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
(Army)
為作戰而訓練出來的武裝組織。一般譯作「軍隊」的希伯來語(tsa·vaʼʹ察巴)通常用來指由人組成的軍隊(民1:3),但也可以指天上的靈體(王上22:19)和實際的天體(申4:19)。希伯來語chaʹyil哈伊,顯然來自一個指「長久」的詞根。(伯20:21)「哈伊」可指「軍隊」和「軍兵」(撒下8:9;代上20:1),但也可表示「能幹;能力;賢能;財物;財富」(代上9:13;申33:11;箴31:29;賽8:4;結28:4)。希伯來語gedhudhʹ格杜德,指「敵軍」或「部隊」。(撒下22:30;代下25:9)在聖經裏指軍隊的四個希臘語,有三個(stra·ti·aʹ斯特拉蒂阿,straʹteu·ma斯特拉秋馬,stra·toʹpe·don斯特拉托佩東)來自希臘語詞根stra·tosʹ斯特拉托斯,基本意思是安營的軍隊,有别於列陣的軍隊。「斯特拉托佩東」一詞包含peʹdon佩東(土地;地)這個詞素,恰當地譯作「安營的軍隊」。(路21:20)希臘語pa·rem·bo·leʹ帕倫博萊(源自pa·raʹ帕拉[旁邊]和balʹlo巴洛[扔])字面意思是分配或編排軍兵列陣,可以表示「部隊」「軍營」或「營」。(來11:34;徒21:34;啟20:9)
基督教創立以前,耶和華的僕人從亞伯拉罕的日子起就已經投入戰鬥。埃蘭人基度勞瑪和同盟的王擄走了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和羅得的家人,於是亞伯拉罕召集他的軍隊,就是「訓練有素的奴隸三百一十八人」,以及鄰近的盟友前往追趕,直追到東北偏北大約200公里(120英里)外的但。接着採用聖經時代常用的戰略:兵分多路,乘夜突襲。(創14:13-16)
以色列人 超過四百年後,以色列人急忙而有秩序地「列隊」離開埃及,隊伍可能分成五部分,包括主隊、先鋒、後防和兩翼。(出6:26;13:18)埃及的追兵有「六百輛精選的戰車和埃及其他的戰車」。每輛戰車通常載三人,一人馭馬,二人作戰,大多是弓箭手,因為弓箭是埃及人主要的武器。隨同戰車的還有騎兵。(出14:7,9,17)根據約瑟夫斯的記載(《猶太古史》第2卷324節[15章3段]),希伯來人「被六百輛戰車和五萬騎兵,以及為數達二十萬人的龐大步兵團追趕」。(見副官)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重獲自由以後不久,就投入第一場戰鬥。在西奈山區的利非訂,亞瑪力人襲擊他們。約書亞照摩西的吩咐趕快召集人馬迎戰。戰事延續了大半天,雖然以色列人缺乏作戰的經驗,耶和華卻幫助他們打敗了亞瑪力人。(出17:8-14)
離開埃及約莫一年後,以色列人統計滿了二十歲、能上陣作戰的男丁數目,合共有60萬3550人。(民1:1-3,45,46)在結束流浪之前,以色列人在曠野再做了類似的統計,結果是軍力稍微下降到60萬1730人。(民26:2,51)由於利未人不用當兵,因而沒有統計在内,另行計算。(民1:47-49;3:14-39;26:57,62)
免役 除了利未部族,下列的人也可以免役:(1)「蓋了新房子還沒有啟用」的人;(2)「栽種了葡萄園還沒有享用」的人;(3)「訂了婚還沒有迎娶未婚妻」的人;(4)新近娶妻的人,他「不可上陣作戰……可以免役一年,留在家裏」;(5)「懼怕膽怯」的人。(申20:5-8;24:5)
攻佔迦南地後的軍隊編制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大致安居下來以後,就無須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在邊境發生的小衝突通常由當地部族處理。假若要由幾個部族組成一支兵力較雄厚的聯軍,耶和華就會興起士師統領。召集人馬有以下不同的方法:吹響號筒,差派使者,或送上一些物件激發將士出戰。(民10:9;士3:27;6:35;19:29;撒上11:7)
