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考驗的時期(1914-1918)
「要記住,我們正處於考驗的時期。……人若容許任何理由使他離開主和主的真理,不再為主作出犧牲,這人對主的興趣就不是純粹受到內心對上帝的愛所推動,而是別有用心;很可能他希望剩下的時間不多,奉獻只延續一段時期便夠了。情形若是這樣,現今便是他離開的大好時機了。」
這段話刊登於1914年11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雜誌裡,對當時來說的確十分適當。對聖經研究者來說,從1914年至1918年這段時間無疑是個「考驗的時期」。有些考驗來自內部;其他的則來自外界。可是,這一切考驗卻足以顯明,聖經研究者是否真的『有上帝的愛在他們心裡』。他們會緊緊依附「主和主的真理」,抑或會半途而廢?
熱切的期待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爵被刺客槍殺。這宗行刺促成了「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原本的名稱——的爆發。戰事在1914年8月展開,當時德國大舉進侵比利時和法國。到該年秋季,血腥的大戰已在各地激烈進行了。
「外邦人的日期已經結束;外邦列王的日子已經滿了」!1914年10月2日星期五早上,羅素弟兄進入守望台社布洛克林總部的食堂時作出這項宣布。在場的人都十分興奮。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多年來一直熱切期待1914年來臨。但是外邦人日期的結束會帶來什麼呢?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許多人都相信這場大戰會在全球導致一段無政府時期,最後更為現存的事物制度帶來末日。人們對1914年還懷有其他期望。在1900年9月受浸的亞歷山大·H·麥克米倫後來回憶說:「我們當中有些人真的以為我們會在那個十月的第一週便升到天上去。」a事實上,麥克米倫回顧羅素宣布外邦人日期已終止的那個早上,他承認說:「我們十分興奮。如果當時我們開始上升,而羅素弟兄的宣布成了我們升天的記號,我並不會感到意外——但是,實際的情形當然並非如此。」
在19世紀,許多人對主耶穌基督復臨一事所懷的期望都未能實現,結果威廉·米勒的許多跟從者以及多個基督復臨派的團體都失掉了信心。與羅素共事的聖經研究者又如何?有些人其實受早日得救的念頭所吸引,而非因為他們真正愛上帝及渴望遵行他的旨意嗎?
『羅素弟兄,你不感到失望嗎?』
羅素弟兄一直鼓勵聖經研究者,即使事情沒有像他們所期望一樣迅速達到高潮,他們仍然要保持警醒,決心繼續執行主耶和華的工作。
1914年的10月過去了,C.T.羅素和他的同工仍然在地上。然後1915年的10月也過去了,羅素感到失望嗎?他在1916年2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寫道:「你們會問道,『羅素弟兄,關於我們會在什麼時候才經歷改變,你的想法如何?這件事沒有在我們所期望的時候發生,你不感到失望嗎?』我們的回答是,不然,我們並沒有失望。……各位弟兄,我們當中凡是對上帝懷有正確態度的人,對他的任何安排均不會感到失望。我們並不是要自己的意願實現;因此,當我們發覺自己對1914年10月所懷的期望錯了時,我們很高興主並沒有改變他的計劃去適合我們。我們絕不想他這樣行。我們只是渴望明白他的計劃和旨意而已。」
