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所像的东西
“上帝的国好像什么?我拿什么来比较呢?”——路加福音13:18。
1,2.借着在教人方面采用比喻,耶稣应验了什么预言?
十九世纪之前当耶稣基督在地上时,比喻是他所用的教导方法中一个显著的部份。在这方面他应验了一个圣经预言。使徒马太利未所写的耶稣生平记载向我们指出这件事实。这位传记家告诉我们:
2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马太福音13:34,35;诗篇78:2。
3.与上帝的王国有关的比喻可以称为什么?耶稣怎样介绍这些比喻?
3 我们大可以将特别与上帝的弥赛亚王国有关的比喻称为王国比喻,有时耶稣用以下的话介绍这些比喻,“天国又好像”或“上帝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或“我拿什么来比上帝的国呢?”——马太福音13:47;马可福音4:30;路加福音13:20。
4,5.(甲)耶稣作了多少比喻?他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作了一系列什么比喻?(乙)据路加福音13:17-21透露,耶稣在什么情况之下作出关于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
4 圣经报导耶稣作了三十个比喻。根据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记载,有一次耶稣一连作了七个彼此有密切关系的王国比喻。第一个是撒种者的比喻,然后是麦子和稗子的比喻,芥菜种的比喻,面酵的比喻,藏在地里的宝贝的比喻,重价珠子的比喻,和撒网的比喻。(马太福音13:1-50)福音的执笔者路加以不同的方式介绍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说:
5 “耶稣说这话,他的敌人都惭愧了;众人因他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耶稣说:‘上帝的国好像什么?我拿什么来比较呢?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里,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又说:‘我拿什么来比上帝的国呢?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路加福音13:17-21。
6.既然耶稣在众人因他所作的事而欢欣鼓舞之后作出比喻,读者可能以为耶稣想用比喻说明什么事?
6 由于“众人因他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读者也许会以为耶稣对众人的欢欣鼓舞所生的反应,是说出两个预言性的比喻,借此表明上帝的王国不会像他在较早时候(路加福音12:32)所表示一般,仅由一“小群人”所组成。反之这个王国会大为扩张,直至整个人类世界均好像雀鸟一般栖息于这王国的荫庇之下。再者,世上的亿万人类都会充满基督教的纯真教训。例如神学博士H.A.W.梅耶所著的《马太福音评释手册》(1884年英文版)在259页第三段说:
芥菜种的比喻志在表明弥赛亚王国成员所构成的群体,亦即未来的王国中由上帝百姓所组成的政治团体,注定会由一个细小的开始发展为一大群人,因此会大为扩张;……“他们由一小群增加到无可胜数。”在另一方面,面酵的比喻目的是要表明弥赛亚王国的具体影响(以弗所书4:4及其后)会怎样逐渐弥漫于其未来臣民的全体中,借此整个群体都进到适当的属灵情况而有资格进入天国。
7,8.在此之后路加报导有人提出什么严肃的问题?然后耶稣作了什么与王国有关的比喻?
7 可是,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实值得我们在此加以考虑,那便是:福音的执笔者路加在记录了耶稣的这两个比喻,并描述耶稣周游各地教训人之后,他随即提及有人向耶稣说:“主阿,得救的人少么?”耶稣的回答是否看来与这人的问题一致呢?耶稣是否表示王国会由一“小群”人所组成呢?——路加福音13:22,23。
8 请听听:“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站在外面叩门说,“主阿,给我们开门。”他就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那里来的。”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晓得你们是那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你们要看见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都在上帝的国里,你们却被赶到外面,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路加福音13:23-28)因此,凡是想进“窄门”的人都必须作一番努力才行。——请也留意路加福音13:5-9。
9.在《守望台》1881年四月刊所登载的文章中,J.H.柏登怎样解释面酵的比喻?
