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典范 | 撒拉
上帝称她为“公主”
撒拉做完手头的事,直起身来,望向天边。在她的安排下,仆人都快乐地忙碌着,勤快的撒拉也一样。想象一下,撒拉刚给帐篷打了个补丁,正揉捏着酸痛的双手。帐篷用的布是山羊毛织成的,非常粗糙,想必她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补丁缝上。看着因风吹日晒而褪色的帐篷,撒拉可能感慨,他们在外漂泊已经很多年了。下午的时光飞快地过去,天边已被夕阳染得金黄。早上,撒拉看着亚伯拉罕a离开。现在,她的目光望着同样的方向,盼着丈夫回来。这时,在不远处的山顶上,出现了丈夫熟悉的身影,撒拉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亚伯拉罕带领家人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迦南地,已经十年了。虽然旅途充满艰辛和未知,但撒拉心甘情愿地支持丈夫,因为知道耶和华承诺要赐给丈夫一个苗裔,使丈夫的后代成为大国。不过,撒拉能做点什么呢?她已经75岁了,一直不能生育。她很可能想:“如果亚伯拉罕只有我这一个妻子,耶和华的旨意怎能实现呢?”撒拉很担心,觉得不能再等了,她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会想,上帝的承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耐心等待真的很难,如果我们期盼的事迟迟没有来,情况就更不容易了。我们可以从信心的典范撒拉身上学到什么呢?
“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
不久以前,亚伯拉罕一家从埃及回到迦南地。(创世记13:1-4)他们来到伯特利东边的高地,在那里搭建帐篷。伯特利就是迦南人所说的路斯。从这片高地上放眼望去,撒拉可以看到广阔的应许之地。那里有迦南人的村庄,也有通往远方的道路。不过,眼前的景象和她的家乡很不一样。撒拉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吾珥长大。吾珥距离伯特利约1900公里,是个繁华的城市,有很多市集广场,生活十分便利。他们以前的房子非常舒适,有坚实的屋顶和墙体,甚至还有自来水!那里还有撒拉的亲朋好友。你觉得撒拉会忧伤地望着老家的方向,怀念那里舒适的生活吗?要是你这样想,你就还不了解这个敬畏上帝的女子。
请留意,上帝启示使徒保罗在大约2000年后写下的话,谈到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信心:“他们如果念念不忘已经离开的家乡,其实还有机会回去。”(希伯来书11:8,11,15)这对夫妻绝没有留恋过去,否则他们很可能早就回吾珥去了。如果是这样,他们就会失去来自耶和华的宝贵福分,被世人遗忘,也不可能打动千百万人的心,成为信心方面卓越的榜样。
撒拉的确忘记背后,奋力向前。在每段旅途中,她都全力支持丈夫。她帮忙收拾行李,搭建帐篷,一路上照管牲畜。不过,撒拉面对的考验和挑战远远不止这些。后来耶和华进一步向亚伯拉罕透露他的旨意,可是这一次,耶和华仍然没有提及撒拉!(创世记13:14-17;15:5-7)
现在,撒拉觉得是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了。想象一下,她的心情该有多么复杂!她对亚伯拉罕说:“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了。”接着,她请求丈夫娶自己的女仆夏甲为妻,好生个孩子。你能想象撒拉亲口向丈夫提出这样的请求,该有多痛苦吗?这样的请求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奇怪,但在当时,不少男人会为传宗接代娶多个妻子。b撒拉会不会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亚伯拉罕有一个苗裔,成为大国,从而实现上帝的旨意呢?无论怎样,撒拉都甘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亚伯拉罕有什么反应呢?圣经说,他“就听了[撒拉]的话”。(创世记16:1-3)
这是否表明,撒拉受到上帝的推动才这样想呢?不是的。其实撒拉的建议反映出,她也是个不完美的人,思想有局限性。她以为自己的难题都是上帝造成的,也想象不出上帝还有什么方法去实现旨意。撒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办法会带来很多麻烦和痛苦。但无论如何,撒拉确实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现在,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撒拉这种无私的精神,不是像明光一样照耀吗?如果我们乐意把上帝的旨意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就是学习撒拉的好榜样了。
“你确实笑了”
夏甲怀孕后不久,就开始轻看女主人。她可能觉得,自己怀了亚伯拉罕的孩子,地位就变得比撒拉重要了。这对不能生育的撒拉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圣经记载撒拉管教了夏甲,但没有谈及细节。不过撒拉的行为显然得到了丈夫的认可,也有上帝的支持。后来夏甲生下了儿子以实玛利。(创世记16:4-9,16)多年后,耶和华才进一步说明他的旨意,89岁的撒拉和99岁的亚伯拉罕听到后惊讶不已。耶和华说了什么呢?
耶和华再次向他的朋友亚伯拉罕保证,会赐他很多子孙。他原来叫亚伯兰,现在上帝给他一个新名字,意思是“多国之父”。此外,耶和华第一次提到,撒拉在上帝的旨意里将扮演什么角色。她的原名撒莱可能有“好争斗”的意思。那么撒拉这个我们熟悉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含义就是“公主”。耶和华为什么给她这个名字?上帝解释说:“我要赐福给她,也要使她为你生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使她衍生多国,多族的君王必由她而生。”(创世记17:5,15,16)
原来,耶和华和亚伯拉罕立的约,会通过撒拉所生的儿子来实现,万国万族将因撒拉的儿子得着福分!上帝给撒拉的儿子起名叫以撒,意思是“欢笑”。亚伯拉罕第一次听到上帝的旨意是要撒拉生一个孩子,“就面伏于地,笑了起来”。(创世记17:17)上帝的这个安排让亚伯拉罕又惊又喜。(罗马书4:19,20)撒拉呢?她有什么反应?
