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者与谦卑者的对照
1.撒母耳记下22:28提出一项什么重要的原则?我们可以怎样应用这原则?
当耶和华将大卫从他所有仇敌(包括扫罗在内)的手中拯救出来之后,大卫作了一首美妙的感恩之歌,其中的一段说:“困苦[谦卑,《新世》]的百姓,你必拯救;但你的眼目察看高傲的人,使他降卑。”(撒母耳记下22:28)这将上帝的道自始至终均极力强调的一条原则表达出来。它牵涉到彼此成为对比的两群或两个阶级的人。有一个时期,正如大卫一般谦卑的人被高傲的人当作贱民看待而时常挨饿。但后来却有一段他们受到耶和华看顾、检查和审判的时候来到。这结果使两个阶级的地位完全改变,但却不是易地而处。
2 当耶稣在三十岁开始他的传道工作时,一个检查和审判者的日子便来到了。他以耶和华的代表的身份来临;他乃是玛拉基寓所预言的“立约的使者。”这个预言宣布耶和华来到他的圣殿施行审判。他说:“我必临近你们施行审判,我必速速作见证警戒”这预言所提及的作恶者。身为耶和华“立约的使者,”耶稣的传道工作有使谦卑的人和高傲的人这两个阶级的情形发生转变吗?有。但在此之前已有一场小型的改变发生了。怎会如此呢?除了谈及“立约的使者”之外,耶和华还提及与此有关的另一个使者,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面前豫备道路。”耶稣很清楚地指出这个“豫备道路”而为他作先驱的使者便是施洗约翰。——玛拉基书3:1,5;马太福音11:7,10;路加福音1:76;7:24,27。
3.借着约翰所从事的传道工作,两个阶级怎样显明出来?
3 施洗约翰的传道工作大约先于耶稣六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两个阶级已经开始出现了。在一方面有约翰的门徒;后来他将这些门徒介绍工给耶稣,于是这批人和另外一些人共同形成了一个阶级的核心。他们是谦卑的人和真正敬畏上帝的人,例如耶稣曾指出拿但业“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在另一方面,当“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时],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约翰福音1:47;马太福音3:7 。
4.关于这两个阶级,以前曾有过什么透露?
4 可是,在此之前三十年,上帝便已把行将临于这两个阶级之上的改变透露出来了。处女马利亚在探访过施洗约翰(当时尚未出生)的母亲以利沙伯以及圣灵使她有了孕之后赞颂耶和华说:“我心尊主[耶和华]为大。”……那狂傲的人,正心里妄想,就被他赶散了。……[他]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在此之前一千多年,另一个名叫哈拿的妇人在意外地获得一个儿子(撒母耳)时也说过一段很相似的话:“我的心因耶和华快乐。……素来饱足的,反作佣人求食;饥饿的,不再饥饿。”——路加福音1:46-53;撒母耳记上2:1,5。
5.耶稣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初次与高傲的阶级发生接触?
5 耶稣知道这两个形成对照的阶级和注定在一个审判的日子临到他们身上的转变曾由希伯来文圣经清楚地表明出来,而且当他开始他的传道工作时,这两个阶级已经显现了。也许甚至在他十二岁时,当他在圣殿里逗留了三日而有机会与当时的宗教导师发生密切接触者后,他那完美的头脑和敏锐的了解力已看出构成一个阶级的人的特征。(路加福音2:42-47)他第一次与那些高傲、富足、脑满肠肥的宗教领袖发生冲突可能是在他开始传道之后的第一个逾越节,当他将做买卖的贩子和交换银钱的商人从圣殿赶出去时。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件事使那些准许人在耶和华的祷告之殿里做生意而从中取利的宗教领袖感觉多么恼恨交集。——约翰福音2:13-17。
6.由于约翰的传道工作,什么改变开始显明出来?
6 当时不但有两个阶级显现出来,同时适当的改变亦接踵而至。约翰自始便有一班公开协助他的门徒。他们不再在宗教领袖的掌握中受人冷落蔑视了,反之他们获得一项为他们带来很大喜乐和满足的工作任务而有如饥者得食一般。与此相反地,当约翰看见法利赛人和撒都该该人时,他立即对他们提出一项猛烈的指责,正如我们刚才已经提及。(马太福音3:7-12)为什么呢?这不但是因为约翰充满了上帝的圣灵,同时也由于他们对一般平民所怀的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他们的狂妄倨傲和自命不凡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7.这些改变怎样由于耶稣的传道工作而加剧?