9 《锡安的守望台》在1881年四月刊第5页刊登了J.H.柏登讨论面酵的比喻的一篇文章。他在讨论中说:
这件工作的进展和辉煌的成功看来由救主的比喻加以说明,他在比喻里将天国比作面酵,一个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都发起来。马太福音13:33。对这项解释的一项看来颇有道理而且相当有力的反对理由是,圣经将面酵和道理的酵称为不洁和腐败的因素。救主会以一种腐坏的因素和过程去代表天国吗?我们意识到救主在这个比喻里只采用酵的一种特色而已,即酵的扩散力。酵会不断发挥作用,直到工作完成为止,同样地上帝的王国也会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将咒诅除去为止。
10.1900年五月十五日的《守望台》怎样论及面酵的比喻?
10 可是,《锡安的守望台》在1900年五月十五日刊154页对上述见解提出异议。它在“面酵的比喻”的次标题之下说:“酵在圣经里自始至终代表腐败:在其他所有事例上圣经均将其用来代表罪恶、不洁和具有染污影响的东西。……认为我们的主在这里将酵一词用在一种好的意义上,正如一般基督教人士所想象一般,以之代表圣灵的若干恩泽,这种见解看来并不合理。反之,我们意识到耶稣在他的一切教训上都是首尾一贯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他不会将酵用作公义的象征,犹之乎他不会以麻风为圣洁的象征一般。
11.1910年六月十五日的《守望台》怎样解释面酵的比喻?
11 《守望台》在1910年六月十五日刊205页表达同一的思想。它在“藏于面里的酵”的标题下说:“‘面酵’的比喻(33节)表明,正如圣经所预言,教会将如何陷入败坏的情况中。正如妇人会将酵放在制饼的面团里,结果全团都发起来,基督的教会也会有同一的遭遇;全家人的粮食均会变成发酵腐坏。每一部份都或多或少受到弥漫全团的谬误道理之酵所影响。因此在今日,耶稣和使徒所传授的差不多每个道理均受到黑暗时代的谬误见解所腐化或歪曲。”——可参阅《守望台》1912年六月十五日刊198,199页,在标题“面酵的比喻”之下的资料。
酵与酒
12.上述《守望台》的投稿者可能提出什么异议?他可能提及耶稣所说关于酒和酒袋的什么比喻?
12 J.H.柏登若像《守望台》的编者C.T.罗素一样当时仍然在世,他可能对《守望台》在1900,1910和1912年所刊登的上述文章提出异议。他也许会坚持要《守望台》继续“只采用酵的一种特色,即酵的‘扩散力’”。既然酵的扩散力是由发酵作用所促成的,他也许会辩称发酵便是发酵,我们应当以客观的眼光去看这件事。他可能引用耶稣在马太福音9:17所说的话:“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也可参看马可福音2:22,路加福音5:37,38。
13.(甲)酒的发酵被用来象征怎样的东西?(乙)有鉴于此,关于面酵促成的发酵作用所含的象征性意义,有些什么问题发生?
13 由于新酒仍然继续发酵和产生气泡,它会使失去张力的旧酒袋爆烈。酒的发酵作用达成一个良好的目的,因此在这里发酵被用来象征一件好的东西。但这是否足以证明面酵所产生的发酵作用在妇人将酵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都发起来的比喻中也被用来象征一件好的东西呢?虽然圣经通常用面酵代表败坏邪恶的东西,这种用法有没有一两个例外情形呢?圣经是否以二重的方式运用面酵作象征,一方面代表美好公义的东西,同时也代表败坏、邪恶的东西呢?
14.什么事实表明圣经并没有将酒的发酵与面酵所促成的发酵同样看待?
14 既然在逾越节和其后七日的节期中,律法准许人喝酒,但却严厉禁止人吃任何有酵的饼,违者甚至会被判处死刑,我们又怎能辩称圣经以二重的方式运用面酵作象征呢?(利未记23:5-13;路加福音22:7-20)因此,圣经是否将所有的发酵及其扩散力都一视同仁呢?圣经是否将发酵所产生的扩散力视为考虑的唯一因素,不论发酵作用是由什么所促成的呢?圣经的答案是,绝不然!若非如此,我们就不会见到在逾越节及其后一周的除酵节中看来矛盾的现象了。
15.在发酵一事上,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所指的是一件好事吗?
