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
(Owl)〔希伯来语tach·masʹ塔马斯;kohs科斯(纵纹腹小鸮);yan·shuphʹ扬舒弗(长耳鸮);ʼoʹach奥阿(雕鸮)〕
俗称猫头鹰,圣经提过几次的夜行猛禽。学者曾认为鸮是鹰科猛禽,现在却大都认为是夜行猛禽,普通夜鹰、三声夜鹰也是夜行猛禽。
鸮喙短,呈钩状,爪结实有力,跟鹰爪类似,不同的是头宽,眼大,耳大,脚上各有一转趾,其他趾都向前。转趾可以向外甚至向后转动,有助于牢牢抓住不同的东西。由于眼大,瞳孔扩张,鸮能充分利用夜间微弱的光。跟其他鸟不同,鸮的双眼均向前,能同时盯住目标。鸮羽毛柔软,颜色斑驳,褐色、灰色、黑色、白色相间,纵横交错,常使人误以为鸟身颇大。据《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篇文章(1962,4月,78页)报道,鸮的翅膀有消音作用;飞羽表面的一层茸毛和双翼前缘后缘的外围羽毛,看来可以减少空气的紊流。因此在黑夜中,鸮飞行无声,悄然捉住毫无防备的猎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有时也会包括小鸟和昆虫。鸮的叫声不尽相同,有尖厉的鸣声,也有急促的咕咕声。
希伯来语tach·masʹ(塔马斯)指一种鸮,被列为“不洁净”的鸟。(利11:13,16;申14:15)“塔马斯”这个词跟一个指“诉诸暴力”的动词相关,鸮既然捕捉鼠类和小鸟,用“塔马斯”指鸮就十分适当了。学者认为“塔马斯”指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
列为“不洁净”的也包括希伯来语kohs(科斯)。有些译本翻作“小鸮”,名叫纵纹腹小鸮(学名Athene noctua)。(申14:16,新世,KJ,RS;另见《旧约全书辞典》,L.凯勒和W.鲍姆加特纳合编,莱顿,1958,428页)纵纹腹小鸮身长约25厘米(10英寸),是最广泛分布于巴勒斯坦的鸮之一,可见于灌木丛、橄榄树丛和废墟中。诗篇执笔者感到孤单伤痛,“如同荒地里的小鸮”。(诗102:6)纵纹腹小鸮有个很贴切的阿拉伯语名称,意思是“废墟之母”。
摩西律法列为“不洁净”的鸟还有希伯来语叫yan·shuphʹ(扬舒弗)的鸟。学者们有的认为这个词表示“喷鼻气”或“刺耳的吹气”声(“吹气”的希伯来语是na·shaphʹ纳沙弗),有的认为跟“晨光”(希伯来语neʹsheph内谢弗)一词有关,只是指一种夜行鸟。(利11:17;申14:16)《旧约全书辞典》(386页)说是“长耳鸮”(学名Asio otus)。长耳鸮身长约38厘米(15英寸),头宽,两侧各长着一簇耳状羽毛,故称为“长耳鸮”,常在树林和荒地出没,是栖息于以东废墟的鸟类之一。(赛34:11)
圣经预言在巴比伦废墟上,“雕鸮[原文是‘奥阿’的复数形态]占据”荒废的房子。(赛13:21)这样的语境和“奥阿”这个希伯来语名称(据说指一种发出悲凉“哀号”的动物)都跟雕鸮很吻合。有些学者认为“奥阿”指一种生活在巴勒斯坦沙漠地区的雕鸮(学名Bubo bubo aharonii)。然而,埃及雕鸮(或昏暗沙漠雕鸮)(学名Bubo bubo ascalaphus)的栖息地从摩洛哥到伊拉克,这跟以赛亚书13章记述的预言的地点很吻合。在那一带,雕鸮是最大、最有力气的鸮,叫声洪亮有力,而且拖得较长。雕鸮像其他鸮一样,夜间一双大眼反射出红黄色的冷光,并且发出哀鸣,因此被迷信的异教徒视为坏兆头的象征。
以赛亚书34:14用“利利特”指栖息于以东废墟的动物之一,有些学者认为指某种鸮。据说“利利特”这个名称今天用来指“林鸮,一种黄褐色的鸮”。(《圣经考释辞典》,G.A.巴特里克编,1962,第2卷,252页)关于这点,请看夜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