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在
(Presence)
「臨在」一詞譯自希臘語pa·rou·siʹa「帕露西阿」,是由pa·raʹ「帕拉」(意即「在旁邊」)和ou·siʹa「烏西阿」(意即「存在」;源自ei·miʹ「伊米」一詞,意思是「在」)組成。因此「帕露西阿」的字面意思是「在身旁」,也就是「臨在」的意思。這個詞在《希臘語經卷》原語裏出現了24次,常指基督在他的彌賽亞王國裏臨在。(太24:3;見Rbi8 附錄1576-1577頁)
「帕露西阿」這個詞在許多譯本中有不同的譯法,在某些經文被譯作「臨在」,而在别的經文更常被譯作「來臨」,由此引申到基督耶穌的「復臨」(adventus[意即「出現」或「到來」];這是《通俗拉丁文本聖經》在馬太福音24:3對「帕露西阿」一詞的譯法)。耶穌的「復臨」雖説必定暗示他已來到現今所在的地方,但若把「帕露西阿」譯做「來臨」,所着重的是他的抵達,而他抵達後的臨在,就反而被忽視了。因此,儘管詞典編纂者同意「帕露西阿」既可譯作「抵達」,也可譯作「臨在」,但他們一般都承認這個詞的主要意思是當事人的臨在。
《瓦因新舊約詞語詮釋詞典》(1981,第1卷,208-209頁)説:「『帕露西阿』……含有抵達和隨後臨在這兩層意思。例如,在一封[用希臘語寫成的]紙莎草紙信中,一個女子談及她必須[帕露西阿]某個地方,好處理跟她的物業有關的事宜。……當用來指基督復臨而教會被提時,這個詞所指的,不僅是他暫時來到將聖徒接去,而是從那時起他一直跟門徒在一起,直到他的顯現,就是他向世人顯露出來為止。」利德爾與斯科特合編的《希臘語英語詞典》(H.瓊斯修訂,牛津,1968,1343頁)説,有時世俗的希臘語著作用「帕露西阿」一詞去指「王公大臣的蒞臨 」。
世俗的希臘語著作固然有助於判斷「帕露西阿」這個希臘詞的含義,但留意聖經本身怎樣使用這個詞,對我們的幫助卻更大。例如在腓立比書2:12,保羅説腓立比的基督徒「不但我在[pa·rou·siʹai帕露西阿]你們那裏的時候順服,如今我不在[a·pou·siʹai阿普西艾],你們更加順服」。同樣,在哥林多後書10:10,11,保羅提及有些人批評他,説「他的信又有分量又有力,可是他在[pa·rou·siʹa帕露西阿]這裏的時候,為人軟弱無能,沒有口才」。保羅接着説,「這樣説的人該想一想,我們不在[a·ponʹtes阿蓬泰斯]你們那裏的時候在信上怎麽説,在[pa·ronʹtes帕龍泰斯]你們那裏的時候也要怎麽做。」(參看腓1:24-27)這裏所作的對比,是「在」與「不在」,而非「抵達」(或到來)與「離去」。
有鑑於此,J.B.羅瑟拉姆所譯的《强調本聖經》在附錄(271頁)説:「這部譯本首尾一貫地把『帕露西阿』一詞譯作『臨在』(我們完全不用『來臨』一詞去代表這 個詞)。……『臨在』與『不在』的對比十分鮮明……因此我們自然會問——何不把這個詞一律譯做『臨在』呢?」
耶穌的「帕露西阿」絶不是僅指暫時來到,然後又迅速離去,相反,也指臨在會延續一段時間,從馬太福音24:37-39和路加福音17:26-30的記載就可以看出,耶穌的話正是這個意思。在這兩段經文中,耶穌將「挪亞的日子」跟「人子臨在」的日子作對比。耶穌比較這兩段日子的相似之處時,所説的高潮時期並非僅指挪亞日子的洪水最後臨到那一天,雖然他也表示他的「臨在」或「日子」同樣會發展到一個類似的高潮。既然「挪亞的日子」實際延續了幾十年,我們有理由相信,耶穌所預告的「人子臨在」的日子也會延續一段時間,直到那些蓄意不理會得救機會的人被毁滅的最後高潮。
