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3/22 4-9页
  • 重重阴影罩雨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重重阴影罩雨林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孤种难存”
  • 无伤大雅?
  • 把“地毯”卷起
  • 物种日减——那又有什么关系?
  • 懂节约免饥荒
  • 贡献极大的植物
  • 寻求解决方法
    警醒!1997年
  • 雨林大受破坏
    警醒!1998年
  • 雨林好处多
    警醒!1998年
  • 亚马逊河区——争论的中心
    警醒!198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3/22 4-9页

重重阴影罩雨林

从飞机上俯瞰,亚马逊雨林恍如宽阔无边的植绒地毯,清新葱翠,跟奥雷利亚纳当初所见的没有多大分别。你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又热又湿的雨林,还要闪身躲开巨大的昆虫,它们的体积简直比得上幼小的哺乳动物。你发觉森林的景象叫人疑幻疑真。你以为是树叶,却原来是蝴蝶。貌似藤本植物的东西其实是大蛇。看上去像是大块大块的木柴,实际上却是一群啮齿目动物。它们因受惊而飞奔乱窜。在亚马逊雨林,眼前的景物既似现实,又像是幻想,叫人摸不着头脑。

一位观察家指出,“亚马逊的现实景象真有如神话那么奇异,完全出人意表。”亚马逊雨林果真无奇不有!试想象一个面积跟西欧相若的森林,树木达4000种以上,长得茂密葱翠,再加上6万多种显花植物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栖林雀鸟不下1000种,羽色斑斓,绚丽耀目。还有30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四处走动。在森林栖息的昆虫约有200万种,它们唧唧作响,嗡嗡不休。谈起亚马逊雨林的景象,人人都极尽赞美之能事,现在你终于明白个中原因了。这个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说句公道话,林中奇观数不胜数,实在非笔墨所能形容。

“孤种难存”

亚马逊雨林的确引人入胜。九十年前,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形容这个雨林“景色迷人,气象万千。热带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层出不穷,恍如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给这片辽阔的林地增添不少传奇色彩。鳄鱼、猴子逍遥自在,生活像在动物园内一样舒适安逸”。今天,雨林的景况急转直下,跟马克·吐温的风趣评论形成对比。但有一点他可能说对了,不消多久,林中大部分的动植物也许只能够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才可以看到。为什么呢?

很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滥伐雨林,把动植物群的天然栖息地破坏无遗。除了生境遭到大规模破坏以外,还有其他潜在因素,使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有“孤种难存”之虞。在亚马逊的一些林区,表面看来动植物依然繁盛,但实则危机重重。不少专家认为,这些生物品种灭绝的趋势是无法制止的了。

另一个潜在因素就是生物与种群隔离。政府官员可能想保护生态,于是保留一小片森林,禁止人民砍伐,好让那儿的动植物能够活下去。不过,孤林的动植物到头来还是逃不过灭绝的厄运。《保护热带森林——国际急务》举例说明,面积不大的孤林为什么不能长久地养活林中众生。

热带种类的树木往往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如果要繁殖后代,这些树木就得借助蝙蝠,把雄性树木的花粉送到雌性树木的花朵去。除非雌雄树木之间的距离是蝙蝠飞行所及的,否则蝙蝠就不能提供传粉服务了。雌雄树木要是相距甚远,蝙蝠根本无法跨越这么大的距离。这个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孤林往往给一大片焦土围住。报道指出,“这些树木终久不能繁殖后代,有绝种的危险,实际上是‘孤种难存’。”

在亚马逊的天然生境,生物群落唇齿相依,相互关系万缕千丝,树木和蝙蝠之间的联系不过是其中一种罢了。简单来说,亚马逊雨林有如一座深院大宅,为形形色色的住户提供膳宿,在林中栖息的生物种群不知凡几,彼此息息相关。为免磨肩擦背,雨林的住户各自分布不同的“楼层”;有的靠近地面,有的高踞树冠层。住户各有任务,昼夜工作——有的在白天,有的在黑夜。要是环境容许亚马逊的动植物群各尽所能,这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准会有条不紊地运作。

可是,亚马逊的生态系统(“生态”一词源自希腊语的伊科斯,意思是“家宅”)却很易受到破坏。人类糟蹋的物种即使是区区之数,小小干扰也足以动摇整个雨林群落,所有层次的物种都会引起阵阵反响。生态防护专家诺曼·迈尔斯估计,一种植物灭绝,最终会导致多达30种动物灭亡。反过来,既然热带树木大都靠动物播撒种子,人类如果把不同种类的动物铲除,也就连带把相关的树木灭绝了。(请参看“树鱼互相依存”这个附框。)动植物群的相互关系要是遭到破坏,情况就犹如孤立的林木一样,越来越多动植物变得“孤种难存”。

无伤大雅?

