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污染的原因
不错,我们有些人拥有电视机、微波烘炉和私人电脑。可是我们的清新空气、清洁食物和纯净的水去了哪里?科技有本领将人送上月球,但却无法供给我们这些最基本的需要——究竟是为了什么缘故?为什么致命的污染在事实上正变得越来越显著?
“凡事都在增长”
哈默勒(Kurt Hamerak)教授在一本德国科学杂志中撰文声称,“基本上说来,所有环境难题都是增长所造成的,尤以人口的增长迅速得出乎意外为然。”自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已增加了一倍以上。此外,我们正生活在联合国一项研究所谓的“城市爆炸的世界”中。估计到公元2000年,生活在已发展地区中的人将有四分之三住在市区。人口密度增加,污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科技知识既增长到足以满足人对新产品的要求,消费者的数目遂为之增加,工业生产和贸易也随之增长。这意味到不断有新工厂和化学工业——新的污染来源——出现。这些东西需求更多能源,于是要建造新的发电厂。今日普世将近有400间发电厂是用核子反应炉发电的。
此外,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加。这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和时间涌往郊区,这样行许多时污染了土地、空气和水,同时也危害动物和植物。
现代文明非但没有防止污染,其实反而使其变本加厉,因为现代文明大力助长物质主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充其量只是祸福参半而已。不少身负重责的人士现正提出警告,漫无节制的增长只会导致毁灭而已。泰勒(G. R. Taylor)在《世界末日书》中指出:“直至目前为止,物质主义的思想看来……必然胜利。但突然之间,它开始看来无法胜利了。”
不错,“凡事都在增长,”哈默勒教授说“包括难题在内。”但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使抵抗污染之战进行得不很顺利。
知识不足
例如,《世界末日书》说:“人对于若干种污染物在同时出现之际所发生的交互作用,差不多一无所知。”此外,对于人暴露在多少数量的有毒物质或放射性之下才会遭受不利影响,科学家也并不肯定。不来梅大学毒理学家格里默(Horst Grimme)声称:“从污染物的生产、使用和分布所造成的危险程度是不能定出数量的。”他认为无法确定污染物介乎有害和无害之间的绝对水平。他说:“在许多例子上,专家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知识去断定什么才是可以接受的污染限度。”此外,新近的研究显示,没有人真正知道甚至“可以接受的限度”会产生什么长远的影响。
引起问题的另一件事是,有毒的废物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难题并非小事,因为只在西欧一地,每年所产生的危险废料就有数百万吨之多。(参看附表。)目前有六个主要方法被人用来处理废物:(1)抛在海里;(2)埋在土里;(3)长期储藏;(4)以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处理;(5)在陆上或海上焚化;(6)再造和反复应用。这些方法之中,没有一种是完全令人满意或绝对安全的。
人的过失和局限
1978年3月,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超级油轮阿姆郝·卡第斯(Amoco Cadiz)号的方向舵失去控制,在法国不列但尼海岸对开处搁浅。漏入海里的原油达20万吨以上,杀死了1万只鸟,破坏了当地的养蚝工业,有100哩以上的海滩受到污染,在海面上造成了巨大的油污。这场灾祸可归咎于人为的疏忽。
一个更可怕的人为错失例证发生于1986年4月。苏联彻尔诺贝尔的核电厂发生了严重意外,有30多人丧生,盈千累万的人受到威胁,13万5,000苏联市民要被迫疏散。《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不少科学家声称,核子意外发生之后,苏联人和欧洲人所吸收的辐射性对健康所生的长远影响会不为人知达多年之久。……[他们]预料在白血病、肺癌、乳癌、甲状腺癌方面的病例会大为增加。”据《真理报》的报道所载,该次灾祸是由“不负责任、严重玩忽职守和缺乏训练”所造成的。
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数次类似的意外。德国《明镜》周刊说,“人类曾数次在间不容发之际逃过了灾祸。”同一周刊声称,在归入国际原子能组织(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Organization)档案的250多次核子反应炉故障报告中,该报记者曾阅览其中的48份。不幸事件分别在多处地方发生,例如阿根廷、保加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地,其中包括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上反应炉部分销毁,而这一切事故都可追溯到人为的错误。
人不但有犯错的倾向,而且在控制各种因素方面能力也很有限。既然中欧的风向通常是由西至东,西德就必须忍受从英国吹来的污染空气,东德和捷克则要忍受来自西德的污染空气吹袭。但风向是易变的。例如,在彻尔诺贝尔的灾祸期间,风向改变了,结果使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苏联本土更不用说——所蒙受的辐射空气污染比欧洲其他部分更为严重。
更多严重的缺陷
在衡量污染问题的事实方面,人往往缺乏忠实和客观的态度。环境保护主义者也许夸大消极的方面以支持自己的论据,他们的对手却鼓吹积极的方面。例如,一位权威人士论及受到污染的河流说:“本世纪初易北河在欧洲各水道中以渔获丰富著称,但现今这条河有颇大部分从生物学上说来已死去了。”关于莱茵河,也有人作出同样的声称,特别以山杜斯惨剧发生之后为然。另一方面化学工业的一位代言人说:“甚至在山杜斯大火之后,莱茵河的情况仍比十年前为佳。”
严格说来,这话也许是真的,因为在1983年,证据显示政府所订的反污染法例执行得颇为有效,莱茵河已获致显著的复元。至于英国的泰晤士河,《全国地理杂志》报道说:“在过去30年间,污染已减少了百分之90。”这次成功是由于大众齐心合力所致。但据专栏作家奈特尔(Thomas Netter)说,许多国家都缺乏这种合作,因为“一般人仍然把生态灾祸仅视为别人的难题。”
无疑这正是各政府如此难于采纳国际防止污染法案的原因之一。多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在遏止酸性雨方面无法达成任何协议。最后,到1986年才稍有进展。在此之前,正如加拿大的一位官员说,“酸性雨死在水里,像鱼一样。”虽然有31个国家在1987年协议把看来正破坏地球臭氧层的喷雾剂的生产减半,这个目标却要待本世纪末才能达到。为了促进更大的国际合作,欧洲共同体把1987年定为“环境年”。
可是,贪婪的人若继续为了谋取金钱——或自私的人为了方便——而蓄意污染环境,在复元方面就不会有多大进展。计划的成功有赖于大家关怀别人的福利以及甘愿接受个人的责任。德国环境管理局局长托普弗(Klaus Töpfer)说:“控制污染由家庭开始,这一点是我所坚信的。”因此每个市民都必须尽自己的本分。小人物也许自以为义地把手指指向大人物——化学公司和工厂——但小人物的手指若忙于乱抛垃圾,他又会好多少呢?
圣经预告在“末世”,人会“专顾自己、贪爱钱财、……不解怨、……不爱良善。”(提摩太后书3:1-5)既然这些特性便是促成污染的因素,情势可能看来相当黯淡。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障碍将会被彻底清除,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行将来临——而且近在眼前了!
[第6页的附栏]
人在对抗污染方面的障碍
◼ 漫无节制的增长
◼ 知识不足
◼ 人类的脆弱
◼ 无法控制各种因素
◼ 自私自利,罔顾别人的福利
[第7页的附栏或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在近期一年内产生的有毒废物吨数估计
芬兰87,000
挪威120,000
瑞典550,000
荷兰280,000
英国1,500,000
西德4,892,000
瑞士100,000
法国2,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