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 2/13 12-13页
  • 柏拉图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柏拉图
  • 警醒!2013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柏拉图跟我们的关系
  • 柏拉图的主张怎样传播开去?
  • 你是不死的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3年
  • “魂”——它就是你?抑或在你里面?
    警醒!1985年
  • 在复活问题上保罗与柏拉图的对比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2年
  • 人死后的情况——世人的看法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2013年
《警》 2/13 12-13页

以史为鉴

柏拉图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是个信奉异教的希腊哲学家。他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接受过当时一般有钱的希腊年轻人所受的教育。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都对柏拉图有很大的影响。

柏拉图曾在地中海地区游历,并在西西里岛上一座叫叙拉古的城参与政治活动。之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院。这所学院专门研究数学和哲学,后来人们把它视为欧洲第一所大学。

柏拉图跟我们的关系

柏拉图的主张大大影响到世上千百万人的宗教信仰,其中也包括所谓的基督教。许多自称信奉基督教的人,都以为自己相信的道理来自圣经,事实上却是来自柏拉图的。柏拉图对人影响最大的一个主张,是人有不死灵魂的这个说法。

“柏拉图最喜欢讨论的一个题目是灵魂的不死性。”——《古代哲学中的躯体和灵魂》

柏拉图对人死后的情况特别感兴趣。《古代哲学中的躯体和灵魂》(英语)一书说:“柏拉图最喜欢讨论的一个题目是灵魂的不死性。”他坚信“人的肉体死后,灵魂还会继续活着,并会[根据这个人在世时的为人]得到应有的赏罚”。a

柏拉图的主张怎样传播开去?

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院,从公元前387年开办到公元529年。在这900多年间,他的学院对社会一直有很大的影响。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在希腊和罗马统治的地区十分流行,犹太哲学家斐洛和许多教会领袖,也接受了柏拉图的主张。结果,异教哲学包括灵魂不死的观念,慢慢渗进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道理中。

《综合圣经辞典》(英语)说:“至少在某个程度上,基督教的神学是从同时代的希腊哲学,主要是柏拉图的学说而来的。有些基督教思想家……更适合被称为信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者。”让我们比较一下柏拉图的主张和圣经的道理。

柏拉图说:“[人死后,]被称为不死灵魂的那个部分,也就是人真正的自己,会离开肉身,前往其他神所在之处,并在那里……为自己的行为交账。这样的前途,好人会无畏地去面对,恶人就会怀着最大的恐惧去面对。”——柏拉图《法律篇》第十二卷

圣经说:死去的人完全没有知觉,就像睡着了一样。他们将来会被复活。

  • “活人知道自己必死,死人却毫无知觉,再也没有酬劳,因为他们都无人记念,被人遗忘。……凡你的手能做的事,都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要进的坟墓,没有工作,没有计划,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传道书9:5,10)

  • “不要为这件事惊奇,因为时候要到,所有在纪念墓里的人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终得生命;作恶的,复活终被定罪。”(约翰福音5:28,29)

  • “人一断气,就归回地土;他的思想,当天就消灭。”(诗篇146:4)

由此可见,圣经绝不主张人死后有一个不死的灵魂继续活着。因此,请问问自己:“我的信仰是基于圣经,还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呢?”

a 由于柏拉图的缘故,很多人都接受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可是,柏拉图不是第一个说出这个主张的人。很早以前,这个观念已经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许多异教信仰中,包括埃及和巴比伦的宗教。

“圣经没有明确地说过人有一个不死的灵魂。”——《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英语)

“灵魂不死的信仰,是在圣经写成后 才被清楚界定和确立的……并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个主要教义。”(楷体本刊所排)——《犹太百科全书》(英语)

“灵魂在肉体死后继续存在的这个信仰,只是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推测……圣经没有任何经文明确地提过这样的概念。”——《犹太民族百科全书》(英语)

柏拉图简介

  • 他被视为西方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 他年轻时热中于政治,之后却对政治大感失望。

  • 后来他写了不少著作,论题包括道德伦理、公正、知识、节制、虔诚、灵魂、勇气等。

  • 他最著名的门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后来成为教育家、哲学家兼科学家。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