15 所以,显然决定发酵究竟象征好事抑或坏事的因素并不是具有扩散力的发酵作用本身。反之,决定的因素是为了促成发酵作用而加进的东西。在圣经里,发酵(作为一个因素而言)并不是与促成这种作用的东西分离的。因此,制酒时自然发生的发酵作用并非被视为与加进面酵之后所促成的发酵作用无异。a因此一个人若根据装在新酒袋里的新酒继续发酵一事声称制饼时加进面团中的酵母乃是代表美好公义之事的一个象征,他便强词夺理了。他的论据并没有任何圣经根据。由于这缘故,柏登在1881年四月的《锡安的守望台》杂志中提出的论据并不能成立。上帝所感示的圣经使我们不得不将面酵所象征的意思加以区别。因此面酵的比喻所指的并不是一件好事,刚好相反,它所指的乃是一件坏事。但是我们会在稍后的讨论中进一步谈及这件事。
“天国好像”各种东西
16,17.为什么也许有人会因为耶稣介绍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的方式而对以上所说提出异议?但是耶稣以什么方式介绍关于鱼网的比喻?鱼网被用来做什么?
16 耶稣这些含有预言性的比喻现在正发展到应验的高潮了。上述在1900,1910和1912年的《守望台》杂志中提出的解释今日仍然正确吗?的确是的!有些研究圣经的人可能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指出,耶稣说“天国”好像面酵和芥菜种。(马太福音13:31-33)不错,但是我们也必须记得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所载的一系列比喻的第七个亦即最后一个说:
17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13:47-50。
18.(甲)因此关于鱼网的比喻以及聪明与愚拙的童女的比喻,有些什么问题发生?(乙)耶稣所说“天国好像”这句话显然是什么意思?
18 现在,我们知道“天国”,亦即上帝的弥赛亚王国,是由羔羊耶稣基督和他144,000个门徒,属灵的以色列人,所共同构成的。(启示录7:4-8;14:1-5)因此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问题:耶稣的意思是不是说,由144,000个分子组成的王国阶级好像鱼网一样,其中包括“恶人”和“义人”,而这个网是由耶稣基督手下的天使所操纵的呢?我们也记得耶稣介绍另一个比喻时说:“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马太福音25:1,2)我们是否应当以为由十四万四千零一个分子组成的王国阶级有一半是愚拙的人,另一半则是聪明的人呢?当然不是!因此当耶稣说:“天国好像”某件事时,他的意思显然是在与天国有关的事上,有一个特色与这点或那点相似。或者与王国有关的某件事会好像他所描述的事一般。
19,20.(甲)为了获得正确的了解,关于这一系列比喻的目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乙)据耶稣自己说,他对人说话时为什么要用比喻?
19 鉴于这句话所含的意思,耶稣可以用比喻去说明“天国”或上帝的弥赛亚王国的不良发展以及良好发展。为了获得正确的了解,我们必须留意到耶稣说某个比喻或一系列比喻的目的。耶稣本人曾告诉我们他说比喻的目的何在。在他说了撒种者的种子落在四种泥土上的比喻之后,门徒问他说:“[你]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请留意耶稣怎样回答:
20 “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门徒]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引用以赛亚书6:9,10]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马太福音13:10-15。
21.(甲)借着耶稣运用比喻,以赛亚书6:9,10的预言怎样在以色列人身上获得应验?(乙)关于四种土地的比喻怎样表明同一件事实?