基督「帕露西阿」的性質 當然,臨在(帕露西阿)可以是人看得見的。在聖經裏,「帕露西阿」這個詞有六次指人(例如司提法拿、福徒拿都、亞該古、提多、保羅)的臨在,是别人看得見的。(林前16:17;林後7:6,7;10:10;腓1:26;2:12)但「帕露西阿」有時也指人看不見的臨在。有一次保羅説:「我身不在你們那裏,心卻與你們同在」(林前5:3),他所用的是一個相關的動詞形態(paʹrei·mi帕里米)。同樣,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在他的希臘語著作中也談及上帝在西奈山的「帕露西阿」;當時上帝的臨在雖是人看不見的,卻由雷轟和閃電顯示出來。(《猶太古史》第3卷80節[5章2段])
耶和華上帝對摩西論及聖幕至聖所裏的約櫃,説:「我要在那裏向你顯現,從櫃蓋上,就是聖諭櫃上兩基路伯之間」。(出25:22)上帝的話表明,臨在可以是人看不見的。聖經明言,「從來沒有人看見過上帝」。摩西和進入至聖所的大祭司都沒有看見過上帝,因此上帝顯然沒有以人看得見的形式將自己的臨在顯露出來。(約1:18;出33:20)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把聖殿呈獻給上帝時,有雲彩彌漫,「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聖殿。所羅門談及這殿是耶和華的「定居之所」,但接着又指出:「上帝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够容納你,何況我建造的這座聖殿呢!」不過,上帝會晝夜看顧這座聖殿,也會「在天上[他]的住處垂聽」人在這殿所作的禱告。(王上8:10-13,27-30;另見徒7:45-50)
這些記載表明,上帝雖然在天上,卻能以屬靈(是人看不見的)的方式於地上「臨在」。在一些事例上,他通過天使代表他臨在,代表他説話和行事。天使甚至可以對人説:「我是你父親的上帝」,就如在燃燒的荆棘叢中向摩西説話的天使所説的那樣。(出3:2-8;另見出23:20;32:34)耶和華宣告他要「臨到」西奈山摩西那裏,「降臨」在這山上。(出19:9,11,18,20)但使徒的記載顯示,上帝當時是通過天使代表他臨在,以及將律法交給摩西的。(加3:19;來2:2;見臉)
耶和華復活了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把「天上地上的權柄」全都賜給耶穌,使他能「精確體現上帝的本質」。按理來説,耶穌當然也能以人看不見的方式臨在。(太28:18;來1:2,3)關於這點,我們留意到耶穌基督甚至在地上時已能够從遠處將人醫好,彷彿他就在病人身旁。(太8:5-13;約4:46-53)
聖經清楚表明,耶和華上帝使衆天使都順服在他那得了榮耀的愛子手下。(彼前3:22)與基督臨在有關的經文常説,耶穌「同他的天使一起來臨」或「差他的天使出去」。(太13:37-41,47-49;16:27;24:31;可8:38;帖後1:7)但這並不表示,耶穌帶着王國的權柄和榮耀臨在時所做的事,只限於差遣天使代表他到地上執行某些任務而已。因為早在公元1世紀,他已差遣天使去協助使徒和其他門徒了。(徒5:19;8:26;10:3,7,22;12:7-11,23;27:23)耶穌的比喻和别的經文表明,他的臨在有如主人外遊之後回到家裏,又如人獲得王權之後回去接管自己的領土。耶穌的臨在表示他來視察和審判,之後就會執行判決,並獎賞那些蒙嘉許的人。(太24:43-51;25:14-45;路19:11-27;另見太19:28,29)既然耶穌作王會統治全地,他的臨在也是全球性的。(參看太24:23-27,30)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24-28所説的話,以及啟示錄提及基督掌權的經文(啟5:8-10;7:17;19:11-16;20:1-6;21:1-4,9,10,22-27),都暗示基督臨在時,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全地和地上的居民身上,徹底行使君王的權力,好使天父對地球和其上居民所定的美善旨意全部實現。(參看太6:9,10)