誠然,聖經研究者沒有在1914年10月『被帶到天上的家去』。可是,外邦人的日期的確在那年終止。顯然,對於1914年的意義,聖經研究者還需有更清楚的認識。與此同時,他們應當怎樣行呢?要努力工作!正如1916年9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指出:「我們本來以為,召集[受膏者]教會的收割工作在外邦人日期結束之前便會大功告成了;但聖經本身並沒有這樣說。……收割工作仍然繼續下去,我們是否引以為憾呢?絕不然。……親愛的弟兄們,我們目前的態度應當是對上帝深懷感激,對美好的真理體會更深;他讓我們有特權明白和維護這些真理,因此我們要更熱心幫助別人認識真理。」
但在收割工作上,還有許多事要做嗎?羅素弟兄顯然這樣想。他在1916年秋天與麥克米倫弟兄所作的一段談話足以表明這點。羅素把麥克米倫召到他在布洛克林伯特利的書房裡,告訴他說:「工作正迅速擴展,而且會繼續擴展,因為我們有一件普世的工作必須完成,要將『王國的福音』傳遍天下。」羅素花了三個半小時向麥克米倫說明他從聖經看出必須在未來執行的偉大工作。
聖經研究者通過了一項艱難的考驗。憑著《守望台》的幫助,他們受到強化而得以克服失望之感。可是,考驗的時期尚未結束。
『『現在會有什麼事發生呢?』』
1916年10月16日,羅素弟兄和他的秘書門塔·斯特金啟程前往美國西部及西南部作一項預先安排好的演講旅行。可是,當時羅素已身患重疾。他們首先繞道加拿大前往密歇根州的底特律,然後在伊利諾伊州、堪薩斯州及得克薩斯州稍作逗留,最後抵達加利福尼亞州。10月29日星期日,羅素弟兄在洛杉磯發表了他的最後一個演講。兩日後,在10月31日星期二午後不久,查爾斯·泰茲·羅素在前往得克薩斯州潘帕的火車上逝世,享年64歲。他的訃聞在1916年11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中登出。
羅素弟兄逝世的消息在總部宣布時,這對伯特利家庭有什麼影響呢?在羅素外出期間,A.H.麥克米倫作他辦公室的助手。他後來憶述他在早上向伯特利家庭讀出電報時的情景:「食堂各處頓時響起一片哀聲。有些人哭出聲來。那天早上沒有人吃早餐。大家都非常難過。早餐結束之後,他們分為小撮彼此交談,低聲耳語說:『現在會有什麼事發生呢?』那天沒有人有心情工作。我們不知道怎樣做才好。事情來得那麼突然。但其實羅素早已試圖幫助我們為這件事作準備了。我們會怎樣做呢?最大的打擊是驚聞C.T.羅素去世。在起初幾天,我們的前途看來一片空白。在羅素的一生中,他就是『社方』。他決心要使上帝的旨意成就,而工作便環繞著他的這項堅毅決心而發展。」
葬禮在紐約的殿堂和匹茲堡的卡內基禮堂舉行,然後弟兄們按照羅素的請求,將他葬在阿勒格尼的伯特利家庭墳場。此外,社方在1916年12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以及在隨後印行的《聖經的研討》第一卷的版本中,刊出羅素的簡短傳記和他的遺囑。
羅素死後會有什麼事發生呢?聖經研究者很難想像有其他人能夠替代羅素弟兄的地位。他們對聖經的了解會繼續加深,抑或會停頓下來?他們會變成一個以羅素為核心的教派嗎?羅素自己曾清楚表示,他期望這件工作繼續下去。因此在他死後,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便隨即發生了:誰會監察《守望台》和其他書刊的內容呢?誰會接續羅素作社長?
管理階層的改變
羅素弟兄在遺囑裡提議,設立一個由五位成員組成的編輯委員會去決定《守望台》的內容。b除此之外,守望台聖經書社的董事會設立了一個由三位成員——A.I.里奇、W.E.范安伯和J.F.盧述福——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在董事會指揮之下督導社方的一切工作。c可是,誰會成為新社長呢?這個決定會在社方的下一個年會中作出,而年會則定於大約兩個月之後在1917年1月6日舉行。
