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Israel)〔跟上帝較量的人(堅持不懈的人);或作:上帝較量〕
1.雅各差不多97歲時上帝賜給他的名字。雅各去見哥哥以掃,途中的一個晚上,他走過雅博溪谷,有個人來跟他摔跤,後來他才發現那人是天使。由於雅各堅持不懈地跟天使摔跤,上帝把他的名字改為以色列,作為賜福給他的憑證。為了記念這一切,雅各給那地方起名叫比努伊勒。(創32:22-31;見雅各1)後來,上帝在伯特利再次確認雅各的新名字。從那時起,直到雅各去世,人們常常用以色列這個名字來稱呼他。(創35:10,15;50:2;代上1:34)這名字在聖經裏出現過兩千五百多次,不過常用來指雅各的後代所組成的國族。(出5:1,2)
2.雅各所有後代的總稱,不論生於哪個時期。(出9:4;書3:7;拉2:2下;太8:10)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後代常常稱為「以色列人」,但有時也稱為「以色列家」,「以色列民衆」或「以色列人民」。(創32:32;太10:6;徒4:10;5:35;弗2:12;羅9:4;見以色列人)
公元前1728年,由於鬧饑荒,雅各舉家遷往埃及。他們的後代僑居當地215年。「雅各家到埃及去的」(也就是所有以色列人),不算媳婦,一共才70人。但他們在埃及僑居期間成為人數衆多的大族,後來成了奴隸,人口也許達兩三百萬甚至更多。(創46:26,27;出1:7;見出埃及)
雅各臨終前按以下順序祝福十二個兒子:呂便、西緬、利未、猶大、西布倫、以薩迦、但、迦得、亞設、拿弗他利、約瑟、便雅憫。通過這十二個兒子,由族長管理各部族的制度得以延續下去。(創49:2-28)不過,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期間,埃及人卻在族長制度之外另設監督制度。埃及人從以色列人中指派一些人做官長,負責統計以色列人做磚的數目,並協助埃及監工催迫以色列人做工。(出5:6-19)另一方面,摩西向以色列會衆傳達耶和華的指示,是通過「以色列的長老」,就是各宗族的世襲首領。摩西去見埃及法老時,這些人也跟他一起去。(出3:16,18;4:29,30;12:21)
上帝曾預告以色列人會受苦待400年,這段時期一結束,指定的時候就到了。公元前1513年,耶和華重創了當時稱霸世界的埃及,拯救他的子民脱離埃及的奴役,充分顯示他是至高的主宰,全能的上帝。「一大群不同族裔的人」也跟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樂意跟上帝揀選的子民同甘苦共進退。(創15:13;徒7:6;出12:38)
國家的誕生 上帝曾跟亞伯拉罕立約,以色列會衆是這個約的産物。按照這個約,以色列全會衆被視為一個人,因此某個近親可以購贖他們,使他們不再為奴。耶和華跟以色列會衆立了約,成了他們的父親,也就是他們的近親,擁有合法的購贖權。法老不肯放走上帝的「長子」以色列,上帝就運用大能施行懲罰,殺死法老的長子。(出4:22,23;6:2-7)這樣,耶和華依法拯救了以色列,使他們成為他特别擁有的産業。上帝説:「地上的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摩3:2;出19:5,6;申7:6)不過,上帝不再完全按照族長時代的模式對待以色列人,而是把他們看作一個國家。上帝認為這樣做是適當的。他為以色列立國,賜給他們律法之約作為憲法,在此基礎上設立神治政府。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不到三個月,就按照上帝在西奈山所頒布的律法之約,組成一個獨立的國家。(來9:19,20)「上帝用指頭」寫下十誡,作為整套律法的框架,又頒布了約六百條律法、律例、條例和法令,詳細闡明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古代民族所擁有的法典中,這套律法的内容是最全面的。(出31:18;34:27,28)
