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亞
(Mary)〔源自希伯來語「米利暗」,意思可能是:反叛〕
聖經曾提及六個馬利亞。
1.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路加所寫的世系記錄中,雖説馬利亞的丈夫約瑟是「希里的兒子」,但其實馬利亞才是希里的女兒,約瑟不過是希里的女婿。麥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1881,第3卷,774頁)説:「衆所周知,猶太人編家譜時只記錄男丁的名字。即使祖父的血脈是通過女兒傳給孫子,家譜也都會省略女兒的名字,將女婿視為岳父的兒子(民26:33;27:4-7)。」正因為這樣,歷史家路加説,約瑟是「希里的兒子」。(路3:23)
馬利亞屬於猶大部族,是大衛的後代。因此聖經論及馬利亞的兒子耶穌説:「按血統來説,這個兒子出於大衛的苗裔。」(羅1:3)耶穌的養父約瑟也是大衛的後代,因此在法律上 耶穌有權繼承大衛的王位。按母親的血統,耶穌則是「大衛的子孫」、「大衛的苗裔」和「大衛的根」,因此在血統上 有權繼承「他祖先大衛 的寶座」。(太1:1-16;路1:32;徒13:22,23;提後2:8;啟5:5;22:16)
據傳統説,希里的妻子(馬利亞的母親)是安娜,安娜的姊妹有一個女兒名叫「伊利莎白」(施浸者約翰的母親)。按照這個傳統説法,伊利莎白和馬利亞就是表姊妹。雖然伊利莎白是「亞倫的後人」,屬於利未部族,但聖經的確説馬利亞是伊利莎白的親戚。(路1:5,36)有些人認為,馬利亞的姊妹是西庇太的妻子撒羅米;撒羅米的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都是耶穌的使徒。(太27:55,56;可15:40;16:1;約19:25)
天使造訪 大約公元前2年年初,天使加百列奉上帝差遣,到拿撒勒城去見處女馬利亞。天使以極不尋常的口吻向馬利亞問好,説:「蒙大恩的人,你好!耶和華與你同在了。」天使告訴馬利亞,她必懷孕生子,要給孩子起名叫「耶穌」。可是,當時馬利亞只不過跟約瑟訂了婚而已,因此她問天使説:「我從沒有與男人同寢,這件事怎麽發生呢?」天使解釋説:「聖靈必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力量必蔭庇你,因此你將要生的,必稱為聖者,稱為上帝的兒子。」這個前景雖令馬利亞興奮不已,她卻謙卑自抑地説:「看哪!我是耶和華的婢女!願你所説的事在我身上實現。」(路1:26-38)
為了進一步强化馬利亞對這件大事的信心,天使讓馬利亞知道,她的親戚伊利莎白雖然年老,卻已懷孕六個月了,因為耶和華施行奇跡使她恢復生育能力。馬利亞於是前往探望伊利莎白。她一進伊利莎白的家,伊利莎白腹中的嬰兒就歡喜跳動,伊利莎白就祝福馬利亞,説:「你在婦女中是蒙福的,你腹中的胎兒也是蒙福的!」(路1:36,37,39-45)接着,馬利亞受聖靈啟示説了一段稱頌上帝的話,顯揚耶和華的良善。(路1:46-55)
馬利亞在猶地亞山區跟伊利莎白住了約莫三個月之後,就回到拿撒勒。(路1:56)後來約瑟得知馬利亞懷了孕(很可能是馬利亞向他透露的),就打算暗中跟她離婚,免得她公開受到羞辱(猶太人視訂婚等同結婚,雙方要離婚才能取消婚約)。可是,耶和華的天使向約瑟顯現,告訴他是聖靈使馬利亞懷孕的。於是約瑟就照着上帝的指示,娶了馬利亞。「等她生了兒子才跟她行房。約瑟給孩子取名叫耶穌。」(太1:18-25)