起初,執行委員會盡力設法穩定當時的情況,鼓勵聖經研究者保持活躍,不要氣餒。《守望台》繼續出版,刊出羅素生前所寫的多篇文章。但隨著年會逐漸臨近,情勢開始出現緊張。有些人甚至四出遊說,希望他們所揀選的人會被選為社長。還有些人則由於深深尊重羅素弟兄,以致看來較專注於仿效他的各種特質,希望形成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教派。可是,大部分聖經研究者最關心的問題乃是,要繼續推行羅素一生鞠躬盡瘁、努力從事的工作。
隨著選舉的日子逐漸臨近,問題仍然是,誰會接續羅素成為社長?1917年1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報導年會的結果,解釋說:「皮爾遜弟兄說了一番十分適當得體的話,表達同人對羅素弟兄的賞識和慈愛,然後宣告他接獲全國各地的弟兄來信,委任他作代理人,代他們投票選舉J.F.盧述福弟兄為社長;他並且表示自己完全同意他們的決定。」盧述福受到提名和附議之後,便沒有人進一步被提名。這樣,「秘書按照指示投票,宣布會議一致選舉盧述福弟兄為社長。」
選舉既成定局,新社長受到怎樣的接待呢?上述的《守望台》報導說:「各地的友人均熱切禱告求主在選舉方面予以指引;事情結束之後,人人均感到心滿意足,堅信主曾指引他們,並垂聽了他們的禱告。所有在場的人均完全協調一致。」
可是,這種「完全協調一致」並沒有維持得很久。新社長受到許多人熱烈歡迎,但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反應。
新社長勇往直前
盧述福弟兄決心繼續跟從羅素所建立的模式,繼續勇往向前而非改變組織的方向。社方派出的周遊代表(當時稱為朝聖者)的數目從69人增至93人。社方也加強分發免費單張的工作,不時在星期日到教堂前分發單張,並且經常在逐戶傳道工作上如此行。
社方在羅素死前已展開了「牧教工作」,現在更加緊進行。這是一項跟進的工作,與現今耶和華見證人所從事的回訪活動類似。為了加速傳道工作的進行,新社長進一步擴大派書者的工作。派書者(今日先驅傳道員的前身)的數目從372人增至461人。
1917年12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說:「在1917年的起頭,工作的展望頗令人灰心。」C.T.羅素去世後,弟兄們懷有若干程度的憂慮、疑惑和恐懼。可是,年終的報告卻令人鼓舞;外勤活動有顯著增加。顯然,工作仍在向前邁進。但聖經研究者是否已成功渡過C.T.羅素去世所帶來的考驗呢?
企圖奪權
不是人人都支持新社長。C.T.羅素和J.F.盧述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他們的性格迥異,背景也不同。有些人覺得很難接受這些差別。在他們看來,沒有人能夠『替代羅素弟兄』。
有少數人,特別是一些在總社服務的人,實際憎恨盧述福弟兄。雖然工作繼續進展,而且盧述福竭力跟從羅素所定下的安排,這件事實卻未能感動離心分子。不久,反對更進一步加劇。社方董事會的四個成員甚至試圖將行政權從盧述福手中奪過來。到1917年夏季,隨著《聖經的研討》第七卷The Finished Mystery(《完成的奧秘》)發行,情勢更發展到危急的地步。
羅素弟兄在生時雖然希望能完成這本書,但卻未能如願。他死後,社方的執行委員會委派兩位同工,克萊頓·J·伍德沃思和喬治·H·費希爾,去完成這本書。書裡載有對啟示錄、雅歌和以西結書的評注。書中的部分內容基於羅素就這幾本聖經書所寫的文章,並且加上其他的評論和解釋。完成的手稿由社方的主管人員審查過之後批准出版,並且在1917年7月17日星期二午餐期間向伯特利家庭宣布。當時社方同時作了一項令人吃驚的宣布——四個採取反對立場的董事已被革職,盧述福弟兄任命了其他四位弟兄去填補他們的空缺。這引起了什麼反應呢?
彷彿炸彈爆炸一般!四個被革職的董事利用這個機會在伯特利家庭面前抨擊社方處理事務的方式,結果引起一場長達五小時的爭辯。伯特利家庭有些成員表示同情反對者。反對持續了數星期之久;據離心分子說,他們要「推翻現存的專制」。但是盧述福弟兄所採取的行動是有充分根據的。怎會如此呢?
