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危险”
夜色阴沉,一艘载有276人的船驶近地中海一个小岛。在此之前,船遇上风暴,一连14天在海上抛来抛去,水手和乘客都叫苦连天。破晓时分,水手看见附近有个海湾,就设法把船拢到滩上去。可是,船未到岸,船头就给胶住,动弹不得。船尾不断被海浪猛力冲击,开始支离破碎。船上的人见情势不妙,都纷纷离船逃生。会游水的游水,不谙水性的就借助木板或船上的东西,朝着马耳他岛游去。海面波涛汹涌,他们又冷又累,好不容易才游到岸上。使徒保罗也是船上的乘客之一,当时他正被解往罗马受审。——使徒行传27:27-44。
对保罗来说,在马耳他岛发生意外并不是他第一次遇险。他以前也遇过海难,险些送掉生命。马耳他岛事件发生之前几年,他写道:“[我]遭遇船只失事三次;一日一夜在深海里。”他也提及自己遇过“海上的危险”。(哥林多后书11:25-27)虽然保罗在海上屡次遇险,但他仍然乘船来往各地,执行上帝指派给他的工作,做“众国族的使徒”。——罗马书11:13。
到底公元1世纪的海上交通有多发达?海上交通对传播基督教起了什么作用?航海有多安全?古代接载乘客的船只属于什么类型?乘客在船上的情况怎样?
海上贸易对罗马十分重要
罗马人把地中海称为“我们的大海”。对罗马来说,控制海上各航线十分重要。其一是为了军事防卫,其二是罗马帝国治下有许多城市,若非本身是港口,就是靠港口供应物资。例如,罗马附近有奥斯蒂亚海港。哥林多有莱凯阿姆和坚革里两个港口。叙利亚的安提阿城的物资,是从港口塞琉西亚运来的。港口之间的海上交通发达,有助促进各大城市之间的交流,使罗马政府更易于管治属下各行省。
运输业对罗马的粮食供应也举足轻重。罗马有差不多一百万人口,对谷物需求很大,每年输入接近25万至40万吨谷物。这么巨量的谷物从哪里来呢?弗拉维·约瑟夫斯引述希律亚基帕二世的话指出,罗马人一年的粮食有八个月来自北非,四个月来自埃及。每年运送谷物到罗马的船只数以千计。
由于罗马人对奢侈品需求甚殷,各种各色的商品从外地运来,海上贸易十分蓬勃。塞浦路斯、希腊和埃及运来矿物、宝石、大理石,黎巴嫩送来木材。此外,还有士每拿的佳酿,大马士革的干果,巴勒斯坦的枣子,西利西亚的软膏和橡胶,米利都和老底嘉的羊毛,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纺织品,泰尔和西顿的紫色布,推雅推拉的染料,亚历山大和西顿的玻璃,中国和印度的丝绸、棉花、象牙、香料,都纷纷运到罗马出售。
那么,载着保罗在马耳他触礁的船是什么类型的呢?那是一艘运送谷物的货船,“从亚历山大来……,要开往意大利”。(使徒行传27:6)运送谷物的船队是私人拥有的,由希腊人、腓尼基人和叙利亚人经营,罗马政府租用。历史家威廉·拉姆齐说:“船队的营运牵涉到巨量的人力物力,罗马政府发觉请承包商经营船队,比由政府管理更合乎经济原则。”
接载保罗前往罗马的那艘船来自亚历山大,船头刻有“宙斯双子”的雕饰。船停泊在那波利湾的部提奥利,这是运载谷物的货船通常停泊的地方。(使徒行传28:11-13)部提奥利(今称波佐利)的货物可以从陆路运到罗马,也可以经水路由小艇北上台伯河,进入罗马的心脏地带。
货船接载乘客?