以色列國是純粹的神治國,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都屬於耶和華。(賽33:22;雅4:12)耶和華是以色列的偉大君王,他任命一些人作他的代表,並授予他們若干行政權力。律法甚至列明,以色列國日後可以有代表耶和華的王朝管理國家事務。但這些君王並沒有絶對的權力,因為祭司的職分跟王權是分離的,而且不受王權鉗制。事實上,君王只是「坐在耶和華的寶座上」,代表他施行統治而已。他們必須服從上帝的指引和管教。(申17:14-20;代上29:23;代下26:16-21)
律法規定,崇拜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比任何事都更重要,涉及國民生活的每一方面,以至每一種活動。人要是拜偶像,就犯了叛逆大罪,可被處以死刑。(申4:15-19;6:13-15;13:1-5)聖幕和後來的聖殿是崇拜上帝的中心,以色列人要按照上帝的規定在那裏獻上祭物。遇到生死攸關的重大難題,上帝所任命的祭司就用烏陵和土明求問耶和華而獲得答案。(出28:30)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定期舉行的大會(男人必須參加),這個安排有助於維護國家的靈性健康和團結。(利23:2;申31:10-13)
按照律法,以色列人設立審判官制度,立「十夫長」「五十夫長」「百夫長」和「千夫長」管理民衆。這樣,民衆的案件就可以很快得到審理。需要上訴的案件會交給摩西,必要時摩西會把案件呈給耶和華作最終判決。(出18:19-26;申16:18)軍隊也按類似的編制徵兵和發號施令。(民1:3,4,16;31:3-6,14,48)
各部族的宗族首領擔任民政、司法和軍事方面的各種職務。這些長老有智慧,有判斷力,有經驗。(申1:13-15)他們代表以色列全會衆站在耶和華面前,耶和華和摩西則通過他們對一般民衆説話。(出3:15,16)他們耐心聆訊案件,執行律法之約的各項規定(申21:18-21;22:15-21;25:7-10),遵守上帝所定的法令(申19:11,12;21:1-9),擔任軍隊的首領(民1:16),確認已經議定的條約(書9:15),以及在大祭司的領導下組成委員會,履行其他職責。(書22:13-16)
新組成的以色列神治國雖有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仍然保留十二部族的族長制度。利未部族是不用服兵役的(這樣利未人就能專心辦理宗教事務)。以色列人正式調整家系,這樣以色列國仍舊分為十二部族,應許之地也能分成十二份。(民1:49,50;18:20-24)此外,跟長子權有關的問題也需要解決。雅各的長子呂便本來有權繼承雙倍産業(參看申21:17),但他跟父親的妾亂倫行淫,失去了這個權利。(創35:22;49:3,4)因此,十二部族中有兩個空缺需要填補:一個是利未部族的空缺,一個是長子有權多得的一份産業。
耶和華用了個比較簡單的方法,一舉解決了兩個問題。他提升約瑟的兩個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給予他們跟部族首領完全同等的地位。(創48:1-6;代上5:1,2)這樣,不算利未部族,以色列人又有十二個部族了。以法蓮和瑪拿西的父親約瑟彷彿得到兩份土地。這表示利亞的長子呂便的長子權被褫奪,歸給拉結的長子約瑟。(創29:31,32;30:22-24)經過調整以後,以色列的十二部族(不包括利未部族)是:呂便、西緬、猶大、以薩迦、西布倫、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但、亞設、迦得、拿弗他利。(民1:4-15)
從西奈到應許之地 到應許之地去的十二個探子回來後,只有兩個滿懷信心地鼓勵民衆去攻打和征服那地。由於以色列人普遍缺乏信心,耶和華決定,從埃及出來的人,除個别人外,凡年滿二十歲的都要死在曠野裏。(民13:25-33;14:26-34)因此,有四十年之久,以色列衆多的人口在西奈半島流浪至死,就連摩西和亞倫也沒能踏上應許之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不久普查人口,當時的壯丁共60萬3550人。大約39年後,新一代的男丁總數是60萬1730人,減少了1820人。(民1:45,46;26:51)