原來四個反對的董事雖是羅素弟兄任命的,但這些任命卻從未在社方的年會中由社員投票加以確認。因此,這四個人並不是董事會的合法成員!盧述福早已留意到這件事,但起初卻沒有向人提及。為什麼沒有提及呢?他想避免造成印象,使人以為他不理會羅素弟兄的意願。可是,一旦事實表明這些人不會停止反對,盧述福便根據他身為社長的權威和責任,將這些人革除而代之以另外四個人;後者的任命會由定於在1918年1月舉行的年會加以確認。
由於怨懟不滿的前任董事和他們的支持者繼續惹事生非,社方要求他們離去;8月8日,他們終於離開了伯特利家庭。他們不久便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發起一項廣泛的公眾演說和寫信運動,試圖擴大他們的反對。結果,在1917年夏季之後,聖經研究者的若干會眾分裂為兩個陣營——一邊是忠於社方的人,另一邊則是那些被反對者的甜言蜜語騙倒的人。
但是,被革除的幾個董事會試圖影響出席年會的人,以求奪得組織的控制權嗎?盧述福預見到這樣的反應,他覺得最好對所有會眾作一項調查。結果如何?據1917年12月15日《守望台》(英文)所發表的報告說,參加投票的人表示,他們絕大多數支持J.F.盧述福和跟他合作的董事們!這件事後來在年會中獲得證實。d反對者雖然試圖取得控制,卻勞而無功!
反對者和他們的支持者後來的情況怎樣了?1918年1月的年會之後,反對者脫離組織,甚至決定在1918年3月26日自行紀念耶穌受難。即使他們暫時保持團結,這種情形卻無法繼續下去;不久他們便分裂為多個派別了。以大多數而言,他們的人數逐漸減少,活動也趨於式微,甚或完全終止。
顯然,在羅素弟兄死後,聖經研究者的忠誠面對重大考驗。正如在1915年受浸的塔莉莎·P·戈特說:「許多人以前看來非常強壯,對主十分愛戴,現在卻開始冷淡下來。……這種情形顯然是不對的,但卻正在實際發生,令我們感到很苦惱。但是我對自己說:『耶和華豈不是任用這個組織,把我們從偽宗教的枷鎖中釋放出來嗎?我們豈不是已嘗過他的恩惠嗎?我們現在若離開,可以到哪裡去呢?到頭來我們豈不會變成跟從人嗎?』我們無法看出有什麼理由要跟從叛道者,因此便決定留下來。」——約翰福音6:66-69;希伯來書6:4-6。
有些在這段時期中退出組織的人後來幡然悔悟,於是與聖經研究者恢復聯絡,跟他們一起敬拜上帝。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均像戈特姊妹一樣繼續與守望台社和盧述福弟兄通力合作。將他們連繫起來的愛心和團結是藉著多年來在聚會和大會中彼此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他們絕不容許任何事去破壞這個團結的繫索。——歌羅西書3:14,《新世》。
到1918年,聖經研究者已渡過了來自內部的考驗。可是,若有反對從外界興起,那又如何呢?
受攻擊的對象
從1917年年尾至1918年,聖經研究者積極向人分發《完成的奧秘》這本新書。1917年年尾,印刷商正忙於為這一版印製85萬本。1917年12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報導說:「第七卷的銷數是前所未見的;在同一段時間內,銷數超過聖經以外的其他任何書本。」
但並非人人都對《完成的奧秘》的成功感到興奮。書裡含有一些對基督教國的教士所作的猛烈抨擊。這使教士們大感忿怒,於是慫恿政府禁止聖經研究者的書刊流通。由於教士們所挑起的這項反對,《完成的奧秘》一書在1918年年初被加拿大政府禁止流通。不久,美國的聖經研究者也遭遇猛烈的反對。
為了揭發這項由教士們所製造的壓力,守望台社在1918年3月15日發行了稱為Kingdom News(《王國消息》)第1號的單張。其中含有什麼信息呢?寬達六欄的大字標題宣告說:「宗教褊狹——牧者羅素的跟從者由於將真理告訴別人而飽受逼迫」。然後文章在「聖經研究者受到與『黑暗時代』無異的待遇」這個標題下報導聖經研究者所受的迫害以及始於加拿大的禁制。始作俑者是誰?單張毫不避諱地指出是教士們。單張把教士們形容為「一撮專橫自大的人。他們一貫地蓄意阻止人明白聖經;聖經的一切主張,除非來自他們,否則就要橫加壓制」。e一個多麼尖銳有力的信息!