士兵看來要自備武器:劍、矛、槍、鏢、弓、箭或投石帶。他們通常也要自備糧食;因此,耶西要給掃羅營中的兒子們送食物。(撒上17:17,18)不過,有一次,以色列各部族挑出了十分之一的人,義務為軍兵運送糧食。(士20:10)
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的營裏往來,因此士兵必須留意衛生,保持禮儀上的潔淨。(申23:9-14)按照摩西律法,男子跟女子交合,就不潔淨到第二天,所以大衛和烏利亞都著意不在執勤時有性行為。(利15:16-18;撒上21:1-6;撒下11:6-11)異教民族的軍隊佔領了一座城以後,往往會强姦城中的婦女;以色列的士兵卻不可這樣做,還沒過一個月,也不可娶被擄的女子為妻。(申21:10-13)
以色列最終的勝利在乎耶和華,但善於用兵也是必需的條件。責任落在受委任的軍官、千夫長和百夫長身上。祭司也會奉派去鼓舞士氣,給予指示,激勵鬥志。(民31:6,14;申20:2-4,9)在士師的日子,軍隊由耶和華興起的士師親自統領作戰。士師也擬定戰術,籌劃戰略,調兵遣將,例如安排軍兵分成小隊(通常三隊),突襲,埋伏,正面進攻,佔據河邊的渡口等。(書8:9-22;10:9;11:7;士3:28;4:13,14;7:16;9:43;12:5)
在君王統治下 以色列人不滿足於上帝的士師安排,要求「像列國一樣」有王領導他們,為他們打仗。(撒上8:20)撒母耳警告他們,做王的不會獨力戰鬥,必徵召他們的兒子,「派他們趕戰車,做騎兵,在他的戰車前奔跑」。(撒上8:11,12;見跑差)王是最高統帥,下一級是元帥。(撒上14:50)
掃羅軍隊的大小和兵力是按需要調整的。有一次,他挑選了3000人,他兒子約拿單率領其中1000人。(撒上13:2)另一次,他召集了33萬人。(撒上11:8)可是,跟非利士人高度機械化的部隊相比,以色列人的裝備就顯得簡陋不堪。根據馬所拉文本記載,在密抹安營的非利士軍隊,有戰車3萬輛,騎兵6000人,「步兵多如海邊的沙」。「在打仗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裏有劍或有矛」,惟獨掃羅和約拿單才有。(撒上13:5,22)
到了大衛在位的日子,以色列軍隊在規模和效能方面都有很大改善。有超過30萬武裝人員來到希伯崙,擁立大衛接替掃羅作王。(代上12:23-38)大衛的軍隊也有非以色列人。(撒下15:18;20:7)
大衛保留了以往軍隊的不少編制,例如自己依舊任最高統帥,又委任一些人如約押、押尼珥和亞瑪撒做戰地元帥,在他們下頭立千夫長和百夫長。(撒下18:1;王上2:32;代上13:1;18:15)大衛也創立了一些編制,就是把軍隊分成12個分隊,每個分隊有2萬4000人(總共28萬8000人),每月替換值班,這樣每個士兵一般每年只須當值一個月。(代上27:1-15)當月值班的那2萬4000人不一定來自同一個部族,總之,全年每個部族每月都差派一定數目的人當值。
騎兵和戰車 戰車速度快,靈活性高,巴比倫人、亞述人和埃及人都非常重視。因此,戰車適當地成了世界霸權軍事力量的象徵。大衛是以色列國的最高統帥,轄下的軍隊全由步兵構成,配備劍、矛、弓或投石帶。大衛想必緊記耶和華的吩咐,不可倚賴馬匹取勝(申17:16;20:1),想必也緊記法老的戰馬戰車都被耶和華「扔進海中」(出15:1,4),又緊記耶和華曾打開天上的水閘,降下洪水打擊西西拉的「九百輛鐵刀戰車」,使「基順的急流」沖走敵人。(士4:3;5:21)
