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害人的畏惧人之心
很多时候要取悦人又同时取悦上帝是不可能的。你的配偶,同事或其他的人可能要你作某些与上帝的道相抵触的事。在这种情形下,你必须作一项决择。你必须决定事奉上帝抑或去作某些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所要你做的事。
健全的推理会指示你当置上帝的旨意于首位,因此宁愿寻求他的喜悦而不愿迎合人的意思。可是当实际面临这种决择时,许多人都往往会向人的意愿低头。对一位恼怒的配偶,愤怒的亲戚或朋友的讥笑所怀的恐惧之心往往会麻痹了健全的推理。人可能会提出借口安慰自己说与人保持友好关系乃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想法遂产生了违反圣经的妥协行为。这正如圣经所说:“惧怕人的,陷入网罗。”——箴言29:25。
你能够抗拒这种照亲友的意愿行事而不行上帝旨意的陷阱吗?你承认上帝的嘉许比人的称赞更有价值吗?基督徒应该正视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因为基督教并不是一条受大众欢迎的途径。实际上基督教的创始者耶稣基督说你若跟从他,人们便会“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种坏话毁谤你们。”——马太福音5:11;7:13,14。
家庭之内的反对
耶稣曾警告说上帝的道的教训甚至会造成家庭和家族的分裂。“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他说,“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马太福音10:34-36。
耶稣并没有到处在别人的家庭中挑拨生非,故意地要使家庭中的各份子彼此不和。他对人具有真挚的爱,并希望见到他们和睦共处。可是他的教训却的确对某些家庭产生一种如剑的作用,使家庭中那些接受圣经真理的人与墨守伪宗教传统的人分开。这并不是耶稣或传播他的道理之传道员的过错;过错乃在于家庭中那些拒绝以上帝默示的道的光辉来审察他们的传统宗教思想的人。他们才是惹起纠纷和攻击渴望研读圣经者的人。
反对研读圣经
因此,一个人在今日因开始经常研究圣经而遭受亲戚朋友的反对是不足为怪的。也许你自己也遭受到这种情形。你可能喜欢与一位乐于帮助人的传道员每周作一次家庭圣经研究。以前你从没有从上帝的道中独悉这么多的美好的事。但是当亲友知道你在研读圣经时,他们可能会讥笑及恶意的批评你。有些可能会激烈的反对你,甚至以极不愉快的后果来威胁你,除非你背停止这种研读。
这种反对会使你难于作决定。你明白你所学习的乃是上帝的道中的真理,吸收这种珍贵的知识乃是上帝对真正基督徒的旨意。但是你会怎么办呢?你会因为畏惧亲朋邻里的不悦而停止研究吗?你对于博取他们的欢心看得比取悦上帝更紧要吗?
你需要具有真正的勇气及对上帝怀有真正的爱心才能避免落入畏惧人的陷阱中,尤其是当反对者是自己的家人而他们的敌视会威胁到家庭的分裂和断绝亲属关系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托词说假若圣经会危害了这种亲属关系上帝也不会期望我们去研读他的道的。
可是耶稣有这样说吗?当他说明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之后,他继续又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在另一次,他强调人必须对他表示应有的爱心程度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7;路加福音14:26。
耶稣的意思并不是说基督徒必须实际地憎恨自己的亲属,反之,他的意思是说他们必须爱上帝过于爱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甚或他们在地上所享的现有生命。这意思是你对上帝和他的道必须具有坚强的爱心,纵使要与亲人断绝关系也不可容它阻止你研读圣经。固然圣经曾吩咐儿童应该孝顺父母,夫妇应该彼此敬爱,但是到了需要决定该顺从谁的时候,就当以上帝为先。
唯有对上帝怀有如此伟大的爱心才能使你坚固到能够无畏地采取立场拥护你知道是对的事。它会防卫你,使你能避免陷害人的畏惧人之心,并抵挡得住亲戚邻里对你的反对。正如耶稣基督的使徒所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约翰一书4:18。
无畏所带来的报酬
将避免陷害人的畏惧人之心所会带来的益处考虑一下会对我们颇有帮助。首先你会有一个清白的良心,因为你知道你正在作着正确的和为上帝所喜悦的事。其次,在反对的人当中有些可能会因为你的坚强不屈而敬重你;到了相当时候,他们可能自己也体会到研究圣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在一有反对时,便停止研究上帝的道,你的朋友及亲人又怎能得着帮助而体会到圣经的正确知识会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呢?
由于畏惧他们对自己的批评而顺从他们的意欲实际上乃是不关心他们福利的表现。这好像是对于有酒瘾的家人让步顺从他们的意欲一样。你给酒他们喝,他们或许会喜欢你,但是这是引导他们过正常生活的方法吗?不为他们的恼怒和威胁所吓倒,却坚定地帮助他们克服他们的弱点岂不会好得多吗?你必定会同意为了可能见到他们得医治而忍受他们的反对乃是十分值得的。
同样地,忍受亲友对自己的敌视,盼望能见到他们心意改变而接受赐人生命的圣经真理之水岂不也是很值得的吗?你一昧畏惧他们对你有不良的想法将永不会帮助他们这样做。同时这亦不会帮助你自己;因为你因受到逼害而妥协不但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且还会因此失去了上帝的喜悦。你若避免畏惧人之心的陷阱则会获得多么大的快乐!