教士們對這樣的揭發有什麼反應呢?在此之前他們已為守望台社製造了不少麻煩。但現在他們更張牙舞爪、憤怒若狂地發動全面攻擊!1918年春季,仇敵在北美洲和歐洲均對聖經研究者發動猛烈的迫害。教士們所唆使的反對在1918年5月7日達到高潮,當時美國聯邦政府發出拘票,逮捕J.F.盧述福和他的幾位親密同工。到1918年中期,盧述福和他七位同工被囚禁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聯邦監獄裡。
既然盧述福法官和他的同工都已繫身囹圄,總部的操作受到什麼影響呢?
繼續奮鬥
在布洛克林,社方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去照顧工作。受任命的弟兄們最關心的事之一便是:要繼續出版《守望台》。各地的聖經研究者無疑需要社方能夠給予他們的一切屬靈鼓勵。事實上,在整段「考驗的時期」中,《守望台》從未少印過一期!f
當時總部瀰漫著怎樣的精神呢?後來成為治理機構成員的托馬斯(巴德)·沙利文弟兄回憶說:「我有特權在1918年夏季,當弟兄們仍然被監禁在獄中之際,探訪布洛克林的伯特利。在伯特利主持工作的弟兄們絕沒有感覺恐懼或灰心。事實上,情形剛相反。他們充滿樂觀和自信,認為耶和華最後必定會將勝利賜給他的子民。我有特權在星期一早上和他們一同進早餐,並有機會聽到在週末外出演講的弟兄們所提交的報告。這使我對當時的情勢獲得一個清晰的概念。在每個事例上,弟兄們均充滿信心,等候耶和華進一步指引他們的活動。」
可是,弟兄們卻遭遇許多難題。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激烈進行,紙和煤的供應均很短缺,而這些乃是總部的工作所亟需的東西。當時愛國主義高漲到狂熱的地步,有很多人均對社方懷有敵意;聖經研究者被人視為賣國賊。在這種極不利的情況下,看來社方無法繼續在布洛克林操作。因此,執行委員會在與其他弟兄磋商之後,決定將布洛克林幕屋出售,並關閉伯特利之家。1918年8月26日,社方把各部門的工作遷回匹茲堡聯邦街和信用街的一幢辦公大廈內進行。
可是,當時弟兄們卻表現良好的精神。馬莎·梅雷迪思回憶說:「我們在匹茲堡一帶的人集合起來,決心要『繼續奮鬥』,直至弟兄們出獄為止。當時布洛克林的辦事處已遷返匹茲堡,於是弟兄們著手撰寫《守望台》的文章和印刷這本雜誌。《守望台》印好了,姊妹們便將雜誌包起來寄到人們手上。」
自從外邦人的日期在1914年秋季結束以來,聖經研究者經歷到不少嚴峻的考驗。他們能夠繼續存在嗎?他們真的『有上帝的愛在他們心裡』嗎?他們會聽從羅素的勸勉,緊緊依附「主和主的真理」嗎?抑或他們會半途而廢?