7 耶稣也一样。从他的传道工作的开始他便着手教导和训练他的门徒。他们不再处于不利的地位了,反之现在他们觉得生活已有真正的意义。从他们新近获得的有利地位,他们见到上帝的恩典和保护的直接证据。这对他们是一个多么可喜的对比!但对那些一项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们说来,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对比!当他们听到耶稣无畏地公开揭发他们的伪善时,他们必定时常恼恨得咬牙切齿。身为天父的代表,耶稣在传道期间自始至终均不断恩待谦卑的人而嫌恶高傲的人。有时他用平铺直叙的话论及这两个阶级,正如他在登山宝训中所行一般,但在他所做的公开教导中,他更常采用比喻。即使如此,当耶稣谈及宗教领袖时,他们仍然可以察觉到他的话是针对他们说的。正如马太报导说:“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马太福音21:45。
形势反转的时间到了
8.什么情况促使耶稣对法利赛人提出路加福音16:15所载的指责?
8 现在请留意导至我们打算加以详细研究的一个比喻的环境。耶稣在他于地上的传道工作将告结束时到耶路撒冷去;在此之前路加的记载说,法利赛人和文士因为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而大感不满。因此耶稣说了一个比喻将这两个阶级作一的对比;他把为悔改的罪人和回头的浪子所感的喜乐与那些自以为无需悔改的人作一比较。接着他作了关于不义的管家的比喻,为了帮助门徒体会真正属灵的财富和友谊而将其与玛门短暂的不义之财作一对比。(路加福音15:1-16:13)接着路加作了一项有趣的报导:“法利赛人是贪爱钱财的,他们听见这一切话就嗤笑耶稣。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上帝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上帝看为可憎恶的。’”——路加福音16:14,15。
9.耶稣接着提及什么重要的时间因素?并作了一个什么比喻?
9 这段坦率的话表明耶稣对这些人的观感如何。他接着提及重要的时间因素,说:“法律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上帝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路加福音16:16)不错,形势改变的时间已经到了;这个高傲狂妄、自以为义、爱财如命的阶级将会失势,但一向受他们鄙视虐待的另一个阶级则会扬眉吐气。心里怀着这个念头,耶稣接着叙述我们所打算考虑的比喻,通常称为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他采用我们所熟悉的对比模式,然后将形势完全反转。为了清楚了解这件事,我们首先将耶稣的话简述一次。
10.我们可以怎样简述路加福音16:19-31的比喻?
10 有一个财主每天享尽荣华富贵。拉撒路,一个可怜的乞丐,被人放在他的门口,渴望得着从财主的桌上掉下来的零碎食物充饥。后来乞丐死去,天使将他带到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去而被埋葬了。在阴间受着烈火的煎熬,他恳求亚伯拉罕派拉撒路用手指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但亚伯拉罕解释说两者的情形以完全反转了,而且两者之间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接着财主请亚伯拉罕派拉撒路去警告他的五个弟兄以免他们也下到这受苦之地,但亚伯拉罕回答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财主说:“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最后的回答是:“[他们]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加福音16:19-31。
辨明角色的身份
11.在耶稣的日子财主代表谁?两者之间有些什么相似之点?
11 让我们首先看看这个比喻怎样应用在耶稣的日子。鉴于我们已经讨论过的经文,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主要角色的身份,而且比喻所提出的细节亦加以支持。关于第一个阶级,耶稣说:“有一个财主[自行披上]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路加福音16:19)这个以自己的财富为荣的财主是谁呢?他代表谁呢?事实上耶稣刚对他们说过话,即爱财如命的法利赛人。请留意耶稣所用的相似字眼。耶稣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同样地财主‘自行披上紫袍和细麻布衣服。’(路加福音16:15,19)法利赛人并没有等待或依赖别人宣布他们公义。同样地财主也没有等待或倚赖别人将王族的袍服标帜和仁义道德(紫袍和细麻衣服所象征的东西)加于他身上。上帝和他的仆人基督耶稣以及先知们,例如以赛亚,均从未宣布过以色列的宗教统治者们是一个公义的阶级。实际的情形刚相反!但是这个阶级对于炫耀自己的公义却是从不落后的。像财主一样,他们在衣着和举止方面将这点表明出来,正如耶稣说:“他们……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衣裳的䍁子做长了。[他们]喜爱宴席上的首席,会堂里的高位,……外面好看……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马太福音23:5,6,27,28;6:1,2。
12.紫色是什么的一个象征?这怎样是用于耶稣时代的宗教统治者身上?