在伯利恆生下耶穌 後來凱撒奧古斯都頒布法令,要所有人回鄉登記户口。這個法令頒布的時間跟事情的發展配合得很好,因為正應驗了上帝藉先知預言耶穌會在哪兒出生的話。(彌5:2)當時馬利亞已「有了多個月的身孕」,約瑟帶着她離開以色列地北部的拿撒勒的家,長途跋涉了超過110公里(68英里),來到南部的伯利恆。由於客店已沒有住宿的地方,馬利亞不得不在最簡陋的環境下分娩,嬰兒出生後就放在飼槽裏。這件事很可能發生於公元前2年10月1日左右。(路2:1-7;見下册537頁圖片;耶穌基督)
當晚有天使向牧人顯現,對他們説:「今天在大衛的故鄉,你們的救主誕生了,他就是主基督。」牧人聽後急忙到伯利恆去,果然看見天使給他們的記號:馬利亞新生的嬰兒「用布帶裹着,躺在飼槽裏」。牧人告訴這對快樂的夫婦,他們聽見一大隊天軍高唱説:「榮耀歸於高天的上帝,平安臨到地上蒙悦納的人。」馬利亞「牢記這一切,在心裏反覆思量」。(路2:8-20)
孩子出生後第八天,馬利亞按照耶和華律法的規定,給兒子行了割禮。孩子出生四十天後,她和丈夫帶孩子到耶路撒冷的聖殿,獻上指定的祭牲。律法規定人要獻上一隻公綿羊羔以及一隻雛鴿或斑鳩。如果當事人買不起一隻綿羊,就要獻上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馬利亞獻上的,是「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可見約瑟的家境貧寒。(路2:21-24;利12:1-4,6,8)一個名叫「西緬」的義人見到孩子,就稱頌耶和華,讓他有幸去世前親眼看見救主。西緬對馬利亞説:「你也必像被利劍刺透一樣。」他的意思不是説馬利亞會實際被劍刺透,而是指她會經歷很大的痛苦,因為聖經預告説,她的兒子會死在苦刑柱上。(路2:25-35)
返回拿撒勒 過了一段時間,天使向約瑟發出警告,説希律大帝正設法殺死孩子,吩咐約瑟趕快帶耶穌逃往埃及。(太2:1-18)希律死了以後,約瑟一家回以色列地去,並在拿撒勒住了下來。在隨後的歲月,馬利亞生了其餘的兒女,至少有四個兒子和幾個女兒。(太2:19-23;13:55,56;可6:3)
雖然律法沒有規定女子上耶路撒冷守節,馬利亞卻習以為常,每年都跟約瑟一起長途跋涉,走大約150公里(93英里)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出23:17;34:23)有一年(約公元12),約瑟一家過完節期回家,離開耶路撒冷走了一天的路程,才發覺耶穌沒有隨行。他父母立即返回耶路撒冷找他。找了三天,才發現耶穌在聖殿裏,坐在老師中間,邊聽邊問。馬利亞禁不住説:「孩子,為甚麽這樣待我們呢?你父親和我到處找你,找得好苦啊!」耶穌回答説:「你們為甚麽要到處找我呢?你們不知道我必在我父親家裏嗎?」在聖殿裏找上帝的兒子,無疑是最合理不過的事,因為聖殿是他接受聖經教誨的地方。馬利亞「把這一切都謹記在心」。(路2:41-51)
耶穌年僅12歲就才智過人。「凡聽見的人,都對他的悟性和對答詫異不已」。(路2:47)耶穌對聖經的認識和了解,顯示他得到父母的優良教導。馬利亞和約瑟必定很勤於教導和訓練孩子,「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他」,把他撫養成人。他們幫助孩子養成每個安息日都上會堂的習慣。(路4:16;弗6:4)
深得耶穌敬愛 耶穌受浸之後,對馬利亞並沒有表示任何特殊的尊崇。他稱馬利亞為「婦人」而非「母親」。(約2:4;19:26)跟現代漢語不同,這個稱呼在希伯來語並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德語的「婦人」一詞含有夫人、太太、女士的意思,也是尊稱。按血統來説,馬利亞是耶穌的母親;但耶穌受浸時從聖靈而生,從此他的主要身分是上帝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在上的耶路撒冷」。(加4:26)耶穌本人也刻意强調這一點,説明自己生活的重心已改變了。有一次,耶穌正在施行教導,馬利亞和她其餘的兒女來找耶穌,要他出來跟他們説話,當時耶穌清楚表示,他的屬靈家庭才真正是他的母親和家人。耶穌將屬靈事務置於親屬關係之先。(太12:46-50;可3:31-35;路8:19-21)