有些人觉得,只要伐林的面积不大就无伤大雅。他们认为,森林会迅速恢复元气,皆伐区(树木全被砍去的林区)会很快长出另一层青翠的草木。情形就像手指破了皮后,伤口会长出新的皮肤来一样,对吗?事实可不是这样。

真的,人如果让森林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元气,皆伐区当然会重新长出草木来。可是,重新长成的林木跟原先的茂密林木相去甚远;就像劣质的复印本,不可能跟清晰的正本相提并论。研究过亚马逊一片百年再生树林后,巴西植物学家伊玛·维埃拉发现,昔日茁壮生长的林木多达268种,今天只有65种仍然继续生长。这位植物学家还指出,比起以往,目前在那儿栖居的动物种类减少的比例也相去不远。有些人声称,伐林本身是不会把茂林弄成赤地的。但事实上,滥伐林木已经把亚马逊的部分林区变成拙劣的仿制品,跟原先的葱郁茂林简直判若云泥。

此外,林地面积虽小,砍伐树木之余,却往往连当地特有的植物、爬行动物和攀禽也一并消灭,这些动植物在别处是找不到的。比方说,在一块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热带林地,厄瓜多尔的研究人员发现了1025种植物。在这些品种当中,有250多种是当地独有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巴西生态学家罗热里奥·格里布尔说:“当地的一种特产就是花斑裸面的小绢猴。”这类小猴可爱迷人,看上去好像穿着白色的圆领运动衣一样。“小绢猴所余无几,惟独在亚马逊中部马瑙斯附近的一小片林地出没。可是,这块细小的栖息地一旦遭受破坏,”格里布尔博士说,“小绢猴就会永远绝迹。”皆伐区面积虽小,造成的损失却极其浩大。

把“地毯”卷起

人类肆意滥伐林木,给亚马逊雨林投上重重阴影,情况令人担心。道路建筑商、伐木工人、矿工和其他人士不断采伐林木,犹如把绿茸茸的地毯卷起一样,露出光溜溜的土地。一眨眼工夫,他们就把整个生态系统破坏无遗了。

至于巴西的森林每年遭到多少破坏,有关方面仍然就确切数字争辩不休。据保守估计,受破坏的林地每年多达3万6000平方公里。在亚马逊雨林,被摧毁的林区合计起来可能超过百分之10,面积比德国还要大。巴西一份著名的新闻周刊《阅读》报道,1995年,由于农夫刀耕火种,全国各地发生了大约4万场森林火灾,比前一年增加了四倍。《阅读》告诫读者,人类这么着力把雨林付之一炬,结果可想而知,亚马逊的不同林区恍如“葱翠边际上的一片火海”。

物种日减——那又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问:“生物种类不知凡几,我们需要这么多干吗?”哈佛大学的生态防护专家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人类实在很需要这么多种类的生物。“既然我们要倚赖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去净化水源,给土壤施肥,并制造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威尔逊说,“生物种类多样性显然有其好处,我们不该肆意破坏。”《人类、植物与专利权》一书指出:“植物种类繁富多姿跟人类的存亡有直接关系:植物在,人在;植物亡,人亡。”

滥伐林木不但危害栖林动物,还扰乱土著居民的生活。可是,这些不利的后果却远远不及物种消亡所造成的影响那么深远、严重。(参阅“人为因素”这个附框。)森林的面积要是日渐缩小,你多少都会受影响。请想想:莫桑比克一个农夫在切割木薯根茎,乌兹别克一个母亲在服用避孕药片,萨拉热窝一个受伤的男孩接受吗啡注射,纽约一家商店的顾客在细嗅一种外国香水。正如帕诺斯研究所指出,这些人所用的产品都是从热带森林的植物提取出来的。事实上,现有的森林物资能够造益全世界的人民——包括你在内。