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期間,耶和華像圍牆一樣保護他們,又像盾牌一樣為他們抵擋仇敵。惟獨以色列人悖逆耶和華時,他才容許災禍臨到他們身上。(民21:5,6)耶和華也供給以色列人所需的一切。他賜下嗎哪和水,頒布衛生條例保護他們的健康,甚至使他們的鞋都穿不破。(出15:23-25;16:31,35;申29:5)儘管耶和華仁愛地施行奇跡照顧以色列人,他們卻一再發怨言,還不時有人造反,跟上帝所任命的代表對抗。結果上帝不得不嚴厲地管教悖逆的人,好叫其餘的人學會敬畏並服從偉大的救主。(民14:2-12;16:1-3;申9:24;林前10:10)
以色列人在曠野艱苦地流浪了將近四十年,耶和華就把亞摩利人的兩個王西宏和噩交在以色列人手裏。這次勝利使以色列人得到約旦河東岸的一大片土地,呂便、迦得部族和瑪拿西半個部族在這個地區定居。(申3:1-13;書2:10)
士師時代的以色列 摩西死後,約書亞在公元前1473年率領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進入人稱「流奶流蜜」的地方。(民13:27;申27:3)在接着的六年裏,以色列人所向披靡,征服了約旦河西岸31個王所統治的地區,包括耶利哥和艾城這一類防守堅固的城。(書1-12章)但他們沒有攻佔海邊的平原和某些孤城,例如後來成為大衛城的耶布斯人的堡壘。(書13:1-6;撒下5:6-9)上帝容許這些跟他對抗的國族存留,使他們成了以色列人肋旁的荆棘和蒺藜。以色列人還跟這些國族通婚,結果只是加劇了痛苦。約書亞死後的三百八十多年間,上帝用這些崇拜假神的國族「試驗以色列人,好知道他們會不會服從耶和華……的誡命」,直到大衛把這些國族徹底征服為止。(士3:4-6)
以色列各部族按照耶和華通過摩西從前吩咐的,抽籤分配新征服的土地,並撥出6座「庇護城」,好讓誤殺人的可以得到保護。這些城跟另外42座城連同四周的土地,分配給利未部族。(書13-21章)
根據律法之約的規定,每座城都在城門口設立審判官和官長,審理案件(申16:18),還任命長老代表城中的居民處理關乎公衆利益的事。(士11:5)儘管十二部族保全了自己的身份和産業,但以色列人流浪曠野期間所實行的中央化組織調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復存在了。底波拉和巴拉所唱的歌、基甸打仗遇到的事,以及耶弗他的事跡,都顯示摩西和他的繼任人約書亞去世後,以色列人不能團結一致地行動,也不向他們的隱形領袖耶和華上帝尋求指引。(士5:1-31;8:1-3;11:1-12:7)
約書亞和他那一代長老去世後,以色列人開始搖擺不定,沒有始終忠於和服從耶和華。他們像一個大鐘擺,在正確宗教和錯誤宗教之間搖來擺去。(士2:7,11-13,18,19)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轉而事奉巴力時,耶和華就不再保護他們,容許四周的國族前來搶掠。以色列人一貫我行我素,但由於受到外族壓迫,他們醒悟到必須團結起來,一致行動。他們向耶和華求助,他就興起士師(拯救者)去救助他們。(士2:10-16;3:15)約書亞之後有一系列勇敢的士師相繼興起,包括俄陀聶、以笏、珊迦、巴拉、基甸、陀拉、崖珥、耶弗他、以比讚、以倫、押頓、參孫。(士3-16章)
士師每一次拯救以色列人,都能促進整個國族的團結。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事也能促進團結。有一次,一個利未人的妾被人恣意淫辱,十一個部族就義憤填膺,團結起來合力攻擊便雅憫部族,這顯示他們意識到整個國族都得對罪行承擔責任。(士19,20章)由於約櫃放在示羅的聖幕裏,以色列所有部族也都齊心一意地聚集在那裏。(書18:1)後來,祭司們行為不檢,特别是大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荒淫無度,結果約櫃被非利士人搶去。舉國上下無不視為重大損失。(撒上2:22-36;4:1-22)以利死後,撒母耳成為以色列的先知兼士師,巡迴出訪以色列各地,為民衆解決難題和紛爭。這也促進了以色列人的團結。(撒上7:15,16)
