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四部:1940-1943年列國痛苦不堪,受恐懼所驅策
“我們獻出的只有血、汗、眼淚和勞力,”新近拜相的邱吉爾告訴英國下院議員的這句話足以使最勇敢的人也不寒而慄。為了強調當前局勢的嚴重,邱吉爾聲稱:“我們要不惜任何代價取得勝利,不顧艱危取得勝利;勝利之途也許悠長困苦,但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
不錯,在1940年5月13日那一天,英國的確有理由感到恐懼。在隨後的六個月内,德國空軍由於要為登陸作準備,於是對英國大舉轟炸,派遣數以百計的飛機在軍事和非軍事地區投下大量炸彈。此舉後來被人稱為“不列顛之戰”,目的是要摧毁英國的空軍實力和打擊英國的士氣。但德國空軍在戰爭方面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希特勒對於是否進軍猶豫不決,最後在10月——至少暫時來説——取消了進侵計劃。
免除恐懼的自由?
在美國,國人對英國的同情日益增加,使美國原定的中立政策發生動搖。羅斯福總統在1940年清楚表示態度説:“我們已給了英國大量物資供應,在將來還要作更多的供應支援。”
1941年1月6日,羅斯福又作了進一步的表示。他在對國會的談話中論及他所謂的“四大自由”。為了要獲得其中一項——免於恐懼的自由——他建議全球“裁減軍備,達到沒有一個國家能侵犯鄰國——無論在世上任何地方——的程度。”這段話實際上是間接對軸心國的政策和目標宣戰。
兩個月後,美國國會實行一項稱為資援的計劃,授權總統供應戰爭物資,例如坦克和飛機,糧食和服務,給他認為對美國權益有重要關係的任何國家a。儘管國内反對勢力加以阻撓,顯然美國已越來越深入地被捲入歐洲的戰事之中。
這時,日本受歐洲盟國的成功所鼓舞,認為現在進兵東南亞不必過度害怕英國或荷蘭的干預。但在1940年9月,日本進侵中南半島時,華盛頓提出強硬抗議。日本再進一步侵襲半島的南部時,美國以行動對付。日本在美國的資産被凍結,而且美國政府宣布禁止運油往日本。由於重要權益受到威脅,日本人遂認為不得不採取行動去消除美國進一步干預的危險。
日本的軍事領袖們辯稱,若能克服比日本強百分之30的美國海軍力量,美國的報復能力就會大為減弱。然後藉着攻佔美國、英國和荷蘭的屬地,日本便有基地可在本土以外對抗後來的還擊。日本於是決定以襲擊“威夷莫美”作為開始。
“威夷莫美”的意思是“珍珠河”,這是夏威夷人以前為珍珠港所起的名稱,因為那裏盛産珍珠牡蠣。它位於檀香山以西數哩之外。但在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凌晨,珍珠港的水域不是充滿珍珠而是充滿被炸沉的軍艦殘骸和船員血肉模糊的肢體。日本戰機突襲那裏的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使美軍傷亡慘重。
偷襲珍珠港使美國除了航空母艦之外,在太平洋的海軍實力差不多損失殆盡。數小時之内,其他的美國空軍基地也受到轟炸,將百超過分之50的遠東美國軍機摧毁。三日之後,日本進軍菲律賓,不及一個月之後就佔領了馬尼拉,到5月中旬已控制了整個菲律賓群島。其他地方如香港、緬甸、爪哇、新加坡、泰國、印支半島、英屬馬來亞、蘇門答臘、婆羅洲、部分的新畿内亞、荷屬東印度群島以及太平洋的數十島嶼均逐一陷落在日軍手中。亞洲的閃電戰較之歐洲的閃電戰絶不遜色。
到1942年尾,世界局勢實在很難描述為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反之,耶穌所説的預言卻獲得真確的應驗:“地上列國痛苦不堪。……人會因為恐懼和預料將要臨到地上的事,就嚇得發昏。”——路加福音21:25,26,《新世》。
德軍閃電戰失敗
這時,德國和意大利的軍隊向巴爾幹挺進。1941年4月6日,希特勒揮軍進入南斯拉夫和希臘。不及兩週之後,南斯拉夫陷落了;在5月中旬之前,希臘也隨之陷落。
希特勒進一步採取的行動受幾個慾望所驅策。他可能仍然想迫使英國屈膝求和,同時希望減少日本在中國對蘇軍作戰的壓力,藉此使日軍阻止美軍前進。因此希特勒準備揮軍突襲以前的盟友——與德國攜手侵佔波蘭的蘇聯。
由於受到以前的成功所鼓勵,希特勒的將領們認為如果在6月進軍,俄國的歐洲部分和烏克蘭就會在冬季來臨之前落入德軍手中。因此他們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攻擊,以閃電的速度勢如破竹地勝利前進。他們曾兩次包圍大批蘇軍,每次擒獲戰俘超過五十萬人。列寧格勒看來不久就要失守。到12月初,德軍已抵達莫斯科郊外。
可是,冬季已近,希特勒的部隊未能如期攻佔各地。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死守不降。蘇軍這時驚魂已定,在冬季作戰又比德軍有利,因而使冒失挺進的德軍停滯不前。事實上,他們甚至被迫退卻。