12 至于紫色,自古以来它即一向被人用作王权的象征。当耶稣被捕之后,彼拉多问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么?”我们都记得后来为了戏弄他,“兵丁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紫袍,……说:‘恭喜犹太人的王!’”(约翰福音18:33;19:2,3)宗教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实际想在宝座上作王,但他们的确操有真正的统治权。他们岂不是那曾蒙上帝应许归他“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的以色列国底领袖吗?他们岂不是有一次曾提醒耶稣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么?——出埃及记19:6;约翰福音8:33。
13.细麻布象征什么?这在法利赛人和羔羊的妻子之间形成一个什么对比?
13 至于细麻布,这乃是公义的一种象征。请留意当基督的教会以羔羊基督耶稣的新妇的身份在天上与他结合时圣经对她所作的描述。她“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但请留意圣经并没有说她自行披上紫袍和细麻衣,虽然她被许配给“万王之王。”不,她绝没有像法利赛人一样自以为义,反之,正如圣经很适当地说,她“蒙恩得穿……细麻衣。”(启示录19:7,8,16)使徒保罗曾经一度是个热心的法利赛人,但他后来却体会到真正和虚伪的公义之间的对照,因此他写道:“[我但求]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上帝而来的义。”——腓立比书3:8,9;请也参看罗马书10:2-4。
14.什么事实进一步帮助我们辨明耶稣的日子的“财主”阶级?
14 在一般人的眼中以及在他们自己的眼中,那些宗教领袖可说是天之骄子,养尊处优,正如比喻中的财主“天天奢华宴乐,”大排筵席一般。(路加福音16:19)我们刚才已经见到,知识——特别是属灵的知识——有如饮食一般。(以赛亚书55:1,2;约翰福音17:3)犹太人,特别是他们的领袖,在这方面无疑拥有很丰富的供应而可以享用不尽。保罗有一次问道:“那末犹太人有什么好处呢?”他回答说:“在每一方面均有很多。首先,因为上帝的圣言被交托给他们。”他也指出“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属于以色列人的。至于领袖们,耶稣曾说他们“精通律法”而拥有“知识的钥匙。”因此当我们查阅耶稣的比喻起头的一段话时,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财主代表宗教的领袖和统治者们(以整个阶级而言)。——罗马书3:1,2,《新世》;9:4;路加福音11:52。
15.耶稣怎样描述乞丐?这乞丐代表谁?
15 乞丐又如何呢?耶稣没有提及财主的名字,但他却给予乞丐拉撒路这个犹太名字,意即“上帝是帮助者。”他“被人放有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餂他的疮。”(路加福音16:20,21)正如财主的情形一般,我们也不难找出拉撒路所代表的阶级。在此之前耶稣刚提及过他们。事实上耶稣是因为法利赛人批评他欢迎税吏和罪人才谈及这个阶级的。(路加福音15:1,2)请也留意在此之前不久耶稣对法利赛人的一个首领说:“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不错,乞丐主要是代表犹太人当中的穷人和灵性贫乏的人。他们大受统治阶级的鄙视;后者“仗着自己是义人[而]藐视别人,”他们把平民看作有如拉撒路一般只配与狗为伴。不但如此,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有一次愤怒地论及一般接纳耶稣的平民说:“这些不明白的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像那财主一样,统治者们丝毫没有作任何安排将属灵的粮食供应给穷人,但后者却“认识他们在灵性上的需要”而渴望获得从财主的桌上掉下来的任何零碎食物充饥。——路加福音14:13;18:9;约翰福音7:49;马太福音5:3。
16.宗教统治者们怎样必须对“拉撒路”阶级的病况负责?
16 不但如此,这些统治者们更擅自以历年来与他们同属一个阶级的人所制定的传统去代替上帝的“圣言。”因此正如耶稣指出,他们“废了上帝的诫命”而“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那些零碎食物根本没有什么营养可言。再者,统治者们将沉重的担子放在平民的肩子,“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马太福音15:6-9;23:4)难怪耶稣将拉撒路形容为“浑身生疮。”在这种瘦弱的情形之下,他无疑负着一个很沉重的担子,但却毫无希望从财主获得任何帮助或解救。
17.耶稣怎样表明这两个阶级会经历一场转变?