[腳注]
a 本章所引用的A.H.麥克米倫的話乃取自他所著的Faith on the March(《信心在邁進中》)一書,1957年由Prentice-Hall,Inc.出版。
b 羅素在遺囑中指定的編輯委員會的五位成員是:威廉·E·佩奇,威廉·E·范安伯,亨利·克萊·羅克韋爾,E.W.布尼森,F.H.羅比森。除此之外,他也指定其他幾個人填補可能出現的空缺——A.E.伯克斯,羅伯特·赫什,以撒·霍斯金斯,G.H.費希爾,J.F.盧述福,約翰·埃德加。可是,佩奇和布尼森很快便提出辭呈——佩奇由於無法住在布洛克林,布尼森則由於要從事世俗工作以維持家人生活。於是,正如1916年12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宣布,盧述福和赫什取代了這兩個人,成為編輯委員會的成員。
c 據守望台社的章程規定,董事會由七位成員組成。章程規定,餘下的董事會成員有權選人填補空缺。因此,羅素死後兩日,董事會開會選出A.N.皮爾遜作董事。當時董事會的七位成員是A.I.里奇,W.E.范安伯,H.C.羅克韋爾,J.D.賴特,I.F.霍斯金斯,A.N.皮爾遜和J.F.盧述福。然後,由七位成員組成的董事會選出執行委員會的三位成員。
d 在1918年1月5日舉行的年會中,獲得最高票數的七個人是J.F.盧述福,C.H.安迪生,W.E.范安伯,A.H.麥克米倫,W.E.施皮爾,J.A.博內特,G.H.費希爾。然後年會從這七位董事中選出三位作主管人員——J.F.盧述福作社長,C.H.安迪生作副社長,W.E.范安伯作司庫秘書。
e 其他兩份尖銳有力的單張相繼發行。1918年4月15日出版的《王國消息》第2號在「《完成的奧秘》及何以這本書受到禁制」的標題下刊出一個甚至更強烈的信息。然後,在1918年5月出版的《王國消息》第3號載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標題:「兩場大戰正激烈進行——專制制度必然傾倒」。
f 在較早時候,曾有幾期《守望台》合併出版,但並不是在1914-18年期間。
[第68頁的精選語句]
盧述福要求反對者離開伯特利
[第62頁的附欄]
『『我們當中有些人有點急躁魯莽』』
隨著1914年10月逐漸臨近,有些聖經研究者以為外邦人的時期一結束,他們這些受聖靈所膏的基督徒便會接獲屬天的獎賞了。1914年9月27-30日,聖經研究者在紐約州薩拉托加斯普林斯舉行大會,大會期間的一件事足以表明當時聖經研究者所懷的期望。在大會之前14年已受浸的A.H.麥克米倫在9月30日星期三發表了一個演講,他在演講中說:「這也許是我最後一次的公開演講,因為我們很快就要回家[到天上去]了。」
然而,兩天後(10月2日,星期五),麥克米倫返回布洛克林時卻受到弟兄們不懷惡意的取笑。當時與會者回到紐約再度聚集起來。C.T.羅素從席首的座位上宣布:「我們將會調整一下星期日[10月4日]的節目。星期日上午10點30分,麥克米倫弟兄會對我們發表一個演講。」弟兄們有什麼反應?麥克米倫後來寫道:「當時引起哄堂大笑,因為他們都記得星期三我在薩拉托加斯普林斯說過的話——我那『最後一次的公開演講』!」
麥克米倫繼續說:「我不得不急忙找點資料去自圓其說。我找著了詩篇74:9的經文,『我們不見我們的標幟,不再有先知;我們內中也沒有人知道這災禍要到幾時呢!』現在情形就不同了。我在演講裡試圖向朋友們指出,也許我們當中有些人有點急躁魯莽,以為我們立即便會到天上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繼續在主的工作上保持忙碌,直至他決定把手下蒙嘉許的僕人帶到天上之家去的那一天為止。」
[第67頁的附欄]
J.F.盧述福的背景
1869年11月8日,約瑟夫·富蘭克林·盧述福在美國密蘇里州摩根縣的一個農場裡出生。他的父母是浸信會信徒。約瑟夫16歲時,他的父親同意讓他進大學,但他必須自行負擔學費,並且聘請一個雇工去代他在農場工作。約瑟夫是個志向堅決的青年;他向友人借了一筆錢,從而能夠入大學及繼續修讀法律。