懂节约免饥荒

诚然,亚马逊雨林不能为全世界的人口提供丰盛的粮食,却可以防止世界各地闹饥荒。(参阅“繁殖神话”这个附框。)怎样防止呢?在19世纪70年代,农民开始大量播种几类变种植物,结果粮食丰收。这些超级植物虽然能够额外喂饱5亿人,却有潜在的危险。由于遗传变异的能力不足,超级植物本身是有弱点的,而且容易害病。一种病毒就足以把全国的超级作物毁去,结果导致饥荒。

为了使农作物能够迅速复原,同时避免饥荒发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现在鼓励农民“培育多种多样的变种作物”。这就是雨林和森林土著所发挥的作用了。

既然世界有多半的植物品种(其中约有1650种可培育成口粮作物)都是在热带雨林生长的,要研究野生植物品种,就非到亚马逊苗圃搜寻不可了。此外,森林的土著居民也很熟悉这些植物的用途。比方说,巴西的卡亚波族印第安人,晓得怎样培育新的变种作物,然后取样在山边种植,把新品种保存下来。通过混种繁殖,也就是用野生品种跟容易害病的驯化品种杂交,人类既可以提高口粮作物的质量,又可以增强农作物的复原力。粮农组织指出,这样做刻不容缓,因为“在今后的25年内,粮食产量必需提高百分之60”。尽管这样,推土机还是不断向前推进,深入亚马逊雨林。

人类到底要承担什么后果?世人滥伐雨林,情形就好比农夫吃掉谷种,不错是可以即时充饥,却断了日后的粮食供应。一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专家最近告诫世人,“要竭力保护作物品种,把现存的品种通过杂交繁殖,培育更多新品种,这是全球的当务之急”。

贡献极大的植物

不妨走进森林“药库”浏览,你不难看出人类的命运跟热带蔓藤和其他植物息息相关。举例说,为了松弛肌肉,病人在手术前所服用的生物硷,就是从亚马逊的藤本植物提取出来的;长春花所含的化学物质能够医治白血病。幸亏有这种雨林花朵,每5个患白血病的儿童就有4个得以延长生命。亚马逊雨林还供应以下药物:抵抗疟疾的奎宁,治疗心脏衰竭的洋地黄,以及避孕药片所含的薯蓣皂苷配基。研究表明,对于抵抗爱滋病和癌症,其他植物也大有贡献。联合国一篇报告指出,“单单在亚马逊雨林,就有2000种药用植物被记录在案,这些植物都是土著居民用来敷伤治病的,而且很有可能供制药之用。”另一篇报告表明,在世界各地,每10个人就有8个服用药用植物治疗疾病。

菲利浦·费恩赛德博士说,既然药用植物可以救我们一命,保护这些植物无疑是合情合理的。“研究人员致力搜寻抗癌药物,亚马逊雨林一旦消失,研究工作就会遭遇重重挫折。……有人认为,现代医学昌明,成绩有目共睹,人类其实可以把大部分的野生植物丢弃。”他说,“这个想法表明,人类傲慢自大得很,终必自取灭亡。”

不过,人类还是继续杀害动植物,许多新发现的品种还没分门别类,就被人速速毁灭了。你不禁纳罕,“为什么砍伐森林的活动持续不息呢?这样的趋势可以逆转吗?亚马逊雨林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第8页的附栏]

繁殖神话

《对应》杂志指出,有关亚马逊土壤肥沃的传闻,就像“谣言一样难以遏止”。在19世纪,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把亚马逊区域称为“世界粮仓”。一个世纪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表达同一的想法,他觉得亚马逊区域大有可为,是个农产丰富的地区。他写道:“这么肥沃的土地不善加利用就未免太可惜了。”

有些农夫的确信以为真。他们发觉,在头两年农作物的收成还好,因为有草木灰烬做肥料。可是,沃土不久就变成瘠地。茂密的草木使人产生错觉,土壤必定肥沃,林地其实并不如想象中肥沃。为什么呢?

《儆醒!》跟巴西的弗拉维奥·路易莎奥博士谈论这个问题。在国立亚马逊研究院,路易莎奥博士专门研究雨林土壤。以下是他的评论:

‘跟其他林地不同,在亚马逊盆地,大部分土壤都不能从地下岩层的分解物质得到滋养,因为岩层本身所含的养料不多,而且深深埋藏在地面下。由于土壤易渗水,盆地从雨水和上面的枯枝落叶层收集养料。不过,雨点和落叶还需靠额外的帮助才可以滋养泥土。为什么呢?