次年夏季,德軍捲土重來,總動員攻擊史太林格勒(現在的伏爾加格勒),可是,這次攻勢卻失敗了。1943年初,蘇軍包圍數萬準備攻城的步隊,迫使他們投降。英國桑克斯特陸軍軍官學校的高級講師平洛特(John Pimlott)評論説:“這是對德國士氣的一個重大打擊,也是東線戰事的轉捩點。在這次戰役之前俄國人從未獲得大勝,在這次戰役之後他們卻很少戰敗。”
到1943年末,被德軍在兩年之前佔領的土地有差不多三分之二已被聯軍收復。德軍的閃電戰失敗了。
“蒙哥馬利”追趕“沙漠之狐”
1912年,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現在北非利比亞的一部分)割讓給意大利。1940年末,駐守該地的30萬意軍對在埃及防衛具有戰略價值的蘇彝士運河而數目少得多的英軍造成嚴重威脅。為了消除這種危險,英國決定先發制人。他們贏得了聯軍最早的決定性勝利之一,擄獲了數萬戰俘,迫使意軍全面撤退。若非希臘同時無法抵擋軸心勢力的入侵而需要接納英國的援助建議,則勝利甚至更大。那時,北非的戰事進入膠着狀態,遂使軸心國的兵力有時間重新整頓。
德軍在隆美爾將軍(Erwin Rommel,後來以“沙漠之狐”著稱)指揮之下扭轉了情勢而取得重大勝利。他最大的成功是在1942年7月上旬攻佔了亞歷山卓60哩(100公里)之内的阿萊曼。非洲的閃電戰現時已準備攻佔埃及和控制蘇彝士運河了。可是,英軍統帥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在10月23日指揮步兵團進攻,隆美爾被迫逐步撤退,不久便全軍潰敗。1942年11月,聯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成功。翌年5月,軸心國軍隊在敵人從東西兩面夾攻之下,在北非的大勢已去了。
在南太平洋越島進攻
到1942年春季,日本的帝國版圖已擴展到最大程度。但聯軍卻計劃在太平洋越島進攻,逐漸從日軍手中收復失地,直至最後日本本土為止。於是一系列的激烈海戰隨之而來。寂寂無聞的太平洋島嶼如塞班島、瓜達康納爾島、硫磺島和沖繩島都受到戰火蹂躪,雙方均付出極大代價。兒時的島嶼樂園白日夢已被冷酷的現實和布滿殘骸的血腥海灘所粉碎。戰敗固然可悲,但戰勝者也帶着恐懼,對行將來臨的事深懷恐懼。
未來的計劃
甚至在大戰期間,和平計劃亦已草擬妥當。例如,在1942年中期,據説美國已有30個政府機構參與草擬戰後計劃——但並非全無恐懼或憂慮。正如邱吉爾適切地評論説:“戰勝的難題比戰敗的較為愜意,但並不是較為容易。”
戰勝國的最大難題之一無疑是要為已死的國聯找尋一個接替品。雖然有些人表示懷疑,耶和華見證人卻肯定各國會找到這樣的接替品。1942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大會的一個演講中,講者説:“聖經表明,在哈米吉多頓來臨之前,和平的局勢必然來臨……民主人士希望有一個世界合衆國,一個‘國際大家庭’,一個基於聯合國的‘世界同盟’。”他引述啟示錄17:8的預言,並且肯定地説:“聯合各國的組織必然會再度興起。”
這樣的組織會帶來永久的和平嗎?“上帝的肯定答覆是,‘不會!’”講者回答説。即使如此,儘管和平僅屬於短暫性質,將臨的和平時代還是大受歡迎的。由於對將來沒有恐懼,耶和華見證人開始計劃大戰結束後的傳道工作擴展。1942年,見證人開辦了一間海外傳道學校,訓練基督徒傳道員前往外國服務。次年又擬定訓練公衆講者的計劃以期擴展公衆聚會運動。
1943年末,各國仍然痛苦不堪,仍然受恐懼所驅策。但大戰雙方的國民都對戰爭深感厭倦而開始憧憬戰後世界所帶來的舒解。戰後會帶來羅斯福所説的“免於恐懼的自由”嗎?剛相反,全球的恐懼不久就升至新的水平!十分諷刺的是,罪魁禍首竟是被有些人歌頌為上帝差來結束苦難年代的工具。請閲下期所刊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慘烈的結束”一文。
[腳注]
a 主要是指英國和聯邦國家,雖然在該年4月也支援中國,在9月支援蘇聯。到大戰結束時,美國已付出500億美元協助了38個不同的國家。
[第16頁的附欄]
當時成為新聞的其他事項
1941年——德國天主教主教會議宣布支持戰爭,對抗蘇聯
奧希維兹納粹集中營初次進行煤氣集體屠殺
1942年——印度孟買受旋風和水災襲擊;4萬人死亡
在芝加哥大學首次促成核子連鎖反應
萬斯會議決定以進行消滅作為納粹對猶太人難題的“最後解決方法”
1943年——土耳其地震,有1,800人喪生
孟加拉有超過100萬人餓死
美國最高法庭推翻1940年的決定,宣布強迫公立學校學生向國旗敬禮不合憲法
美國各大城市發生種族暴動;在底特律有35人死亡,1,000人受傷
[第15頁的圖解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日本在1942年的佔領地
阿圖島
阿加圖島
基斯卡島
中國
東三省
韓國
日本
緬甸
泰國
法屬印支半島
馬來亞
蘇門答臘
婆羅州
爪哇
荷屬新畿内亞
東北新畿内亞
澳洲
吉爾伯特群島
馬紹爾群島
威克島
台灣
菲律賓
太平洋
[第14頁的圖片]
列國陷入戰爭的痛苦中
[鳴謝]
U.S. Army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