完成大學教育後,盧述福花了兩年時間接受E.L.愛德華茲法官的指導。他20歲成為密蘇里州第十四巡迴審判區內的法庭記錄員。1892年5月5日,他領得密蘇里州的律師開業執照。盧述福後來在密蘇里州的布恩維爾當了四年檢察官。在此之後,他間中在密蘇里州第八巡迴審判區法庭當特別法官。由於這緣故,他以盧述福「法官」的名稱為人所知。
饒有趣味的一點是,為了籌集學費,盧述福逐戶向人兜售百科全書。這件工作絕不容易——許多時會遭人峻拒。有一次,他到農場兜售書刊,一不小心掉進冰冷的溪流中,險些兒遭溺斃。因此,盧述福向自己作出承諾,他當上律師之後,倘若有人來到他的辦公室兜售書刊,他必定會接受。1894年初,有兩位派書者到他的辦公室探訪他,他果然從她們手中接受了三冊《千禧年黎明》。數週後,他閱讀這些書刊,讀後隨即致函守望台社。他在信中寫道:「我與內子懷著極濃厚的興趣閱讀這些書刊。我們把這些書刊視為來自上帝的恩賜,有機會讀到它們實在是莫大的福分。」約瑟夫·F·盧述福在1906年受浸。一年後,他成為守望台社的法律顧問。
[第69頁的附欄或圖片]
『地上沒有人受到更大的恩待』
1918年6月21日,J.F.盧述福與他的幾位親密同工冤屈地以叛亂的罪名被判入獄20年。他們對此有什麼感想呢?6月22-23日,盧述福弟兄在紐約布洛克林雷蒙德街監獄裡所寫的一張便條(下圖所示)說:「今日地上也許沒有人比現正囚在獄中的七位弟兄受到更大的恩待和感到更快樂。他們深知自己絕沒有蓄意犯過;由於忠貞地事奉基督,他們與他一起受苦,並為此而歡欣鼓舞。」
[第70頁的附欄]
在教士所策動的逼迫中身受其害
1918年年中,J.F.盧述福和他的七位同工繫身囹圄,在教士所策動的反對中身受其害。但這八位男子並非教士們仇視的惟一對象。在較早時候,C.T.羅素首先成為教士和報章的攻擊目標。現在,聖經研究者也成為受害者。1920年9月29日的“The Golden Age」(《黃金時代》,現在稱為《儆醒!》)刊登了一份生動、詳盡的報告,透露他們在美國所遭受的惡毒迫害。報導的內容彷彿出自異端裁判所的記錄一般,g其中包括以下的記載:
「1918年4月22日,克勞德·沃森起初被囚在俄克拉何馬州的溫尼伍德監獄裡,然後當局蓄意把他交在一群由教士、商人和其他人組成的暴民手中。他們把他擊倒在地,並唆使一個黑人鞭打他。沃森半清醒過來時,又再遭受鞭打。他們接著把柏油和羽毛倒在沃森身上,並且把柏油擦在他的頭髮和頭皮上。」
「1918年4月29日,61歲的W.B.鄧肯,以及愛華德·弗侖奇、查爾斯·弗蘭克、格里芬先生和D.范霍森太太,在阿肯色州的沃爾納特里奇下監。一群暴徒闖進獄中,用最粗鄙、猥褻的話咒罵他們,同時鞭打他們,把柏油倒在他們身上,撒上羽毛,然後把他們逐出鎮外。鄧肯被迫步行42公里回到家中,其後遲遲未能痊愈。格里芬在這宗暴民襲擊中幾乎完全失明,數月後不治去世。」
「1918年4月30日,……S.H.格里芬起初在俄亥俄州的米納瓦入獄,後來被交在一群暴民手中。一位牧師訓斥他十五分鐘之後,他反覆遭人毒打、咒罵、踢踏、受恐嚇要將他吊死或溺斃。最後暴民把格里芬逐出鎮外,吐唾沫在他身上,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絆跌,還用傘子戳他。他們不許他乘車,尾隨他步行了五哩,直至返回俄亥俄州的莫爾文。後來他再度被捕,官員為了安全起見,把他囚在卡羅爾頓的獄中。最後,幾位見義勇為、忠於職守的官員把他送回家中。官員檢查過他所擁有的刊物之後,只是簡單地說,『我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不妥。』」
[腳注]
g 712-17頁。
[第64頁的圖片]
1916年10月31日,查爾斯·泰茲·羅素在得克薩斯州潘帕的火車上去世,享年64歲;許多報章都有報導葬禮的情況
[第66頁的圖片]
J.F.盧述福氣宇軒昂,身高188厘米,體重約102公斤
[第69頁的圖片]
紐約布洛克林的雷蒙德街監獄,盧述福弟兄和他的幾位親密同工被判罪之後在這個監獄裡拘留了七天
[第71頁的圖片]
托馬斯(巴德)·沙利文在1918年探訪總部,後來他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