統一的王國 公元前1117年,以色列人向撒母耳請求:「請你為我們立一個王,為我們主持正義,像列國一樣。」撒母耳聽了很不高興,但耶和華對他説:「民衆對你説的一切話,你只管聽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而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8:4-9;12:17,18)便雅憫人掃羅蒙揀選成為以色列的第一代君王。他的統治有個很好的開始,但沒過多久,他就變得僭越狂妄,以致違背耶和華的命令,進而反叛耶和華,最終竟求問靈媒。掃羅40年的統治歸於徹底失敗!(撒上10:1;11:14,15;13:1-14;15:22-29;31:4)
猶大部族的大衛是個合耶和華心意的人(撒上13:14;徒13:22),他被膏立為王取代掃羅。在大衛的英明統治下,以色列國的疆土擴張到上帝所應許的邊界,「從埃及河到幼發拉底大河」。(創15:18;申11:24;撒下8:1-14;王上4:21)
大衛在位的40年間,於部族管理安排之外,又設立了一些專門職位。不但國中有影響力的長老效力於中央政府,王的身邊還有一些策士作他的心腹。(代上13:1;27:32-34)此外,部族首領、千夫長、百夫長、内臣、軍人在政府各部門任職,負起行政職責。(代上28:1)為了有效地處理某些事務,大衛任命了六千個利未人作審判官和官長。(代上23:3,4)大衛又設立其他部門,任命各部門的監督,管理耕田種地,照管葡萄園和酒庫、橄欖園和油庫,以及各種牲畜。(代上27:26-31)另有一個部門負責管理王的財政(中央寶庫),有别於管理邊遠城鎮和村莊等地倉庫的部門。(代上27:25)
公元前1037年,所羅門繼承父親大衛的王位。他在位40年,「統治列國,從大河[幼發拉底河]到非利士人的地,直到埃及的疆界」。「在所羅門有生之日」,四周列國都不斷「向他進貢,服事他」。(王上4:21)因此,所羅門在位期間,以色列國大享和平與繁榮。所羅門以智慧聞名遠近,是古代最有智慧的君王。他在位期間,以色列的國力和榮耀達到頂點。所羅門其中一個最偉大的成就,是建造宏偉的聖殿。他從父親大衛得到上帝所啟示的圖樣,按照圖樣完成建築工程。(王上3-9章;代上28:11-19)
儘管所羅門擁有極大的榮耀、財富和智慧,卻晚節不保。他受很多外邦妻子誘惑,偏離耶和華的純正宗教,轉而奉行錯誤宗教的污穢儀式。最後,所羅門死去時,已不再蒙耶和華悦納。他的兒子羅波安接續他作王。(王上11:1-13,33,41-43)
羅波安缺乏智慧和遠見,政府給民衆的負擔已很沉重,他還進一步加重負擔。這使北方的十個部族在耶羅波安率領下分離出去,正如耶和華的先知所預告的一樣。(王上11:29-32;12:12-20)這樣,公元前997年,以色列國一分為二。
關於以色列國分裂的詳細資料,見以色列3。
被擄到巴比倫之後的以色列 所羅門死後,統一的以色列國分裂。在接着的390年間,「以色列」通常是指北方以色列國統治的十個部族,直到公元前607年耶路撒冷被毁滅為止。(王下17:21-23)不過,十二部族剩餘的人從被擄之地返回故土後,「以色列」這個名稱再次包括當時雅各的所有後代。十二個部族的人再次稱為「所有以色列人」或「全體以色列人」。這些稱呼一直沿用到公元70年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毁滅。(拉2:70;6:17;10:5;尼12:47;徒2:22,36)
