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時候,時刻
(Hour)
在《希臘語經卷》裏,希臘語hoʹra(霍拉)指:一段短暫的時間;一段確定的時間;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在《希伯來語經卷》裏,沒有一個詞指「小時」,古代的以色列人可能將白天分為四個時段。(尼9:3)《希伯來語經卷》不是用「小時」去記述事發的時間,而是用「早上」「中午」「傍晚」等詞語標示時間。(創24:11;43:16;申28:29;王上18:26)還有一些更加具體的説法,例如:「到早上太陽一出」(士9:33),「天起微風的時候」(創3:8),「白天最熱的時候」(創18:1;撒上11:11),「日落時分」(書10:27;利22:7)。屠宰逾越節的羊羔要「在黃昏時分」,看來指日落以後天黑以前。(出12:6)有些學者包括卡拉派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都認同這個看法,不過,法利賽派和拉比派卻認為是指太陽開始落下至完全落下之間的時間。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在「早晨」和「黃昏」獻上全燒祭,同時也要獻上穀祭。(出29:38-42)所以,「獻穀祭的時候」(上下文能表明是早晨還是黃昏,例子見王上18:29,36)和「傍晚奉獻禮物的時分」(但9:21)等説法都是指相當明確的時間。
晚上分為三更。説法有「夜更」(詩63:5,6,和合),「半夜以前,剛換了更」(士7:19)和「晨更」(出14:24;撒上11:11,和合)。
一天24小時 學者們相信,埃及人首先將一天分為24小時,白晝12小時,夜晚12小時。夏天由於季節的轉變,日長夜短(赤道除外),因此白晝和夜晚的長度並非天天都如是。現今一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的計算法源於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屬於六十進制。以午夜到午夜為一天可能是羅馬人後來發展出來的計算方法,好處是白晝和夜晚不會因季節更替而長度不一。
公元1世紀 公元1世紀,猶太人把白晝算作12小時,始於日出。耶穌説:「白晝不是有十二小時嗎?」(約11:9)當然,這樣白晝的長度就會隨季節更替而轉變,只有在春分和秋分的時候才跟今天一樣。在巴勒斯坦,這個些微的差異顯然不會造成重大不便。當地一天的開始相當於現今的清晨6時左右。在耶穌説的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裏,聖經原文所用的字眼是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小時,再過一小時後,就是「晚上」(可能是第十二小時)。這些時段各自相當於現今的上午8時至9時,上午11時至中午,下午2時至3時,下午4時至5時,下午5時至6時。(太20:3,5,6,8,12;徒3:1;10:9)在《希臘語經卷》裏,「半夜」和「雞叫」也是用來表示時間的方法。(可13:35;路11:5;徒20:7;27:27;見雞叫)在羅馬統治下,猶太人看來已採用了羅馬的四更制去劃分夜晚的時間,不再是以前的三更制了。(路12:38;太14:25;可6:48,和合)
看似矛盾的地方 有些人指出,馬可福音15:25説耶穌在上午九點(第三小時)被掛在柱上,約翰福音19:14則説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完畢「約莫是中午十二點鐘」(大約第六小時)。就這個記載,兩卷福音書看來彼此矛盾。其實,約翰寫福音書時,馬可福音早已完成。因此,他肯定可以複述馬可所説的時間,但他竟然記下另一個時間,必定有原因。
為甚麽有這個差異呢?衆説紛紜,但沒有一個圓滿的答案。簡單來説,我們沒有足够的資料斷定兩者分歧的原因。也許馬可或約翰並不是按時間順序記述事情,而是中途插入時間。無論原因是甚麽,可以肯定的是,兩個執筆者都是受聖靈啟示的。
前三卷福音書表明,到了中午十二點(第六小時),耶穌已經掛在柱上一段時間,其間士兵抽籤分了他的衣服,祭司長、抄經士、士兵和其他過路的人也曾辱罵他。這三卷福音書還透露耶穌大約在下午三點斷氣。(太27:38-45;可15:24-33;路23:32-44)真正重要而必須記住的是:在公元33年尼散月十四日,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太27:46-50;可15:34-37;路23:44-46)
其他含意 在《希臘語經卷》裏,「霍拉」也經常用來表示馬上或剎那間。一個婦人摸耶穌的外衣,「那個時候」就痊癒了。(太9:22)「霍拉」也可指沒有明説的特定時刻或那段時間的起點。例如,耶穌説:「至於那個日子、那個時刻,誰也不知道」。(太24:36)「時候要到,凡殺你們的,都自以為是敬奉上帝。」(約16:2)「時候要到,我不再用比方對你們説話」。(約16:25)
「霍拉」也可以指一天中某個時間,正如有一次,群衆跟着耶穌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門徒就對耶穌説:「這個地方偏僻,時候也不早了。請打發群衆離去」。(太14:15;可6:35)
用做比喻或象徵 用作比喻或象徵時,「霍拉」指一段相當短的時間。耶穌對捉拿他的那夥人説:「現在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路22:53)鮮紅色野獸頭上的十隻角代表十個王,這十個王終會得着權柄,跟野獸一起作王「一小時」。(啟17:12)談到大巴比倫,聖經説:「不過一小時光景,你的刑罰就到了!」(啟18:10)在馬太福音13:25,38,耶穌説了小麥和毒麥的比喻;在使徒行傳20:29和帖撒羅尼迦後書2:3,7,保羅警告基督徒將會出現叛道的事;在彼得後書2:1-3,彼得也説了類似的話。因此,剩下的最後一個使徒約翰可以這樣説:「孩子們,現在是最後的時刻了。你們聽過基督的敵人要來,其實基督的敵人現在已經不少。從這件事我們就知道,現在是最後的時刻了。」果然,「最後的時刻」(使徒時代的最後階段)過了不久,叛道者就得勢了。(約一2:18)
根據啟示錄8:1-4的記載,天上靜默了「約莫半小時」,其間,使徒約翰看見一個天使把香和所有聖民的禱告一起獻上。這個異象讓人聯想到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也有「獻香的時候」。(路1:10)艾爾弗雷德·埃德希姆在《聖殿》(1874,138頁)一書中,記述了猶太人關於獻香的「時候」的傳統説法:「獻香的祭司和助手們徐徐登上聖所的台階……接着,一個助手虔敬地把炭鋪在金壇上,另一個助手預備香,然後主持儀式的祭司長獨自留在聖所裏,等待總管示意才開始燒香……總管一聲令下,標示『獻香的時候到了』,『全體民衆』沒有一個離開内院,全都在主面前跪下,展開雙手默禱。在這個最壯嚴的時刻,宏偉的聖殿建築群到處都鴉雀無聲,敬拜主的大群民衆都靜默不語,聖所内的祭司在金壇上燒香,『芬芳』的煙在主面前縈繞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