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第14章注释
过两天 马可福音14:1,2记载的事发生在尼散月十二日,因为经文说“逾越节”(尼散月十四日;另见太26:2的注释)和“无酵节”(尼散月十五到二十一日;另见词语解释)两天后就到了。(另见附录A7,B12,B15;可14:3,10的注释)
耶稣在伯大尼……的时候 马可福音14:3-9记载的事,显然发生在尼散月九日开始的时候,当时已经日落。这个时间可以从平行记载约翰福音12:1推算出来,经文说耶稣“来到”伯大尼的时间是“逾越节前六天”。既然尼散月八日是安息日,耶稣肯定在当天开始的时候(日落时分)就已经到达那里。一天后,他去了西门家吃晚餐。(约12:2-11;另见附录A7和B12)
麻风病人西门 圣经只有两次提到这个西门,一次是这里,另一次是平行记载马太福音26:6。他可能患过麻风病,后来被耶稣治好了。(另见太8:2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麻风”)
一个女人 见太26:7的注释。
馨香油 根据约翰福音,这瓶馨香油重约1罗马磅。马可和约翰的记载都明确提到,这瓶馨香油的价值相当于300多银元,大约是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可14:3-5;约12:3-5)一般认为,这种馨香油提炼自一种生长在喜马拉雅山的芳香植物(学名:Nardostachys jatamansi )。甘松油常常被人掺假甚至仿冒,但马可和约翰都说,用在耶稣身上的是“纯正甘松油”。(另见词语解释“甘松油”)
雪花石瓶子 见词语解释“雪花石瓶”。
把油倒在耶稣头上 根据马太和马可的记载,这个女人把油倒在了耶稣的头上。(太26:7)多年后,约翰补充了一个细节:她也把油倒在了耶稣的脚上。(约12:3)耶稣指出,这个女人出于爱心的举动可以说是为了安葬他做准备。(另见可14:8的注释)
300多银元 银元,直译“第纳流斯”。马太的记载只是简单地说“很多钱”(太26:9),马可和约翰的记载则比较具体。(另见可14:3的注释;词语解释“第纳流斯”以及附录B14)
她……把馨香油倒在我身上 这个女人(见太26:7的注释)的慷慨之举是出于对耶稣的爱和感激。耶稣说,这个女人也在不知不觉间为“安葬”他做了准备。在古代,人们会把这一类馨香油和各种膏油抹在死者的遗体上。(代下16:14)
实在 见太5:18的注释。
无论传到全世界哪个地方 在马可福音13:10,耶稣预告好消息会传遍全世界。在这里,耶稣也预告了这件事,并说这个女人出于爱心的举动也会传遍世上所有地方。上帝指引人分别在三卷福音书里记下了这个女人所做的事。(太26:12,13;约12:7;另见可13:10的注释)
加略人 见太10:4的注释。
去见那些祭司长 第10和11节记载的事发生在尼散月十二日,跟马可福音14:1,2叙述的事在同一天发生。(另见附录A7和B12,以及可14:1,3的注释)
银子 根据马太福音26:15,这笔钱的数目是“30块银子”。只有马太执笔的福音书提到出卖耶稣的报酬具体是多少。这些银子可能是指30个在泰尔铸造的舍客勒银币。那些祭司长给出这个数目,可见他们多么鄙视耶稣,因为根据法典,30舍客勒是一个奴隶的身价。(出21:32)类似的事也发生在撒迦利亚身上,他在上帝的子民中做先知。当他要求不忠的以色列人为他所做的工作给他报酬时,他们付的也是“30块银子”,这说明他们认为他就只值一个奴隶的价钱。(亚11:12,13)
无酵节的第一天 无酵节为期七天,开始于尼散月十五日,也就是逾越节(尼散月十四日)之后的那一天。(见附录B15)但在耶稣的时代,逾越节跟无酵节已经变得密不可分,结果包括尼散月十四日在内的这八天有时统称为“无酵节”。(路22:1)本节经文说,在这个节期“人们按照惯例宰杀逾越节祭牲”。(出12:6,15,17,18;利23:5;申16:1-8)因此,这里说的无酵节必定包含尼散月十四日。此外,译作“第一天”的希腊语原文也可以译作“前一天”。所以,第12-16节记载的事看来发生在尼散月十三日的下午。门徒在那天下午为逾越节做准备,然后在“傍晚时分”,在尼散月十四日开始的时候庆祝这个节日。(可14:17,18;另见附录B12以及太26:17的注释)
傍晚时分 指尼散月十四日开始的那个晚上。(另见附录A7和B12)
正跟我一起把手伸进…… 那时的人吃东西时通常会直接用手,或用一块饼当勺子(汤匙)。在原文里,这个说法也可能是个惯用语,意思是“一起吃东西”。跟一个人一起吃饭,表示跟这个人有亲密的友谊。出卖这样一个密友被视为最邪恶的背叛。(诗41:9;约13:18)
碗 希腊语原文指一种用来吃东西的比较深的碗。
拿起饼来……掰开 见太26:26的注释。
祷告 这个希腊语词有时也译作“祝福”。(路24:50)这里看来指通过祷告赞美和感谢上帝。
指的是 见太26:26的注释。
立约之血 见太26:28的注释。
喝新酒 见太26:29的注释。
赞美歌 见太26:30的注释。
鸡叫……以前 四卷福音书都提到鸡叫,但只有马可的记载增加了一个细节,说鸡会叫“两次”。(太26:34,74,75;可14:72;路22:34,60,61;约13:38;18:27)根据《密西拿》,在耶稣的时代耶路撒冷确实有人饲养公鸡,这证明圣经的记载是可靠的。这里说的“鸡叫”可能发生在凌晨时分。(另见可13:35的注释)