由於若干經文説,人會看見耶穌「在雲中來臨,大有力量和榮耀」(可13:26;啟1:7),有些人就認為,耶穌臨在時人是能看見他的。不過,正如本書在雲條下的「用做比喻」這部分資料指出,在描述上帝的顯現時提及雲,其實並非暗示肉眼看得見甚麽,反而暗示肉眼看不見甚麽。再説,「看見」可以指用「心眼」看見,也就是以心靈和頭腦去領悟和察覺。(賽44:18;耶5:21;結12:2,3;太13:13-16;弗1:17,18)如果我們否認「看見」一詞可用做比喻,就等於否認「瞎眼」一詞可用做比喻一樣。要是這樣,「瞎眼」就只能指實際的瞎眼,而不能指屬靈方面的瞎眼了。但耶穌確曾指出,人會在比喻或屬靈的意義上「看見」或「瞎眼」。(約9:39-41;啟3:14-18;另見林後4:4;彼後1:9)耶和華「從暴風中」(很可能同時在密雲中)回應約伯的話,之後約伯感嘆地説:「我從前風聞你的事,現在卻親眼看見你。」(伯38:1;42:5)約伯顯然是用「心眼」而非用肉眼「看見」上帝的。因為聖經斬釘截鐵地説:「從來沒有人看見過上帝」。(約1:18;5:37;6:46;約一4:12)
聖經證據顯示,耶穌的臨在不是人可以看見的(意思是:耶穌不會以肉眼看得見的形體出現)。耶穌自己曾説,他要犧牲自己的肉體,好使世人能得着生命。(約6:51)使徒保羅則指出,耶穌復活後「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人沒有見過他,也不能看見他」。(提前6:14-16)耶穌離世前告訴門徒:「還有一會兒,世人就不再看見我」,門徒卻會看見他,不僅因為他復活後會向門徒顯現,也因為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復活到天上與耶穌會合,能看到天父賜給他的榮耀。(約14:19;17:24)但世人一般都不會再看見耶穌,因為他復活成為靈體之後(彼前3:18),只對門徒顯現過。他升天時也只有門徒看到,世人並沒有看見。當時在場的天使告訴門徒,耶穌「怎樣[希臘語troʹpos特羅波斯]到天空去,他也必怎樣[特羅波斯]來」(經文並非用希臘語mor·pheʹ「莫費」[意即「形體」]一詞)。因此,耶穌再來的時候不會大事張揚,只有忠心的門徒才會看出他已臨在。(徒1:1-11)
由於居心不良及對基督的臨在懷有錯誤的期望,有些人對基督臨在一事嗤之以鼻。聖經的預言説,這些人在「最後的日子」會譏誚説:「他應許要臨在,哪裏會實現呢?其實,自從我們列祖長眠以來,一切始終跟創世的開頭一模一樣。」(彼後3:2-4;對照1:16)
顯然,當耶穌基督從天上「顯露出來」(希臘語a·po·kaʹly·psis阿波卡利普西斯)的時候,人們就會清楚知道有甚麽事發生了。屆時,耶穌要「同他那些大能的天使,在烈焰騰騰的火中,從天上顯露出來,要施行報應,懲罰那些不認識上帝和不服從我們主耶穌的好消息的人」。(帖後1:7-9)但耶穌「顯露出來」之前,仍會以人看不見的方式臨在一段時間,只有他的真門徒才能察覺他已臨在。我們還記得,耶穌曾將「挪亞的日子」跟自己的「臨在」相比。他指出,挪亞時代的人「毫不理會」,直到洪水來到,把他們全都沖走,「人子臨在也會這樣」。(太24:37-39)
標明他臨在的事件 耶穌曾經應許,門徒聚集起來的時候,他會與他們同在。(太18:20)他也保證,他們執行使人做基督徒的工作時,他也會與他們「同在」,「直到這個制度的末期」。(太28:19,20)馬太福音24:3和相關的經文所提及的「帕露西阿」,無疑不是僅僅指他與門徒同在;這些經文所用的「帕露西阿」顯然也指他的一次特别臨在。耶穌這次臨在,不但會影響全地的居民,也牽涉到他以上帝所膏立的君王身份去行使全部權柄。
