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一書、二書、三書
(John,The Letters of)
在上帝啟示的聖經中,這幾封書信屬於最後部分。雖然使徒約翰的名字沒有在信中出現,但傳統的看法是,約翰福音和約翰的三封書信都是同一個人執筆寫的,學者一般也同意這個看法。這三封信跟約翰福音有許多相似之處。
這幾封書信的真確性是無可置疑的。内在的證據表明,信的内容與聖經的其餘部分協調一致。此外,許多早期作家也作證這三封書信是聖經正典。波利卡普看來曾引用約翰一書4:3的經文;優西比烏斯説帕皮亞斯曾表示,約翰一書是真確可信的,德爾圖良和西普里安都説過類似的話;叙利亞語《伯西托本聖經》也收錄了約翰一書。亞歷山大的克雷芒看來表示,他知道有約翰二書、三書這兩封信;伊里奈烏看來曾引用約翰二書10,11節的經文;據優西比烏斯説,亞歷山大的狄奧尼修斯曾提及這兩封書信。後幾個作家也證明約翰一書是真確可信的。
公元98年左右,約翰很可能在以弗所寫了這三封書信,跟他寫福音書的時間相隔不遠。信裏時常用「孩子們」這句話去稱呼讀者,顯示約翰寫這幾封信時年紀已相當老了。
約翰一書 這封書信的形式比較接近論文,因為信裏既沒有問候的話,也沒有結語。在約翰一書第2章裏,約翰挨次對父老們、年輕人、孩子們説話,可見信不是寫給某個人,而是寫給一群或多群會衆的。事實上,信的内容適合所有跟基督聯合的人。(約一2:13,14)
約翰是在世的最後一位使徒。他寫信的時候,《希臘語經卷》的最後一封書信已在三十多年前寫成。不久,所有使徒都會離世。在此之前若干年,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信中説自己離世的日子近了。(提後4:6)他勸提摩太務要堅守這一套健全的話語,要把從保羅聽見的事交託給忠心的人,讓他們再教導别人。(提後1:13;2:2)
使徒彼得曾提出警告,説將來會衆裏必出現假導師,引入使人滅亡的教派。(彼後2:1-3)此外,保羅告訴以弗所會衆(約翰就是在以弗所寫了他的三封信)的長老,必有「兇暴的狼」混進他們中間,苛待羊群。(徒20:29,30)他預告「不法的人」顯露時,大規模叛道的事件就會發生。(帖後2:3-12)到了公元98年,情形的確變得像約翰所説的一樣:「孩子們,現在是最後的時刻了。你們聽過基督的敵人要來,其實基督的敵人現在已經不少。從這件事我們就知道,現在是最後的時刻了。」(約一2:18)約翰的書信是要强化忠心的基督徒,使他們有力量抵抗叛道勢力的影響,因此可説是切合時宜、極為重要的。
寫作目的 約翰寫信的原因並非僅為了駁斥謬誤的主張。其實他寫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强早期基督徒對他們所認識的真理的信心。他在信中時常將真理和謬論互相對照。約翰一書可能是一封通函,讓地區裏所有會衆傳閲。從執筆者時常使用複數代名詞「你們」,就可以看出這個説法是有根據的。
以下的資料會説明,約翰提出的論據有條不紊,清晰有力。他的書信有很强的感染力,顯然是因為他熱愛真理,恨惡錯謬,喜愛光明,憎恨黑暗。
三大主題 約翰在第一封信中詳述三個主題:基督的敵人、罪和愛。
論到基督的敵人,約翰很坦率地説:「我把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談談那些企圖迷惑你們的人。」(約一2:26)這些人不承認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也否認他曾降世為人,成為肉身。約翰指出,這些人曾一度是會衆的成員,後來卻離棄基督徒的群體,可見他們不是「我們的同道」。(2:19)他們背信棄義、缺乏愛心,不是「有信心得以保全生命的人」,而是「退縮以致滅亡的人」。(來10:39)