另一次,耶穌和母親出席在加利利的迦拿舉行的婚宴,當時酒不够用,馬利亞就對耶穌説:「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應説:「婦人,你為甚麽要我這樣做呢?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2:1-4)耶穌所用的是古代的一種反問形式,在《希伯來語經卷》中出現過好幾次(書22:24;士11:12;撒下16:10;19:22;王上17:18;王下3:13;代下35:21;何14:8),在《希臘語經卷》中也出現過六次(太8:29;可1:24;5:7;路4:34;8:28;約2:4)。照字面意思去譯,這個問題是:「對我和對你是甚麽?」也就是説,「我和你有甚麽共通之處?」「我和你有甚麽相同?」「我跟你有甚麽相干?」每逢使用這個問題,問的人都在提出異議,表示他不同意對方所暗示、建議或猜想的事。因此,耶穌其實是用温和客氣的言詞,本着愛心對母親提出責備,表明指揮他的不該是馬利亞,而是差他到世上來的至高主宰。(林前11:3)馬利亞善解人意、謙卑自抑,很快就明白耶穌的意思,並甘願接受糾正。她樂意退讓,由耶穌作主。馬利亞對僕人説:「他 吩咐你們甚麽,你們都要照着做。」(約2:5)
耶穌被掛在苦刑柱上時,馬利亞就站在旁邊。對馬利亞來説,耶穌不僅是她疼愛的兒子,也是她本人的主,是彌賽亞和拯救者,是上帝的兒子。看來當時馬利亞已經寡居。耶穌既是約瑟家的長子,就履行責任,請使徒約翰(很可能是他的表弟)將馬利亞接到家裏住,當作自己的母親看待。(約19:26,27)為甚麽耶穌不將馬利亞交給自己同母異父的弟弟們照顧呢?聖經沒有提及當時他們有任何一個人在場。再説,當時他們還沒有信從耶穌,而耶穌一向都將屬靈關係看得比親屬關係更重要。(約7:5;太12:46-50)
是耶穌的忠心門徒 聖經最後一次提及馬利亞時,説她是虔誠的信徒,在耶穌升天之後繼續跟其他信徒密切來往。當時十一個使徒、馬利亞和其他門徒聚集在樓上的一個房間裏,「齊心一意,恆切禱告」。(徒1:13,14)
2.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馬利亞。這家人住在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面的山坡,離耶路撒冷的聖殿山約2羅馬里(2.8公里;1.7英里)。(約11:18)耶穌跟這家人交情很深,常到他們家裏作客。耶穌在傳道的第三年期間,曾往伯大尼探望他們,馬大想好好款待耶穌,以致過度關心提供食物一事。馬利亞的慷慨好客卻不同形式,她「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馬大怪妹妹不幫她的忙,可是耶穌稱讚馬利亞,説:「馬利亞選了最好的一份,誰也不能從她那裏奪去。」(路10:38-42)