客西马尼 见太26:36的注释。
不断守望 直译“保持醒着”。耶稣已经向门徒强调过要保持警醒,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会在哪个日子、哪个时刻来到。(另见太24:42;25:13;可13:35的注释)耶稣在这里重申了这个劝勉。在马可福音14:38,他再次提醒门徒要保持警醒,并同时提到要不断祷告。《希腊语经卷》有很多类似的劝勉,可见保持警醒对真基督徒来说至关重要。(林前16:13;西4:2;帖前5:6;彼前5:8;启16:15)
跪在地上 又译“面伏于地”。圣经提到几种不同的祷告姿势,包括站着和跪着。最能显出谦卑的姿势也许是,人在热切祷告时脸面朝地趴在地上。
爸爸 又译“阿爸”。希腊语是Ab·baʹ,可能由希伯来语或阿拉米语转写而成,在《希腊语经卷》出现过3次。(罗8:15;加4:6)这个词字面意思是“父亲”或“父亲啊”,既有“爸爸”一词的亲切,又有“父亲”一词的庄重,是个非正式却带有敬意的称呼。牙牙学语的婴孩最早学会说的话就包括这个词,但根据古代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的文献,成年的儿子也会用这个词称呼父亲。所以,这是一个亲切的称呼,而不是一个头衔。耶稣用这个词称呼他的天父,表明他很信赖天父,彼此有亲密的关系。
父亲 希腊语是ho pa·terʹ,字面意思是“父亲”或“父亲啊”。在希腊语词Ab·baʹ出现的3节经文中,ho pa·terʹ这个词总是跟在后面。
求你为我撤去这个杯 在圣经里,“杯”常常用来比喻上帝对一个人所定的旨意。(另见太20:22的注释)耶稣知道自己会因亵渎上帝和煽动叛乱的罪名被处决,而这会给上帝带来羞辱,他肯定为此深感不安。所以,他恳求上帝使这个“杯”离开他。
心灵 见太26:41的注释。
肉体 见太26:41的注释。
他们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又译“他们眼睛发沉”。原文是希腊语惯用语,意思是“极其困倦”。
看哪! 见可1:2的注释。
非常亲切地吻他 译作“非常亲切地吻”的希腊语动词,是马可福音14:44中译作“吻”的动词的强调词形。在跟耶稣打招呼时,犹大装出一副充满温情的样子,更显出他是多么狡诈和虚伪。
有一个站在旁边的人 平行记载约翰福音18:10说,“拔出剑来”的人是西门·彼得,而“大祭司的奴隶”名叫马勒古。路加福音(22:50)和约翰福音(18:10)还补充说,马勒古被削掉的是“右耳”。
向大祭司的奴隶砍去 见约18:10的注释。
有一个年轻人 只有马可福音记载了第51和52节提到的事。这个年轻人很可能是执笔者马可本人。如果是这样,马可也许跟耶稣有过一些接触。(另见马可福音卷名的注释)
光着身子 又译“只穿着内衣”。(另见太25:36的注释)
大祭司 当以色列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时,大祭司是终身任职的。(民35:25)但当以色列受罗马人管辖时,罗马政府委任的地方统治者有权任命和罢免大祭司。在耶稣受审时,主持审讯的是大祭司该亚法。(太26:3,57)该亚法处事圆滑,任职的时间比前几任大祭司都长。他于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担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另见词语解释以及附录B12,其中标示了该亚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公议会 见太26:59的注释。
他们的证词也各有出入 只有马可福音提到,在耶稣受审时,作伪证的人的证词互相矛盾。
基督 见太11:2的注释。
大能者的右边 见太26:64的注释。
撕裂衣服 在这里,这个动作表示愤慨。该亚法可能撕裂了衣服的胸口部分,装模作样地表达他对耶稣的话感到多么气愤。
先知你说吧! 有些译本翻译为:“说预言吧!”但这些人不是要耶稣预告什么,而是要他靠着上帝的启示说出打他的是谁。本节经文表明,迫害耶稣的人当时蒙住了他的脸,而根据平行记载马太福音26:68,他们讥讽耶稣时说的整句话是这样的:“既然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啊?”因此,这些人是故意刁难被人蒙住双眼的耶稣,要他说出打他的是谁。(另见太26:68;路22:64的注释)
门厅 又译“门廊”。(另见太26:71的注释)
赌咒 见太26:74的注释。
发誓 见太26:74的注释。
鸡就叫了 四卷福音书都记载了这句话,但只有马可的记载增加了一个细节,说鸡会叫“第二次”。(太26:34,74,75;可14:30;路22:34,60,61;约13:38;18:27)根据《密西拿》,在耶稣的时代耶路撒冷确实有人饲养公鸡,这证明圣经的记载是可靠的。这里说的“鸡叫”可能发生在黎明前的某个时候。(另见可13:35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