讲论真理
不过也许你在家中研究圣经只受到了些微的反对,或根本没有受到反对。然而,现在你知道了一个基督徒有义务向人谈论圣经的真理。耶稣基督立下榜样这样行,他“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上帝国的福音。”同时圣经说使徒保罗也跟从他的榜样,“公开地和逐家逐户地”教导人。——路加福音8:1;使徒行传20:20,译自《新世》。
不过,在今日向人公开讲论圣经是不受人欢迎的。但它在第一世纪时也是一样不受人欢迎。耶稣和他的使徒因传道而受人蔑视,辱骂及被视为误入歧途狂热份子和叛乱者。(马太福音10:22;路加福音23:2,3;约翰福音15:18;使徒行传5:40)你会因为畏惧受到同样的辱骂而踌躇不愿公开地传讲圣经的真理吗?你害怕亲友会讥笑你和商业上的同事关系亦受到危害吗?对于在人当中失去面子的恐惧是否使你在灵性上变得麻木消沉了呢?你若容许的话这种情形便必然会发生。
事实证明在第一世纪并不是所有听到关于基督耶稣的真理的人都有勇气传讲它“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耶稣]的,”使徒约翰说,“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上帝的荣耀。”——约翰福音12:42,43。
显然地,这些有名高望重的人都深信耶稣就是应许的弥赛亚,可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他的弥赛亚身份问题争论得非常激烈,他们便害怕当众表示承认他免得使自己失去人心。当时势力甚大的宗教家法利赛人曾猛烈地指责耶稣是一个骗子,并且煽动民众攻击他。而那些官长由于害怕民众对他们的看法过于畏惧上帝的审判,他们遂将自己对耶稣的信心保持缄默。
在今日纯真的宗教同样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传扬明确的圣经真理——诸如上帝的名字是耶和华,他的王国是一个行将毁灭地上一切政府而带来永久和平的政府,耶稣并非与上帝同等,人的灵魂并非不死的,没有火烧的地狱等——或使人受到那些怀持着不合圣经之传统思想的人的讥笑及批评。——诗篇83:18;以赛亚书42:8;但以理书2:44;约翰福音18:36;诗篇72:5-8;约翰福音8:42;13:16;14:28;以西结书18:4;传道书9:5,10;使徒行传2:32。
可是一个人若因畏惧人而对他的信心保持沉默,耶稣对这样的人又会有什么感想呢?请听一听他怎样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马太福音10:32,33。
因此避免落入畏惧人的陷阱中乃是多么的重要!那陷阱是致命的,但另一方面,“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箴言29:25)固然,若想正视反对必须具有勇气,但耶和华会庇护他手下如此行的仆人们。请读读耶利米书第26章,留意耶利米如何在面临着受生命的威胁时,仍大胆无畏地继续传道而与他同时的先知乌利亚却“惧怕,逃往埃及去了。”结果如何呢?信赖耶和华的耶利米得到保护,而畏惧人的乌利亚则在埃及被约雅敬王派人拘捕,“王用刀杀了他,把他的尸首抛在平民的坟地中。”恐惧之心乃是一个陷阱,但信赖耶和华的却蒙保护,这是多么真实的事!
遵照真理而生活
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要过一种基督徒的生活是不容易的。大概你已察觉到这一点。基督的使徒彼得确曾身受到这一点。因为他知道犹太人与外邦人交往乃是正当而适宜的,当他探访安提阿时,他遂与非犹太人来往并一同吃饭。可是当某些固执反对与外邦人有密切往来的耶路撒冷人抵步时,彼得害怕他们会批评他,便连忙退出而不再与外邦基督徒在一起。彼得这种妥协的行为表明了他未能遵照真理而生活,因此使徒保罗说“他有可责之处。”——加拉太书2:11-14。
在今日由于畏惧他人对自己的评击我们亦很容易落入陷阱中。举例来说,你可能在一间办事处工作,有人进来向人募捐,而其目的与你的基督徒的良心有所抵触。每个人都捐了;有些可能是真心慷慨而捐输,其他人则因为有人在看望着而为了要给人一个好的印象才捐的。但是你自己又如何呢?你会为了随和大众而违背你的基督徒良心吗?
你会遭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形需要你避免落入畏惧人的陷阱里。一个顾主可能希望你为他欺骗顾客或将他的货物吹嘘得言过其实。他可能声称这是商业上一种赚钱的手段,而且实际上人人都这样做。无论如何,它仍是骗人的勾当,所以是不合基督徒体统的。你会犹疑地不告诉你的顾主你不能作这些事,抑或会由于害怕得罪他或失去这份职业便也随着不符合圣经原则的世俗方式去做呢?
若要按着圣经真理而生活和避免畏惧人对你的批评你必需要有勇气。但要时刻记住你若信赖耶和华,他便会庇护你。他已向你作过保证。“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耶和华]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样呢?’”——希伯来书13:5,6。
[第201页的图片]
家庭份子可能反对你研读上帝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