目睹拉撒路復活 耶穌探訪之後過了幾個月,拉撒路病重垂危。當時耶穌很可能在約旦河東比利阿的某處,馬利亞和馬大派人通知他,但耶穌抵達時,拉撒路已死去四天。兩姊妹聽見耶穌快到了,馬大就趕緊去迎接,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裏」。直到馬大從村外回來,悄悄地對傷心欲絶的妹妹説,「老師到了,他叫你去呢」,馬利亞才急忙起來,去見耶穌。她俯伏在耶穌腳前,哭着説:「主啊,要是你早在這裏,我的兄弟就不會死了。」她的話跟此前馬大見到耶穌時所説的完全一樣。耶穌看見馬利亞和跟她一起來的猶太人痛哭,也就心裏悲嘆,禁不住掉下淚來。耶穌施行驚人的奇跡,復活了拉撒路。之後,「來看馬利亞[給她安慰]的猶太人……有很多都信從了耶穌」。(約11:1-45)
拿馨香油膏耶穌 耶穌在地上過最後一個逾越節之前五天,帶着門徒再次到伯大尼作客,但這次是在痲瘋病人西門家裏。當時馬利亞和她的家人也在場。馬大幫忙預備晚餐,馬利亞則再次專心聽上帝的兒子説話。耶穌坐席的時候,馬利亞「拿了三百多克馨香油,是真純的甘松油,非常貴重[約值一年的工資]」,倒在耶穌的頭上和腳上。雖然對耶穌的摯愛和尊敬促使馬利亞這樣做,但當時在場的人都看不出,這件事其實是要為耶穌即將遭遇的死亡和埋葬做好準備。像之前一樣,馬利亞對耶穌的摯愛和尊敬招來非議,耶穌卻深表賞識,並為馬利亞辯護説:「這個好消息無論傳到全世界哪個地方,都會有人提到這個女人所做的事來記念她。」(太26:6-13;可14:3-9;約12:1-8)
馬太、馬可和約翰報導關於馬利亞拿馨香油膏耶穌一事,跟路加福音7:36-50所記載的並非同一件事。兩件事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若干差異。路加記載的事,發生在北部的加利利,時間較早;其餘三個執筆者所報導的事,則發生在南部的猶地亞伯大尼,時間較後。較早的事件在一個法利賽派的人家裏發生,較後的事件則在痲瘋病人西門家裏發生。前一個場合中,膏耶穌的是一個不具名的女子,是人所共知的「罪人」,很可能是個娼妓;後一個場合中,膏耶穌的則是馬大的妹妹馬利亞。還有,兩件事發生的時間也相隔超過一年。
有些批評家認為,約翰的記載跟馬太、馬可的記載也有衝突,因為約翰説馨香油是倒在耶穌的腳上而非頭上。(太26:7;可14:3;約12:3)艾伯特·巴恩斯評論馬太福音26:7的經文説:「聖經的記載其實並沒有衝突。女子很可能把馨香油倒在耶穌的頭上,也 倒在他的腳上。馬太和馬可記述女子把馨香油倒在耶穌的頭上,但沒提及腳。既然約翰寫福音書的部分原因是要補遺,所以他補充:馨香油也倒在救主的腳上。將馨香油倒在頭上 是慣常的做法,但將馨香油倒在腳上 卻是異乎尋常的謙卑之舉,表明這樣做的人對救主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值得特别記下來。」(《巴恩斯新約評注》,1974)
3.末大拉人馬利亞。「末大拉人」(意思是:屬於末大拉)一詞很可能源自名叫「末大拉」的市鎮(見馬加丹)。這個鎮坐落在加利利海西岸,大約位於迦百農和提比里亞中間。雖然耶穌花了不少時間在這個鎮的周圍地區傳道,聖經卻沒有説他曾到過末大拉。我們也不能肯定這個鎮就是馬利亞的家鄉或住處。路加描述馬利亞時説,「有稱為 末大拉人的馬利亞」。有些人認為,路加的説法暗示,這個稱呼有特殊的含意。(路8:2)
耶穌曾把七個邪靈從末大拉人馬利亞身上趕出來,因此馬利亞無疑能够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並能將這信心化作行動,專心為主服務。聖經初次提及末大拉人馬利亞,是在耶穌傳道的第二年期間,耶穌帶着使徒們「逐城逐村,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當時馬利亞跟希律的管家古撒的妻子約亞拿,以及蘇珊娜和許多别的婦女,拿自己的財物資助耶穌和使徒。(路8:1-3)