21 这便是耶稣要用比喻对以色列人说话的用意;为了应验诗篇78:2的预言;借着这些比喻,耶稣表明以赛亚书6:9,10的预言会获得应验,却只有少数人,只有一群余民,会接受他在信息而成为配得“天国”的真正基督徒。例如在撒种者的比喻中,耶稣谈及四种土地,其中三种均没有生产力。只有好土才能在宣扬王国信息方面产生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的收成。(马太福音13:3-8)在这系列的比喻中,第一个便主要论及对“天国”不利的发展。
22.在耶稣论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以赛亚书6:9,10的预言应验在那个阶级身上?
22 在耶稣接着所说的麦子与稗子的比喻中,仇敌将稗子撒在麦田里,以致当收割的时候来到时田里杂有许多稗子。耶稣解释说“好种”是受膏的真正基督徒,亦即“天国之子”。稗子则与此相反,他们是基督徒;事实上他们是“恶者之子”,而恶者便是撒播他们的魔鬼。收割的时候是“世界的末了”,亦即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我们若看看自1919年春季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属灵收割工作,我们见到什么呢?在天使引导之下被召集起来的“天国之子”仅是一小群余民而已;今日在举行主的晚餐时,只有一万人左右领食饼和酒的象征物。自从1948年(报告透露该年共有25,395人领食)以来,这群人的数目逐渐减少。在另一方面,冒牌的“天国之子”,应验了以赛亚书6:9,10的预言的基督教国各教会成员,却数达十亿之巨。——马太福音13:24-30,36-43。
23.在关于隐藏的财宝的比喻中,有多少人采取积极行动?
23 在关于“藏在地里的宝贝”的比喻中,只有一个人寻得宝藏而“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其他所有人都将他们的价值应用在其他方面,因为他们的眼睛仿佛“闭着”一般,以致看不见这块地所蕴藏的财宝。——马太福音13:44。
24.在关于重价的珠子的比喻中,有多少买卖人愿意付出所需的代价?
24 在关于“重价的珠子”的比喻里,只有一个“买卖人”渴望获得稀世的名珠。只有他才“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其他所有的商人都找寻他们认为宝贵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些并不需他们变卖一切所有才能买得的东西。——马太福音13:45,46。
25,26.(甲)鱼网和麦田的比喻在什么时候达到应验的高潮?(乙)这些预言怎样对“义人”及对冒牌的基督徒获得应验?
25 在鱼网的比喻中,由预表天使的渔夫们所使用的这项捕鱼工具捕得“各样水族”,有些是遵守摩西律法的犹太人可以吃的,其他则是律法禁人吃的。只有宜于食用的鱼才被“收在器具里”,其他的均被视为可憎之物而弃去。——马太福音13:47-50。
26 自1914年世界进入“末期”以来,我们在地上见到关于麦田的比喻达到应验的高潮。“把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的工作正在上帝的圣洁天使隐形指挥之下进行,但是在与“天国”有关的方面,我们留意到什么事实呢?被召承受天国的“义人”是否占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呢?刚相反,他们只是数目有限的一小群属灵余民,可是基督教国各教会中期望死后到天上去的教友数目却达亿万之巨。以赛亚书6:9,10的预言正应验在这些冒牌的基督徒身上。这些人会被扔进行将来临的“大灾难”之“火”中。(马太福音13:47-50)因此基督教国这个冒牌的“天国”绝不是任何人可以投靠的避难所。
[脚注]
a “酒精的发酵过程需要仔细的控制才能产生上等的酒——葡萄皮上通常布满细菌、霉和酵。野酵,如Pichia,Kloeckera和Torulopsis等,时常比酒酵Saccharomyces的数目更多。虽然属于Saccharomyces类的酒酵通常被视为在促成酒精发酵方面较为有效,其他种类的酵母也可以改善酒的味道,特别在发酵的初期为然。由于Saccharomyces更擅于将糖化为酒精,而且对酒精的抑制影响抗力较强,所以较常受人采用。”——《大英百科全书》第19卷,1974年版,879页,“发酵”的题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