關於罪,約翰提及一些要點:(1)人人都會犯罪,人自稱沒有罪,真理就不在他心裏,也等於把上帝當做説謊的(約一1:8-10);(2)我們要努力避免犯罪(2:1);(3)通過上帝的安排,耶穌基督成了求恩的祭牲為我們除罪,在上帝那裏給我們所需的幫助(2:1;4:10);(4)真基督徒不會慣常犯罪;即使偶爾犯罪,也不會積重難返(2:1;3:4-10;5:18);(5)罪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寬恕的;另一種是蓄意的,不能寬恕(5:16,17)。
談到愛,約翰發揮得更多。他指出:(1)上帝就是愛(約一4:8,16);(2)上帝讓他的兒子成為求恩的祭牲,為我們除罪;並讓受膏基督徒通過基督成為上帝的兒女,由此顯出他的愛心(3:1;4:10);(3)上帝和基督愛我們,我們就有義務要愛弟兄(3:16;4:11);(4)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就是愛他了(5:2,3);(5)完美的愛能驅除恐懼,使人能够對上帝暢所欲言(4:17,18);(6)愛弟兄不該只是空口説白話,必須有真誠的行動;弟兄窮乏,就當予以援手(3:17,18);(7)凡恨弟兄的,就與殺人無異(3:15);(8)基督徒不可愛世界和世界的事(2:15)。
約翰二書 約翰二書的開場白説:「長老寫信給蒙揀選的夫人和她的兒女。」(約二1)約翰以這種婉轉的方式表明他是此信的執筆者。約翰的確配稱為「長老」,因為他寫信的時候沒有100歲也有90歲了。他是會衆的「支柱」,在資歷方面也堪稱長老。(加2:9)
有些人認為,信中所説的「蒙揀選的夫人」,其實指一群基督徒會衆,她的兒女則指屬靈的兒女,「姊妹」的兒女(約二13)就是另一群會衆的成員。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信的確是寫給某個人的,也許是一個名叫基利阿(「夫人」一詞的希臘語)的女子。
在第二封信裏,約翰提出的論點有很多跟第一封信相似,只是行文較為簡略。他談及真理留在確切認識真理的人心裏,也談及上帝所賜的分外恩典和平安。他見到有些人繼續「按着真理行事」,不禁為此歡喜。他們彼此相愛,謹守上帝的誡命。可是,有很多騙子已經在世上活動了,這些與基督為敵的人否認上帝的兒子成了肉身來過地上。(比較約二7和約一4:3)在約翰二書10,11,約翰補充他第一封信的訓示,説明會衆裏如果有人不遵守基督的教訓,鼓吹自己或背道之人的主張,會衆的成員就該採取甚麽行動。約翰説基督徒不該向這樣的人問好,也不可接待他到家裏去。
約翰三書 第三封信是「長老」寫給該猶的,並附上給會衆其他成員的問候。這封信用一般的書信格式寫成,風格和内容跟約翰一書、二書十分相似,所以執筆者顯然是同一個人——使徒約翰。然而,該猶是誰倒不能肯定。聖經曾提及好幾個叫該猶的人,分别出現在使徒行傳、羅馬書和哥林多前書,但約翰三書是在這幾卷書寫成後30年甚至更久才執筆的,因此收信人可能是另一個該猶。(徒19:29;20:4;羅16:23;林前1:14)
約翰鼓勵基督徒要慷慨好客。他談及一個名叫狄特腓的人喜歡在會衆裏居首位,對來自約翰或其他有職責的弟兄的指示毫不尊重,對奉派探訪各地的弟兄也不屑一顧。他甚至試圖把慷慨接待弟兄的基督徒趕出會衆。因此,約翰説他希望不久就能到該猶那裏去,如果成行,他必定會好好處理這件事。(約三9,10)他向該猶推薦一個名叫底米特的忠心弟兄(可能就是把信帶給該猶的人)。他勸該猶要慷慨接待那些奉差出去强化各基督徒會衆的人。