公元前537年,跟隨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耶書亞)返回耶路撒冷的人差不多有5萬(包括4萬2360個以色列人,以及超過7500個僕婢和歌手),他們開始重建耶和華的聖殿。(拉3:1,2;5:1,2)公元前468年,第二批以色列人跟隨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拉7:1-8:36)公元前455年,尼希米也回耶路撒冷執行特别任務,要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和城門,當時肯定也有一些以色列人跟他同行。(尼2:5-9)不過,根據以斯帖記,很多以色列人仍然散居在波斯帝國各地。(斯3:8;8:8-14;9:30)
儘管以色列人沒能像原來那樣,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波斯帝國統治下,他們組成希伯來人自治區,享有相當大的自由。官長和省長(如所羅巴伯和尼希米)都由以色列人出任。(尼2:16-18;5:14,15;該1:1)以色列的長老和部族首領繼續擔任策士勸諭以色列人,又做民衆的代表。(拉10:8,14)根據仔細保存下來的古代家譜,祭司團和利未人被重新組織起來,再次開始服務。這樣,以色列人得以獻上祭物,並遵守律法之約的其他規定。(拉2:59-63;8:1-14;尼8:1-18)
波斯帝國覆亡以後,希臘人開始稱霸世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叙利亞的塞琉西王朝長期抗爭,使以色列人飽受折磨。叙利亞王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在位期間,決心要鏟除猶太人的宗教和習俗。公元前168年,他對猶太教的鎮壓達到頂點,竟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壇上築了一座異教祭壇,獻給希臘的宙斯神。這件令人髮指的事非但沒能達到安條克四世的目的,反而大大激怒猶太人,起了相反的作用,成為導火索,引發馬加比家族率領的反抗行動。猶太人的首領猶大·馬加比終於取得勝利,在安條克四世褻瀆聖殿三年後的同一天潔淨聖殿,重新呈獻給耶和華,並把這天定為節期,稱為哈努卡節。此後猶太人每年都慶祝這個節日。
在接着的一個世紀,以色列人經歷巨大的内亂,按照律法之約施行的部族管理制度日漸解體。在這段時期,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家族)統治以色列,局勢時好時壞。在同一段時期,支持哈斯蒙尼家族的撒都該派和反對這個家族的法利賽派興起。最後,猶太人請求當時已成為世界霸權的羅馬調停。於是龐培將軍介入猶太人的紛爭。公元前63年,龐培圍城三個月後佔領了耶路撒冷,兼併猶地亞,猶地亞從此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前39年左右,羅馬任命希律大帝作猶太人的王。大約三年後,他成功地粉碎哈斯蒙尼家族的統治。公元前2年,希律死前不久,耶穌出生,成了「[上帝]子民以色列人的榮耀」。(路2:32)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以色列,任命分封侯和總督(財務長官)治理當地。聖經提到的分封侯包括腓力、呂撒尼亞、希律·安提帕(路3:1),總督包括本丢·彼拉多、腓力斯、非斯都(徒23:26;24:27),此外還提到亞基帕王一世和二世(徒12:1;25:13)。在以色列内部,還保留着一些部族管理安排的痕跡。從凱撒奧古斯都要求以色列人各回宗族所在之城登記户口(路2:1-5),就可以看出這點。長老和利未族祭司在民衆中的影響力仍然很大(太21:23;26:47,57;徒4:5,23),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用人的傳統取代了律法之約的條文。(太15:1-11)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督教誕生了。首先,施浸者約翰在耶穌前面先行預備道路,使許多以色列人回頭歸向耶和華。