一年就是公元前475年。這樣,薛西斯的統治就包括跟大流士共同執政的10年(公元前496-前486)和單獨統治的11年(公元前486-前475)。
另一方面,歷史家一致認為,大流士二世的第一個在位年始於公元前423年春季。一塊巴比倫泥板表示,大流士二世在登基年的11月4日,也就是公元前423年2月13日,已經登上王位。(《巴比倫編年史,公元前626-公元75年》,R.帕克與W.H.杜伯斯坦合著,1971,18頁)然而,有兩塊泥板表明,亞達薛西在位的第四十一年,一直統治至11月4日之後:一塊泥板的日期是他在位第四十一年11月17日(18頁),另一塊泥板的日期是他在位第四十一年12月。(《舊約與閃米特研究》,哈珀、布朗與穆爾合編,1908,第1卷,304頁,第12塊泥板,編號為CBM,5505)因此,亞達薛西第四十一個在位年間,並沒有人繼承他的王位,他全年都在位施行統治。這表明,亞達薛西的統治期超過41年,可見他的第一個在位年不可能是公元前464年。
在博爾西帕發現的一份商業文件,年份是亞達薛西在位第五十年,由此證實長手君亞達薛西的統治超過41年。(《大英博物館巴比倫泥板目錄》,第7卷:西巴爾2的泥板,E.萊希特與A.K.格雷森合著,1987,153頁;泥板編號B.M.65494)其中一塊泥板談及亞達薛西統治的結束和大流士二世統治的開始,泥板上注有以下日期:「第五十一年12月20日,萬國之王大流士的登基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巴比倫考察,系列A:楔形文字文獻》,第8卷,第一部分,艾伯特·克萊着,1908年,34,83頁,插圖57,第127塊泥板,編號CBM 12803)由於大流士二世的第一個在位年是公元前423年,因此亞達薛西在位第五十一年是公元前424年,他第一個在位年就是公元前474年。
由此可見,來自希臘、波斯、巴比倫的史料,一致證實亞達薛西的登基年是公元前475年,他第一個在位年是公元前474年。這樣,亞達薛西在位第二十年就是公元前455年,但以理書9:24所提到的七十個七的時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計算的。根據但以理書9:25,從公元前455年開始數算69個七年(483年),就到了意義重大的一年,稱為「彌賽亞」的領袖就在這一年出現。
從公元前455年到公元1年,一共455年。再數算餘下的28年(合共483年),就到了公元29年。在這一年,拿撒勒人耶穌在水中受浸,受聖靈膏立,成為彌賽亞,即基督,開始公開傳道。(路3:1,2,21,22)
帝國衰亡並瓦解 論到波斯王長手君亞達薛西的繼位人,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説:「薛西斯王在亞洲統治一年(有些人説是兩個月)之後去世,他兄弟索格迪亞努斯繼位,統治了七個月後被大流士刺殺,大流士統治了十九年。」(《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第12卷,71章,1節)大流士(世稱大流士二世)原名奧克斯,作王後改名大流士,看來他就是尼希米記12:22提到的「大流士」。
大流士二世之後,亞達薛西二世(名叫尼蒙)繼位。他在位期間,埃及反叛,波斯跟希臘的關係惡化。他的統治(公元前404-前359)結束之後,他兒子亞達薛西三世(也叫奧克斯)繼位,統治約21年(公元前358-前338),據説他是波斯君王中最殘忍嗜血的一個。他的主要功績是重新征服埃及。世俗歷史表明,隨後阿爾色斯統治了兩年,大流士三世(卡多曼納斯)統治了五年。大流士三世在位期間,馬其頓王腓力被謀殺(公元前336),他兒子亞歷山大繼位。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攻打波斯帝國,首先在小亞細亞西北角的格拉尼庫斯河畔打敗波斯軍隊,然後在小亞細亞東南角的伊蘇斯再次獲勝(公元前333)。最後,希臘征服腓尼基和埃及之後,擊破波斯人在高加米拉的最後一道防線,波斯帝國就此滅亡,當時是公元前331年。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被瓜分。塞琉古·尼卡托控制了亞洲大部分地區,波斯位於這個地區的中部。從此塞琉西王朝開始統治,直到公元前64年。塞琉古·尼卡托看來就是但以理預言中的第一個「北方王」,跟象徵早期「南方王」的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對抗。(但11:4-6)
公元前3世紀和前2世紀期間,帕提亞人佔領了波斯的領土,使塞琉西王朝的版圖縮減到國土的西部。公元3世紀,帕提亞人被薩珊人擊敗,隨後薩珊人統治波斯,直到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人征服為止。
以西結的預言指出(結27:10),為富裕的泰爾軍隊效勞的戰士中包括波斯人,他們為增添泰爾的光榮作出貢獻。象徵性的「瑪歌革地的歌革」率領許多民族前來攻擊耶和華的立約子民,這些民族當中也包括波斯人。(結38:2,4,5,8,9)
[第163頁的圖片]
波斯波利斯城入口附近的人面牛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