耶穌臨在執掌王權的時期,會由一些特定事件表明出來。這些事件包括:有希望跟他一起承受天上王國的已死去的門徒會復活(林前15:23;羅8:17);他會召集生活於他臨在期間的其他受膏門徒,使他們跟他聯合(太24:31;帖後2:1);耶穌「顯示[e·pi·pha·neiʹai埃皮法尼艾]自己臨在」而將叛道的「不法的人」除掉(帖後2:3-8;見不法的人);所有不珍惜得救機會的人,他都會一一鏟除(太24:37-39),然後展開他的千年統治,那是人類迫切需要的。(啟20:1-6)見條目改變形貌的資料。這篇文章説明,有些門徒曾於異象中目睹基督在王國中的榮耀,他們可以怎樣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力量和臨在」告訴别人。(彼後1:16-18)
臨在時的情況 關於基督的臨在和顯現(顯露出來的時候),啟示錄一書以含有象徵意義的文字,提供了不少資料。啟示錄6:1,2提及一位頭戴王冠、騎着白馬的騎士。與此相當的是,啟示錄19:11-16説,基督耶穌是騎着白馬出征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示錄第6章表明,基督以君王的身份出征時,並不會立即鏟除地上的罪惡;相反,他一開始馳騁就爆發戰爭,「奪去大地的和平」,隨之而來的,還有糧荒、惡疾等禍患。(啟6:3-8)這跟馬太福音24章、馬可福音13章、路加福音21章中耶穌所説的預言吻合。由此看來,耶穌所説的預言,雖然清楚提及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毁滅(已於公元70年發生),但是還會於基督臨在期間再次應驗。這些預言所説的事,共同構成他臨在的「徵象」,使人能判斷耶穌究竟在甚麽時候開始臨在,並以彌賽亞君王的身份從天上施行統治。(太24:3,32,33;路21:29-31)
提及基督臨在的别的經文,通常鼓勵人要忠貞不二,堅忍不拔,直到基督的臨在,並在他臨在期間堅守忠義。(帖前2:19;3:12,13;5:23;雅5:7,8;約一2:28)
耶和華的日子臨在 彼得在他第二封信裏勸勉弟兄,要「等待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或作『臨在』],緊記日子迫近」,並使自己所過的生活與此一致。(彼後3:11,12)他們務要留意將耶和華施行審判的日子緊記在心,因為這日子近了。「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時,這個邪惡世界的「天」(代表政府)會彷彿被火焚毁,其中的「元素」也因極熱而熔化,無法存留。目前受撒但控制的制度會被徹底鏟除。
既然耶和華上帝通過他的兒子(他所立的君王)基督耶穌採取行動(約3:35;另見林前15:23,24),耶和華的「臨在」和基督耶穌的「臨在」自然密切相關。按理説來,那些嘲笑耶和華的臨在的人,也會嘲笑基督的臨在。聖經再次表明,屆時人們的態度會跟洪水之前一般人的態度一模一樣。(彼後3:5-7;對照太24:37-39)
不法之人的臨在 在帖撒羅尼迦後書2:9-12,使徒談及「不法的人靠着撒但所施展的力量而存在[或作『臨在』],用各樣異能和虛假的神跡異兆,又用各樣不義的伎倆,蒙騙那些將要滅亡的人」。這也足以表明,「帕露西阿」所指的不是暫時來到或抵達,而是指存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這樣,「不法的人」才會有時間施行各樣異能、神跡、異兆,以及用不義的伎倆將人騙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