(路1:16;約1:31)隨後,耶穌和使徒繼續從事拯救工作,努力在「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中傳道,打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看出人的傳統是錯的,看出上帝純正的宗教有甚麽優越之處。(太15:24;10:6)然而,只有少數剩餘的以色列人接受耶穌是彌賽亞而得救。(羅9:27;11:7)這些人喜樂地向他歡呼,稱他為「以色列的王」。(約1:49;12:12,13)大部分以色列人卻拒絶信從耶穌(太8:10;羅9:31,32),支持宗教領袖高喊:「除掉他!除掉他!把他掛在柱上!」「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約19:15;可15:11-15)
猶太人宣稱對凱撒忠貞不二,不久這種宣稱就證明是虛假的。以色列有很多狂熱分子煽動一場接一場的叛亂,每次都遭到羅馬政府的無情鎮壓和報復,這又使猶太人更加憎恨羅馬的統治。最後,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當地的羅馬軍隊已經無力控制。為了維持羅馬的統治,叙利亞總督紹塞斯·加盧斯率領更强大的軍隊朝耶路撒冷進發。
加盧斯放火焚燒聖殿北面的貝茲特,之後在聖殿西南邊的王宮前面紮營。據約瑟夫斯説,當時加盧斯本來可以輕易攻進城裏,但他耽誤了時機,讓叛軍有機會加强抵抗力量。後來,羅馬軍隊的前鋒用自己的盾牌排成烏龜殼般的陣勢。在盾牌的掩護下,士兵開始挖城牆的根基。公元66年秋季,羅馬軍隊成功在望,卻又一次中途撤退。談到這次撤退,約瑟夫斯説:「紹塞斯……突然召回部隊,雖然絲毫沒有失利,卻放棄了必勝的希望。跟所有人的預測相反,他從耶路撒冷退兵了。」(《猶太戰記》第2卷540節[19章7段])羅馬人攻擊耶路撒冷,之後又突然退兵,這讓城裏的基督徒看出耶穌預告的信號,於是聽從耶穌的吩咐,把握時機「逃到山上去」。(路21:20-22)
第二年(公元67年),韋斯巴薌着手鎮壓猶太人的反叛,但公元68年尼祿出乎意料地去世,讓韋斯巴薌有機會作羅馬皇帝。於是他在公元69年返回羅馬,叫兒子提多繼續跟猶太人作戰。第二年,即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攻佔並毁滅了耶路撒冷。三年之後,猶太人位於梅察達的最後一座要塞被羅馬人攻陷。約瑟夫斯説,在攻打耶路撒冷的戰事裏,前後總共死了110萬猶太人,其中很多人死於瘟疫和饑荒。據他記載,有9萬7000人被擄,很多俘虜被送到帝國各地做奴隸。(《猶太戰記》第6卷420節[9章3段])
關於馬太福音19:28和路加福音22:30所提到的「以色列十二部族」的含意,見部族條下的「審判全以色列十二部族」。
3.指先後兩次採取分裂行動,組成北方以色列國的各部族。
統一的以色列國第一次分裂,是在公元前1078年左右掃羅死後。猶大部族承認大衛為王,其他部族卻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為王。兩年之後,伊施波設被人暗殺。(撒下2:4,8-10;4:5-7)後來,雙方捐棄前嫌,大衛成為全國十二部族的王。(撒下5:1-3)
大衛在位後期,他兒子押沙龍的反叛平息後,所有部族再次承認大衛是他們的王。但他們迎接大衛重登王位時,為禮儀問題發生爭執,稱為以色列人的北方十部族跟猶大人意見不合。(撒下19:41-43)
十二部族一致擁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作王。但所羅門死後,即公元前998年左右,統一的以色列國第二次分裂。只有便雅憫和猶大部族支持羅波安王在耶路撒冷繼承他父親所羅門的王位。北部和東部的其餘十個部族組成以色列國,擁護耶羅波安作王。(王上11:29-37;12:1-24;見上册947頁地圖)