‘雨水本身含有很少养料。可是,雨水打湿叶子后,沿着树干往下流,从叶子、树枝、苔藓、水藻、蚁穴和尘土收集养料。雨水渗进泥土的时候,已经含有丰富的植物养料了。为了防止流质养料流入溪涧,植物用垫子把养料过滤。垫子由细根织成,遍布整层表土。垫子所起的过滤作用非常有效,雨水流进溪涧的时候,养分水平比森林土壤所含的要少。可见,雨水流入河流溪涧以前,细根已经吸取了所有养料。

‘另一种植物养料就是枯枝落叶层。每年大约有八吨落叶、细枝和水果铺满一公顷(两英亩半)的林地。但枯枝落叶又怎样越过表层泥土,渗进植物的根系呢?白蚁提供一臂之助。它们把叶子切成小圆片,然后把小块小块的圆片带到地下洞穴去。在潮湿季节,白蚁尤其活跃,把百分之40的枯枝落叶移往地下去,工作效率惊人。在地面下,它们用落叶建造园子,培植真菌。真菌转而分解植物原料,释放出植物所需的营养要素——氮、磷、钙和其他元素。

‘白蚁又得到什么益处呢?粮食。它们啮食真菌,也可能吞下少量叶子。接着,白蚁肠子里的微生物就忙于改变食物的化学结构,把白蚁的排泄物变成营养丰富的植物养料。所以,要保护现有的雨林,使林木继续生长,雨水和有机物质的再循环都是不可或缺的。

‘你不难看出,滥伐林地,烧掉草木,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不再有树冠层截住雨水,也没有枯枝落叶可以再循环。暴雨倾泻而下,直袭地面,雨势所造成的冲击使表土硬化。与此同时,太阳光线直接照射土壤,使表土气温上升,土壤变得干硬。结果,雨水从土地流失,进入河流,土壤连一点养料都吸收不到。烧焦的皆伐区流失大量养料,以致附近的河流塞满了枯枝落叶,危害水生动植物。很明显,如果一切听其自然,森林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人类插手干扰反倒酿成灾祸。’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人为因素

人类干扰生态系统,滥伐雨林,不但危及动植物的生命,就连自己也伤害了。巴西的亚马逊雨林一度有500万印第安人聚居, 目前只剩下30万左右。这些存留下来的土著一直跟森林的天然环境和谐共存。伐木工人、淘金者和其他人川流不息地来到森林活动,扰乱了印第安人的安宁生活。在他们大部分人眼中,印第安人是“开发雨林的障碍”。

除印第安人外,还有一族粗壮的混血儿,他们混杂了印第安人和白人的血统。大约100年前,他们的祖先在亚马逊河流域定居。这个混血儿部落沿河居住,在支柱上盖棚屋栖身。他们也许从没听过“生态学”这个语词,却懂得善用森林物资,靠当地土产过活。现在新移民纷纷涌进森林,扰乱了他们的起居。

目前约有200万人在亚马逊森林谋生,他们包括采坚果工人、采橡胶工人、渔民和其他土著部落。这些人的生活随森林的循环、河水的涨落节奏而变化,彼此和谐共存。但他们的前途实难预卜。不少人认为,保护森林的计划有必要扩大,除了保护红木树和海牛以外,还要保障森林居民的生活。

[第9页的附栏或图片]

树鱼互相依存

在雨季,亚马逊河的水位上涨,淹没在低地生长的林木。在河水泛滥高峰期,低地的林木大都结出果实。成熟的果实从树上掉入水中。既是这样,啮齿目动物就不能把果实的种子传播开去。幸亏有大盖鱼(Colonnonea macropomum)帮忙。这种鱼有灵敏的嗅觉,游来游去像把碎果钳子。大盖鱼在水下的树枝间穿梭往来,嗅出哪些树快要落下果实。果实一掉入水中,大盖鱼就用强劲的鱼颚夹碎果壳,吞下果实,消化果肉,然后把种子从身体内排出。大水退去后,种子在林地发芽生长。这样,鱼、树各得其所。大盖鱼可储存脂肪,林木可繁殖后代。滥伐林木不单危害大盖鱼,就连大约200种靠吃果实生存的鱼类也有灭绝危险。

[第5页的图片]

蝙蝠把雄性树木的花粉带到雌性树木的花朵去

[鸣谢]

Rogério Gribel

[第7页的图片]

人类的苗圃和药库

[第7页的图片]

大火危及葱翠的茂林

[鸣谢]

Philip M. Fearnside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