因此,像約書亞砍斷敵人戰馬的腿筋,放火燒掉他們的戰車那樣,大衛也砍斷從瑣巴王哈達德謝繳獲的所有戰馬的腿筋,只留下一百匹。(書11:6-9;撒下8:4)大衛在一首歌中指出,敵人高談戰車和馬匹,「我們卻要談論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靠馬得救是自欺欺人」。(詩20:7;33:17)一句箴言説:「人為打仗之日預備馬匹,但得救惟獨在乎耶和華。」(箴21:31)
所羅門作王以後,以色列的軍隊展開了嶄新的一頁。以色列國在他治下比大衛的日子更太平,他卻增添馬匹和戰車。(見戰車,馬車)這些馬匹大多從埃及購入,所羅門在全國各地建造了一些城專門安放這些新的軍事物資。(王上4:26;9:19;10:26,29;代下1:14-17)可是,所羅門的這些改革措施並沒有得到耶和華悦納和賜福。他去世後,他的王國就分裂,軍隊也隨之衰落。後來以賽亞寫道:「那些到埃及求援的人有禍了!他們倚賴馬匹,信靠衆多的戰車、强壯的戰馬,卻沒有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沒有尋求耶和華。」(賽31:1)
王國分裂以後 隨着王國一分為二,猶大國和以色列國之間也經常發生戰鬥。(王上12:19,21)羅波安的繼承人亞比雅手下的軍隊只有40萬人,而耶羅波安則率領80萬大軍攻打他。儘管一對二,南方猶大國卻打勝了這場仗,「因為猶大人依靠耶和華」。以色列國有50萬個士兵陣亡。(代下13:3-18)
除了部族之間的戰鬥,也有鄰近外族的侵擾。由於跟北面的叙利亞關係緊張,以色列國必須有一支常備軍保衛國土。(王下13:4-7)猶大國也要抵禦外族的入侵。有一次,埃及人攻打猶大國,搶走了許多財物。(王上14:25-27)另一次,埃塞俄比亞差派100萬大軍、300輛戰車來攻打猶大國。亞撒王的軍隊只有58萬人,他「呼求耶和華他的上帝」,於是「耶和華……擊敗埃塞俄比亞人」,一個不留。(代下14:8-13)
後來,摩押人、亞捫人和亞捫尼人一同來攻打約沙法,雖然約沙法有一支大軍,人數達116萬,但是他「立意要尋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向他承諾:「這場戰爭不是你們的,而是上帝的。」(代下17:12-19;20:1-3,15)結果,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一隊歌手「走在軍隊前面」,歌唱「讚美耶和華」,敵人就亂作一團,互相擊殺。(代下20:21-23)
羅馬 奧古斯都在位的日子,羅馬軍隊估計有30萬人,編制跟以往的帝國大不相同。軍隊的主要部分是軍團,是完全獨立的大型戰鬥單位,而不是某個附屬的部分。有時幾個軍團會一起作戰,由一個指揮官集合各軍團的資源和兵力,例如公元70年,提圖斯率領四個軍團去圍攻耶路撒冷。不過,軍團一般都各自行動,各有任務。從帝國四境來支援軍團的非羅馬公民構成「輔助部隊」,他們大多是本地的志願兵。輔助部隊以軍團做後盾,在邊陲站崗守衛。如果有出色的表現,輔助部隊的軍兵會獲發羅馬公民權。
在不同時期,軍團的數目也不同,由25個左右至33個不等。同樣,軍團裏的士兵數目也不時變動,由約莫4000人至6000人不等,到了1世紀則通常是6000人。因此,在聖經裏,「軍團」一詞看來指數目衆多,但又不能確定多少。(太26:53;可5:9;路8:30)每個軍團都有一個軍團長,只須向皇帝負責,在軍團長轄下有6個保民官,又叫千夫長(新世翻作「將軍」)。(可6:21;約18:12;徒21:32-23:22;25:23;見將軍)
軍團可分為10個部隊,聖經曾提到「意大利部隊」和「奧古斯都部隊」。(徒10:1;27:1;見奧古斯都部隊)公元44年,希律·亞基帕死時,凱撒里亞有5個部隊。軍團還可再細分為60個百人隊,由百夫長(新世翻作「軍官」)率領。這些軍官肩負重任,負責訓練士兵。(太8:5-13;27:54;徒10:1;21:32;22:25,26;23:17,23;24:23;27:1,6,11,31,43;見軍官)每個軍團都有10個特别軍官,充當護衛和信使,有時還負責行刑。(可6:27)