17 这种情形的确坏透了,而且是绝不应该存在的;上帝自然无法永远容忍它。正如耶稣对批评他的法利赛人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本来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他也对同一个阶级的人发出警告说:“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不错,将情形改变反转的时候已经来到了。耶稣怎样在他的比喻里描述这件事呢?——马太福音9:12,13;路加福音11:52。
剧烈的改变
18.在比喻中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结果促成什么改变和反转?
18 在人生所有促成改变和反转的经历中,最剧烈的乃是死亡。耶稣在他的比喻里便以此为喻。在对两个角色作过最初的描述之后,耶稣继续说:“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财主也死了。”不错!最重要的时间因素的确可说是举足轻重。耶稣多么有力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因为他知道除了对比之外,想象也是帮助人加深体会的有效工具。比喻中的两个角色是否在坟墓里安睡呢?绝不是!乞丐立刻“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则被“埋葬了。他在阴间[的烈火里]受痛苦。”——路加福音16:22,23。
19.(甲)路加福音16:23时常被人引来支持什么教义?(乙)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圣经的?
19 正如我们的读者中许多都知道,基督教国里有很多评论家和权威将这句话视为实际的事实声明以图支持他们那主张不死的灵魂会在地狱之火里永远受苦的传统教义。但在耶稣的听众中,不论是法利赛人抑或他的门徒,有任何人怀着这种看法吗?他们是否以为耶稣将幕子暂时揭开,好让人窥见等待着恶人,事实上等待着一切未能赢得属天幸福的人,的可怖命运呢?绝不然。所有听见耶稣的话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代表某些事物的比喻,所以是不应该照字面去看的。正如以前有一期《守望台》指出,我们若将这个比喻按照字面去看,它所描述的情形便会变成荒谬不通了;不但如此,它更与圣经中一些说得很明白的话发生冲突,例如圣经证明阴间(希腊文“海地司,”希伯来文“希屋尔”)乃是坟墓的总称,其中的死者是“毫无所知[的],……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道书9:5,10)我们若认为在地狱永火里的人与天堂里的人接近到可以彼此交谈的地步,这种想法合理吗?他们是否如此接近以致地狱里的人可以清楚看见天堂里的人以及后者在做着什么事呢?他们是否可以和天上的掌权者交谈或甚至与其争辩呢?请参看《守望台》1965年八月一日刊第458,459页,第11至16段。
20.以赛亚曾怎样用类似的方法去描述一项戏剧性的反转?
20 但你可能会问,耶稣有权为了举例说明一项非常戏剧性的事件而将死者描述成活着和彼此交谈吗?他这样行有任何先例可援吗?有!我们可以在耶稣所用的措辞和以赛亚所用的之间见到另一个有趣的相似之点。以赛亚曾在上帝感示之下预言到巴比伦王朝的戏剧性倾覆及毁灭。这项反转是如此出人意料之外以致被安葬在阴间各墓穴中的列国君王均被惊醒过来而伸长颈子诧异万分地在“巴比伦王”抵达时对他说:“你也变成软弱,像我们一样么?……你的威势……都下到阴间。你下铺的是虫,上盖的是蛆。”不但如此,巴比伦王并不像其他的国王一样被安葬在自己的墓穴里,反之他“被抛弃不得入[他]的坟墓,……像被践踏的尸首一样。”(以赛亚书14:4,10,11,19)在英文的《钦订本》和其他许多译本中,“巴比伦王”在以赛亚书14:12被称为“路西弗,”而一般人均认为这是指撒但魔鬼而言。按照这种见解来看,那末撒但便不是在地狱里统治和煽红其中的烈火了,反之他甚至在自己的领土里也被唾弃和贬降。难怪基督教国的评论家并不喜欢倚赖这个预言去支持他们那永远受苦的理论。
21.耶稣的比喻是要让人按字面解释的吗?若不是,它们的目的何在?
21 所以无论从圣经的观点抑或从理智来看,我们都没有理由认为耶稣所说的话忽然变成实际发生的事所作的一项描述。比喻乃是一种譬喻性的叙述,是用来代表某些真理或事件的图画。与其他的比喻一致地,耶稣在这里用一幅生动的文字图画(或故事)去形容一件事,一件已发生在两群人身上的事。至于这个比喻所描述的事在耶稣的时候和我们的日子究竟含有什么意思,我们且留待下一期《守望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