末大拉人馬利亞備受注意的,是跟耶穌去世和復活有關的記載。身為上帝的綿羊羔,耶穌被帶往宰殺之地時,末大拉人馬利亞和一些婦女「從加利利跟着耶穌來侍候他」。耶穌被掛在苦刑柱上時,她們「從遠處觀看」。跟末大拉人馬利亞在一起的,還有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撒羅米和「另一個馬利亞」(本條4)。(太27:55,56,61;可15:40;約19:25)
耶穌下葬後,末大拉人馬利亞和别的婦女趁安息日還沒開始(日落時分開始)之前,回去預備香料和馨香油。安息日一過,也就是接着那週的頭一天,天快亮的時候,馬利亞和幾個婦女帶着馨香油來到墳墓。(太28:1;可15:47;16:1,2;路23:55,56;24:1)馬利亞看見紀念墓門的石頭已經移開了,而且不見主的遺體,就急忙跑去告訴彼得和約翰,他們倆立即跑到墳墓去。(約20:1-4)看來,馬利亞回到墳墓時,彼得和約翰已經走了。她俯身往紀念墓裏看,吃了一驚,只見兩個穿着白衣的天使坐在裏面。馬利亞向後轉身,就看到耶穌站着。她以為是園丁,於是問他耶穌的遺體在哪裏,好讓她將遺體領回去。耶穌對她説:「馬利亞!」她馬上認出這人原來是耶穌,就衝動地摟住他,喊道:「拉波尼!」但耶穌能够跟門徒在一起的時間很有限,實在沒空暢叙别情。馬利亞必須趕快去告訴别的門徒,耶穌已經復活了,就如耶穌説:「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親,也是你們的父親,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約20:11-18)
4.「另一個馬利亞」;克羅巴(亞勒腓)的妻子(見克羅巴),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太27:56,61;約19:25)傳統説,克羅巴是耶穌的養父約瑟的兄弟,但這個説法並沒有甚麽聖經根據。如果屬實,這個馬利亞就是耶穌的伯母或叔母,她的兒子就是耶穌的堂兄弟了。
這個馬利亞不單是「從加利利跟着耶穌來侍候他的」婦女之一,還曾在場目睹耶穌被釘死。(太27:55;可15:40,41)尼散月十四日那個叫人悲痛萬分的下午,她跟末大拉人馬利亞在耶穌的墳墓外徘徊。(太27:61)第三天,她們兩人和幾個婦女帶着香料和馨香油來到墳墓,要抹耶穌的遺體,卻發現紀念墓門的石頭已經移開了,就大吃一驚。一個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從死裏復活了,並囑咐她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太28:1-7;可16:1-7;路24:1-10)她們還在路上的時候,復活了的耶穌向這個馬利亞和一些婦女顯現。(太28:8,9)
5.别名馬可的約翰的母親馬利亞。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徒12:12;西4:10)馬利亞的家是早期基督徒會衆在耶路撒冷聚集的地方。馬利亞的兒子馬可跟使徒彼得關係很親密。彼得稱馬可為「我的兒子」,可見他對馬可的屬靈成長有頗大影響。(彼前5:13)彼得從希律的監獄獲釋之後,徑直前往馬可的母親家,那裏「有不少人聚集禱告」,想必她家的地方相當大,才能容納這麽多人。此外,馬利亞家裏有女僕,顯示她可能相當富有。(徒12:12-17)聖經説她的 家而不是説她丈夫的家,看來她很可能是個寡婦。(徒12:12)
6.羅馬的馬利亞。保羅在寫給羅馬人的信中指名向這個馬利亞問好,並稱讚她為羅馬會衆「多多勞苦」。(羅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