每個軍團都有不同的軍旗,有的有鷹像,有的有其他動物的像,後來還出現小型的羅馬皇帝像。這些軍旗都具有宗教意味,給奉為神聖而受人崇拜,士兵會奮不顧身地保護軍旗。因此,猶太人極力反對羅馬軍旗在耶路撒冷出現。
早期基督徒的立場 早期基督徒拒絶在羅馬軍隊裏服役,不論是軍團還是輔助部隊,他們認為當兵完全違反了基督教的教義。2世紀的殉道者查斯丁在他所寫的《與猶太人特里風談話錄》(110章)中這樣説:「我們以往好戰,互相殘殺,無惡不作,如今在全地通通都改變了作戰的武器——把刀劍打成犁頭,把槍矛打成耕具。」(《尼西亞前教父》,第1卷,254頁)德爾圖良(約公元200)在他的論文《花冠》(11章)論及「基督徒該不該參戰」。他本着聖經辯證當兵是不法的行為,並且總結説,「我不准許我們當中的人當兵」。(《尼西亞前教父》,1957,第3卷,99-100頁)
「經過仔細的研究,現存的所有資料都顯示,在羅馬皇帝馬可·奧勒利烏斯[公元121-180]的日子之前,沒有任何基督徒當兵,也沒有任何士兵成為基督徒之後還留在軍隊裏服役。」(《基督教的興起》,E.W.巴恩斯着,1947,333頁)「時至今日,沒有證據顯示有個别基督徒曾在公元60至大約公元165年期間當兵。……至少直到馬可·奧勒利烏斯在位的日子,沒有任何基督徒在受浸後當兵。」(《早期教會與世界》,C.J.卡杜着,1955,275-276頁)「公元2世紀,基督教……已經確立服兵役違反了基督教的教義。」(《羅馬簡史》,G.費雷羅與C.巴爾巴加洛合著,1919,382頁)「基督徒的行為跟羅馬人大不相同。……基督傳講和平,因此基督徒拒絶當兵。」(《歷代世界》,N.普拉特與M.J.德拉蒙德合著,1961,125頁)「早期基督徒認為戰爭是不對的,也不會參軍,即使羅馬皇帝要求人民服兵役。」(《在舊世界建立的新世界根基》,R.與W.M.韋斯特合著,1929,131頁)「基督徒……不會接受公職,也不會當兵。」(《著名歷史家記述的重大事件》中的《公元177年高盧基督徒遭受迫害》一文的編者前言,R.約翰遜編,1905,第3卷,246頁)「基督徒一方面以消極的服從為座右銘,另一方面不論在民政事務上,還是帝國的國防活動上,他們都不肯積極參與。……除非基督徒捨棄一個更神聖的任務,否則不可能當兵,當民政官,或當領袖。」(《羅馬帝國衰亡史》,愛德華·吉本着,第1卷,416頁)
天上的軍隊 「天上的軍隊」含有衆多而有秩序的意思,不僅指天上的星體,還更常指耶和華上帝手下衆多大能的天使。(創2:1;尼9:6)「萬軍之主耶和華」在希伯來原文以不同形態出現了283次,頭一次在撒母耳記上1:3,在《希臘語經卷》則出現過兩次。(羅9:29;雅5:4;見萬軍之主耶和華)當提到作戰的天使時,聖經用了一些軍事用語,例如「軍團」「戰車」「騎兵」等。(王下2:11,12;6:17;太26:53)耶和華隱形的天軍數目龐大,有「千千萬萬」的戰車,作戰能力無可匹敵。(詩68:17)「耶和華手下大軍的元帥」手裏拿着出鞘的劍,向約書亞顯現,指示他攻取耶利哥城的戰略。(書5:13-15)這支天軍的一員一夜之間就殺了18萬5000個亞述士兵。(王下19:35)後來天上爆發戰爭,米迦勒和他的天使把撒但和他的天使摔到地球附近。(啟12:7-9,12)將來「天上的軍隊」會隨同「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去跟「野獸、地上的列王和他們的軍隊」作戰,把他們一舉消滅。(啟19:14,16,19,21)耶和華手下這支大能的天軍也會同時保護他在地上的忠僕。(王下6:17;詩34:7;91:11;但6:22;太18:10;徒12:7-10;來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