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降低風險?
冠狀動脈疾病跟遺傳傾向、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等衆多因素有關。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的成因,可能是由於患者多年來,甚或數十年來,一直罔顧發病的危險。危險因素有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多個因素共同引起的。
年齡、性别與遺傳
人的年紀越大,心臟病發作的危險就越大。約有百分之55的心臟病患者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家。在死於心臟病的人當中,65歲或以上的男女佔百分之80。
五十歲以下的男性患心臟病的危險,比同年齡的女性要大。婦女停經後,具保護作用的雌激素分泌驟降,患心臟病的可能就上升了。有些統計資料表明,婦女如果接受雌激素療法,儘管患某種癌症的機會可能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卻可以減少百分之40或以上。
遺傳因素也關係重大。父母如果在50歲前發過一次心臟病,做子女的罹患這個病的危險就會更大。父母即使在50歲後才發病,子女患心臟病的機會也有增無減。家族如果有心臟病患者,子女就大有可能經遺傳得到同樣的疾病。
膽固醇因素
膽固醇是一種脂質,對維持生命是必不可少的。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後,由血液的脂蛋白分子輸送到細胞去。脂蛋白有兩種,分别稱為低密度脂蛋白(英語縮寫為LDL,又稱為LDL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英語縮寫為HDL,又稱為HDL膽固醇)。血液中的LDL膽固醇含量要是過高,膽固醇就會成為發病的危險因素,可隨時誘發冠狀動脈疾病。
一般認為,高密度脂蛋白能起保護作用,把損害人體組織的膽固醇運走,送回肝臟去;肝臟會改變膽固醇分子的結構,然後排出體外。要是化驗結果表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低,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就相當大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一旦減少,患心臟病的危險就會大幅下降。要降低膽固醇水平,關鍵在於嚴格控制飲食,適量運動也有幫助。有幾種處方藥物都可降低膽固醇的含量,但有些人服用後,會産生不良的副作用。a
有人建議,日常飲食要少膽固醇、少飽和脂肪。食物如果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例如黃油,就要用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取而代之,例如用芥花籽油或橄欖油,這能够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同時保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另一方面,《美國公共衛生雜誌》卻指出,人造黃油和植物起酥油産品,大都含有氫化或部分氫化的植物油,這種植物油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少吃高脂肪肉類,轉而進食脂肪含量低的雞肉塊或火雞肉塊。
研究表明,動物服用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後,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放緩。一篇研究報告推斷,這些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對人體可能有同樣的功效,可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天天進食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蔬果,例如西紅柿、深綠色多葉的蔬菜、辣椒、胡蘿蔔、番薯、甜瓜等,可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據説,維生素B6和鎂也有預防作用。常吃大麥和燕麥等全穀類食物、菜豆、小扁豆、某類植物的種子和堅果都可以起保護作用。除此之外,有人認為每星期至少吃兩次鮭魚、鯖魚、鯡魚或金槍魚,可降低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為這兩種魚含有豐富的奧米加-3(ω-3)多不飽和脂肪酸。
缺少運動的生活方式
天天坐辦公室工作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比較大。他們大半天都是坐着不動,又沒有經常鍛鍊身體。這些人一做劇烈運動,例如吃力的園藝工作、慢跑、抬舉重物、鏟雪等,就往往引起心臟病發作。人只要經常鍛鍊身體,得心臟病的風險就會減少。
每星期快步行走三四次,每次20至30分鐘,可把發病的風險降低。經常運動既能增進心臟的泵血功能、減輕體重,又可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降低血壓。
高血壓、身體過重和糖尿病
高血壓可損害動脈内壁,讓LDL膽固醇進入動脈内膜,致使斑塊積聚起來。隨着斑塊漸漸增厚變硬,血液流動就會受阻,引致血壓上升。
高血壓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病徵;有鑑於此,人人都應該定期測量血壓。舒張壓(較低的讀數)每下降一公釐汞柱,得心臟病的風險就可減少百分之2至3。服用降血壓藥物也許有幫助。患者得控制飲食,有些病人還需減少鹽的攝入量,同時也要經常運動以減輕體重,這一切都是控制血壓的有效方法。
身體過重能使血壓升高,脂質産生異常變化。避免過胖、減輕超過標準的體重都是預防糖尿病的基本方法。糖尿病不但使冠狀動脈疾病惡化,還提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吸煙
吸煙是誘發冠狀動脈疾病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中,直接因吸煙而病發身亡的佔百分之20;至於55歲以下的美國婦女,她們所以患心臟病,有接近半數是因為抽煙所致。抽煙不但使血壓升高,還把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的化學物質吸進血液循環裏。這些化學物質會損壞動脈。
此外,煙民也迫使身邊的人吸入二手煙,危害他們的健康。研究表明,跟煙民共同生活的非吸煙者,大有可能患上心臟病。所以,患者只要戒煙,就能減少發病的危險,這樣做還有助不吸煙的家人保持健康長壽。
壓力
跟動脈健康正常的人相比,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一旦經受沉重的感情或心理壓力,就大有可能會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暴發致死的危險也很大。據一篇研究報告所載,壓力會使布滿斑塊的動脈收縮,減少血流多達百分之27。有些病例表明,動脈即使出現輕微毛病,收縮的情況也相當嚴重。另一篇研究報告推斷,極度緊張的情緒可引致動脈内壁的斑塊破裂,從而誘發心臟病。
《消費者衛生報導》聲稱:“有些人常常怨天尤人。他們憤世嫉俗、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惱火。大多數人都不會讓區區小事煩擾自己,但心懷憤恨的人往往會感情用事,情緒因而變得極度緊張。”人要是長期積憤、心中怨恨難平的話,就會引致血壓升高、心搏率加速,也會刺激肝臟生産膽固醇,結果有過多膽固醇隨血液運行。這樣的情緒可損害冠狀動脈,誘發冠狀動脈疾病。一般認為,急躁易怒的人得心臟病發的危險會加倍;他們大動肝火後,至少在接着的兩小時内,隨時有可能心臟病發作。究竟有甚麽補救方法?
根據《紐約時報》所載,默里·米特爾曼醫生指出,面對感情打擊,人如果能够保持鎮靜,就可以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危險。他的勸告跟聖經在多個世紀前所載的訓示不謀而合:“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箴言14:30。
使徒保羅親身體驗過情緒緊張的滋味。他提到有些憂慮的事,天天往他身上壓過來。(哥林多後書11:24-28)保羅得蒙上帝幫助,所以寫道:“甚麽事都不要憂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和懇切祈求,連同感謝,把你們的呼籲告知上帝。這樣,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會藉着基督耶穌,守衛你們的心和你們的思考力。”——腓立比書4:6,7。
雖然其他因素也可以誘發心臟病,本文所提到的資料卻能幫助讀者辨認危險,防患未然。可是,有些人卻很想知道,患者心臟病發作後要面對甚麽困難。復原程度又有多大呢?
[腳注]
a 《儆醒!》雜誌並不推薦任何醫藥、運動或飲食療法,但會向讀者提供,經過仔細研究的參考資料。至於接受甚麽療法,人人都必須作出個人的決定。
[第9頁的圖片]
吸煙、動輒發怒、常吃油膩食物、日常生活缺少運動都可以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