不久之后,三个陌生人来到亚伯拉罕的帐篷。尽管那是白天最热的时候,这对年长的夫妻还是急忙招待客人。亚伯拉罕对撒拉说:“快拿二十升上等面粉来,揉成面团做些圆饼。”在古代,款待客人要花费很多精力。亚伯拉罕没有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妻子去做。他急忙宰了一头公牛犊,又忙着准备其他食物。(创世记18:1-8)你知道吗?那三个“人”其实是耶和华的天使!保罗后来写道:“不要忘记好客之道。有人乐意款待客人,不知不觉就款待了天使。”当时,保罗很可能就想起了这件事。(希伯来书13:2)你也愿意向亚伯拉罕和撒拉学习,表现慷慨好客的精神吗?
其中一个天使向亚伯拉罕再次说明,上帝会让撒拉生一个儿子。当时撒拉不在他们面前,却在帐篷里听见了这番话。想到自己这么大年纪还会生孩子,撒拉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说:“我衰老了,我主也老了,我真的能有这样的乐事吗?”天使立刻问:“撒拉为什么笑?难道耶和华有什么奇事做不来吗?”大多数人受到这样直接的纠正,都会感到害怕。撒拉也一样,她马上否认说:“我没有笑。”天使说:“不,你确实笑了。”(创世记18:9-15)
撒拉当时笑了,这是否表明她缺乏信心呢?绝不是!圣经说:“撒拉因有信心,虽然过了生育的年龄,还是得着力量,能孕育苗裔,因为她认为那应许她的是信实的。”(希伯来书11:11)撒拉认识耶和华,她确信上帝绝对有能力兑现所有承诺。我们有谁不需要进一步培养这样的信心呢?我们都应该加深对上帝的认识,这样就能看出撒拉的信心绝不是盲目的。虽然耶和华实现承诺的方式,有时会让我们意想不到,甚至像撒拉一样笑起来,但耶和华的确是信实的上帝,他必定会实现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
“听撒拉的话吧”
在90岁的高龄,撒拉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美事,为亲爱的丈夫生下一个儿子。亚伯拉罕当时已经100岁了,他照上帝的话给孩子起名叫以撒,意思是“欢笑”。撒拉说:“上帝早就为我预备了欢笑的事。凡听见的,都必因我而欢笑。”(创世记21:6)当时撒拉可能有些疲倦,但她的脸上肯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孩子的确是来自上帝的奇妙恩赐,后来也为撒拉带来了很多快乐。然而,这个恩赐也意味着重大的责任。
以撒五岁断奶,亚伯拉罕为此宴请亲朋好友。但在这欢乐的场合,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撒拉留意到,夏甲19岁的儿子以实玛利不断戏弄、欺负小以撒。以实玛利的行为绝不是孩子间的嬉笑打闹那么简单。后来保罗在上帝的启示下说,以实玛利其实是在迫害以撒。撒拉清楚地知道,以撒绝不仅是自己的儿子,他会在上帝的旨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现在以撒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撒拉就鼓起勇气,直率地请求亚伯拉罕,把夏甲和以实玛利赶出家门。(创世记21:8-10;加拉太书4:22,23,29)
亚伯拉罕有什么反应呢?圣经说:“亚伯拉罕因为他儿子的事,很不高兴。”亚伯拉罕非常疼爱以实玛利,也许正是这种父子之情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看不清楚当时的情况。但耶和华洞悉一切,他对亚伯拉罕说:“撒拉向你提到的孩子和你婢女的事,你不要不高兴。听撒拉的话吧,因为以撒生的才称为你的苗裔。”不过上帝还是保证,他会好好照顾夏甲和以实玛利。忠贞的亚伯拉罕就照着上帝的吩咐做了。(创世记21:11-14)
撒拉是个好妻子,是亚伯拉罕的贤内助。她没有一味对丈夫说顺耳的话。她看出一个可能会影响到家人的问题,就跟丈夫坦诚地沟通。撒拉这么直截了当,是对丈夫缺乏尊重吗?绝不是。彼得也是个结了婚的人,他称赞撒拉深深尊重丈夫,是所有妻子的好榜样。(哥林多前书9:5;彼得前书3:5,6)假如撒拉在这件事上闭口不言,结果让丈夫和家人蒙受重大损失,反倒是不尊重亚伯拉罕了。撒拉其实是怀着爱心说了该说的话。
很多做妻子的效法撒拉,怀着尊敬的态度与丈夫坦诚沟通。有些妻子可能会希望耶和华像帮助撒拉一样帮助她们,即使这样的心愿没有实现,她们仍然努力在信心、爱心和耐心方面学习撒拉杰出的榜样。
撒拉从耶和华那里得到“公主”这个名字,却没有期待享受王室成员的待遇
撒拉从耶和华那里得到“公主”这个名字,却没有期待享受王室成员的待遇。撒拉的品格如此高尚,难怪当她在127岁那年去世时,亚伯拉罕为她“哀号痛哭”。c(创世记23:1,2)亚伯拉罕非常思念他心爱的妻子,耶和华上帝也必定十分想念这个忠贞的女子。当地球再次成为乐园时,上帝就会复活亲爱的撒拉。等待着撒拉的,将是永久的福乐;所有在信心方面效法撒拉的人,也将享有同样光明的前途。(约翰福音5:28,29)
a 严格来说,当时这对夫妻的名字仍是亚伯兰和撒莱,后来上帝才赐给他们新的名字。为简单起见,本文使用他们为人熟知的新名字。
b 曾有一段时间,耶和华容许一夫多妻。不过后来,他通过耶稣基督恢复了伊甸园里一夫一妻的标准。(创世记2:24;马太福音19:3-9)
c 除了撒拉以外,圣经从未记录其他女子去世时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