約翰的三封書信自始至終都强調:基督徒要保持團結,愛上帝,謹守他的誡命;要遠避黑暗,在光裏行事,愛弟兄,繼續按真理而行。約翰這位長老雖然已經老邁,仍然竭力鼓勵和强化小亞細亞的各群會衆。凡閲讀他書信的基督徒,都會得益不淺。
[第1062頁的附欄]
約翰一書的要點
一篇有力的論文,目的是要保護基督徒免受叛道勢力的影響
使徒約翰在公元98年左右執筆,成書於啟示錄之後,約翰去世前不久
要提防誤傳耶穌的謬論到處散播
耶穌確曾降世為人,是門徒聽見過,看見過,觸摸過的(1:1-4)
人否認耶穌是基督,就是説謊的,是基督的敵人;受膏門徒認識真理,無需聽從不同的主張(2:18-29)
來自靈界的主張,凡不承認耶穌基督曾以肉身來到世上的,就絶非出於上帝;許多假先知已經到世人當中去了(4:1-6)
人否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就是不信從上帝為自己兒子所作的見證(5:5-12)
基督徒不會活在罪中
我們棄絶黑暗,在光裏行事,耶穌的血就除淨我們的一切罪(1:5-7)
我們一時 犯罪,就該坦白認罪,上帝會根據耶穌的贖價潔淨我們(1:8-2:2)
基督徒不會慣常 犯罪;慣常犯罪的人源於魔鬼;上帝的兒女會常行正義,遠避罪惡(3:1-12;5:18,19)
勸勉基督徒為犯了罪的弟兄祈求,只要所犯的不是「至於死的罪」(5:16,17)
愛上帝愛基督徒能予人保護
愛弟兄的,就留在光裏,不致失足跌倒(2:9-11)
基督徒要蒙天父所愛,就得遵行天父的旨意,不愛世界和世上種種誘惑人的事物(2:15-17)
人真正愛弟兄,就已脱離死亡,歸入生命;我們若看見弟兄窮乏卻不予以援手,就表示我們不愛弟兄,愛上帝的心也不在我們裏面了(3:13-24)
基督徒應當彼此相愛,因為上帝就是愛;我們愛上帝,是因為他先愛我們;基督徒自稱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就是説謊的(4:7-5:2)
[第1063頁的附欄]
約翰二書的要點
這封信寫給「蒙揀選的夫人」,收信人也許是某個人,也可能是一群會衆
是使徒約翰在公元98年左右寫的
要繼續按着真理行事(1-6節)
約翰和所有認識真理的人,都愛「蒙揀選的夫人」和她那按着真理行事的兒女
約翰勸勉她要繼續培養愛心
「我們照着他的種種誡命行事」,就是愛了
要小心提防騙子(7-13節)
騙子否認耶穌基督曾以肉身來到世上
信徒務要避開不時刻遵守基督教訓的人,不可接待這樣的人到家裏去,甚至不可以向他問好,不然就會分擔他惡行的罪責
[第1064頁的附欄]
約翰三書的要點
受上帝啟示寫給該猶的信,這封信也對所有基督徒有益
是使徒約翰在公元98年左右寫的,跟他另外兩封信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寫成
我們應當慷慨款待基督徒弟兄(1-8節)
約翰從探訪各地的弟兄獲知,該猶按着真理行事,也慷慨款待弟兄,表現基督徒的愛心,約翰為此非常歡喜
弟兄為了上帝的名出外探訪會衆,我們慷慨款待他們,就能成為「真理中的同工」
不要仿效邪惡,倒要仿效良善(9-14節)
愛居首位的狄特腓,既不尊重也不接受約翰的指示
他自己不接待探訪各地的弟兄,連有些人想接待,他也試圖將他們趕出會衆
不要仿效邪惡,倒要仿效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