起初以色列國的首都設在示劍,後來遷到得撒,暗利在位期間又遷到撒馬利亞。此後二百年,撒馬利亞一直是以色列國的首都。(王上12:25;15:33;16:23,24)耶羅波安意識到,民衆信奉相同的宗教,就會團結起來。因此,為了阻止分離出來的十部族前往耶路撒冷的聖殿崇拜上帝,他設立了兩頭金牛犢,不是在首都,而是在以色列領土的兩端,一頭設在南部的伯特利,一頭設在北部的但。他還立非利未部族的人作祭司,叫他們帶領並教導以色列人崇拜金牛犢和山羊魔。(王上12:28-33;代下11:13-15)
在耶和華看來,耶羅波安犯下極大的罪。(王下17:21,22)假如他忠於耶和華,沒有轉而鼓吹墮落的偶像崇拜,上帝就會讓他的王朝延續下去,可惜他行事不忠。結果,耶羅波安死後不到兩年,他兒子拿答被人暗殺,他的家族就失去了王位。(王上11:38;15:25-28)
以色列人跟隨統治者所行的路。從公元前997-前740年,共有19個君王相繼在位,還不包括提比尼。(王上16:21,22)這些君王中,只有九個人死後由兒子繼承王位,只有一個人的王朝延續到第四代。七個君王統治的時間在兩年以下,有的只統治了幾天。一個自殺,四個早死,六個被野心勃勃的篡位者暗殺。耶户算是這些君王中最好的,他清除亞哈和耶洗别所推行的巴力崇拜,令耶和華喜悦。然而,他也「沒有盡心遵行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的律法」,仍舊容許耶羅波安的牛犢崇拜在以色列各地存留。(王下10:30,31)
耶和華對以色列國表現極大的堅忍。在他們257年的歷史中,耶和華不斷差遣他的忠僕告誡君王和民衆離開惡道,他們卻充耳不聞。(王下17:7-18)這些忠僕包括:先知耶户(不是耶户王)、以利亞、米該雅、以利沙、約拿、俄德、何西阿、阿摩司、彌迦。(王上13:1-3;16:1,12;17:1;22:8;王下3:11,12;14:25;代下28:9;何1:1;摩1:1;彌1:1)
在抵禦敵軍方面,以色列國比猶大國更困難,因為以色列國的人口雖然是猶大國的兩倍,但需要守衛的國土面積卻幾乎是猶大國土的三倍。以色列國除了不時跟猶大國交戰,還要經常跟侵犯北面和東面邊境的叙利亞交戰,又要應付亞述的威脅。何細亞在位第七年,撒縵以色五世圍攻撒馬利亞,這是撒馬利亞最後一次被圍。亞述人用了近三年才在公元前740年把城攻下。(王下17:1-6;18:9,10)
亞述實行撒縵以色的前任君王提革拉比列色三世開創的政策,佔領一個國家後,就把俘虜遷往别處,從帝國的其他地方遷來各族人住在那裏。這樣就能預防佔領地日後發生叛亂。遷到以色列地的各民族最終彼此通婚,並把各自的宗教混合起來,後來人們把這地的人稱為撒馬利亞人。(王下17:24-33;拉4:1,2,9,10;路9:52;約4:7-43)
以色列國雖然覆亡了,北方的十個部族卻沒有完全被滅。看來亞述人把這些部族中的一些人留在以色列地。另外,公元前740年之前就有一些人遷到猶大國,他們因為逃避偶像崇拜而離開以色列,他們的子孫應該也在公元前607年被擄到巴比倫。(代下11:13-17;35:1,17-19)再者,公元前537年及之後的一段時間,以色列十二部族剩餘的人返回故土,其中肯定有被擄到亞述的人之子孫。(王下17:6;18:11;代上9:2,3;拉6:17;何1:11;比較結37:15-22)
4.應許之地,即上帝賜給以色列國族(十二個部族)的領土,有别於其他國族的領土(撒上13:19;王下5:2;6:23),以色列歷代君王統治的地區。(代上22:2;代下2:17)
統一的以色列國分裂後,「以色列地」(或「以色列全境」)有時用來指北方以色列國的領土,有别於猶大國的領土。(代下30:24,25;34:1,3-7)北方的以色列國滅亡後,猶大國成為以色列(雅各)的後代僅存的王國,使以色列這個名字得以繼續存留。因此,先知以西結使用「以色列地」這個詞組,所指的主要是猶大國的領地及首都耶路撒冷。(結12:19,22;18:2;21:2,3)這地從公元前607年起變得徹底荒涼,長達70年(結25:3),但之後一群剩餘的人會給召集起來回到這地。(結11:17;20:42;37:12)
關於以色列的地理和氣候特點,以及這地的大小、位置、天然資源和其他相關特徵,見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