为什么保罗和解送他的士兵会乘货船上路呢?要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必须先了解在古代乘船远行是怎样的一回事。
公元1世纪并没有专营客运的客船,乘客出海都是乘商船的。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传道员、术士、艺术家、运动员、商人、旅客、朝圣者,通通都乘货船前往外地。
当然,有些较小的船只把乘客和货物运送到沿岸各地。保罗从特洛阿斯“跨到马其顿”,很可能就是坐这类小船。后来,保罗可能也乘小船,从特洛阿斯越过小亚细亚沿海各小岛前往帕大拉。(使徒行传16:8-11;17:14,15;20:1-6,13-15;21:1)这些小船能够节省时间,却不能走太远的路程。所以保罗如果要去较远的地方,例如从塞浦路斯到潘菲利亚,以弗所到凯撒里亚,帕大拉到泰尔,就可能要坐较大的船了。(使徒行传13:4,13;18:21,22;21:1-3)载着保罗在马耳他搁浅的船,也算是较大的一种。到底这种船有多大呢?
一位学者研究过有关的文献后指出:“古代的船最小型的大概有七八十吨。当时一般的船都有130吨,至少在古希腊时代是这样。250吨的船相当常见,体积较一般的船为大。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给政府征用的船只甚至更大,可容纳340吨货物。最大型的货船有1300吨或甚至更大一点。”根据公元2世纪一项记录透露,亚历山大的载谷船“伊希斯号”全长55米多,约15米阔,底舱差不多有14米深,能载千多吨谷物和几百名乘客。
乘客在运载谷物的船上受到怎样的照顾呢?由于货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载货物,船上并没有专为乘客而设的安排。货船有食水供应,但不会为乘客提供膳食。乘客要睡在甲板上。有些船在甲板上设有活动帐篷,乘客可以在晚上竖起帐篷,早上拆下。乘客也可以利用船上的厨房煮食,但所有用具和用品,包括桶、锅、寝具等,都要自备才行。
海上旅程——有多安全?
公元1世纪的领航员缺乏航海工具(连罗盘也没有),驾驶全凭肉眼。如果海面能见度高、视野良好,旅程就较安全。一般来说,5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航海最安全的季节。要是在这段时期之前两个月或之后两个月内出海,就会比较危险。在冬季,海面时常被浓雾和密云笼罩,日间天色阴暗,晚上暮色昏沉,景物模糊,能见度低。因此,船只通常会在11月11日至3月10日停航,除非有紧急事故,否则不会贸然出海。船只一旦迟了出航,就可能要被迫在外地的港口过冬。——使徒行传27:12;28:11。
虽然航海只限于在某些季节,而且要冒风险,由水路前往外地仍然比陆路可取吗?不错!乘船远行比较舒适、廉宜、快捷。如果风向理想,有时一天就能航行150公里,但步行通常一天只能走25至30公里。
航行的速度几乎完全取决于风向。即使在最佳的航海季节,由埃及前往意大利也得全程逆风而行。最快捷的航线是取道罗得斯、米拉或小亚细亚的吕基亚一带的港口。运载谷物的“伊希斯号”有一次从亚历山大起航,途中遇上风暴,迷失了方向,结果被迫停泊在比雷埃夫斯70天。从意大利回程时由于遇上西北盛行风,顺风前进,只需20至25天左右就到达了。可是,如果从陆路走,即使天气良好,同一段路程至少要走150天。
好消息传遍四海
保罗当然知道过了航海季节航行的危险。他甚至不赞成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出航。他说:“各位,我看出现在航行,不但货物和船只会蒙受毁坏,遭遇重大损失,就连我们的魂也难保呢。”(使徒行传27:9,10)可是,负责解送保罗的军官没有理会他的忠告,结果在马耳他岛遇到海难。
保罗在从事海外传道工作的后期,遇过至少四次船只失事。(使徒行传27:41-44;哥林多后书11:25)虽然这样,早期的好消息传道员并没有因为害怕遭逢不测,就却步不前。相反,他们尽量善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各地宣扬王国的好消息。他们服从耶稣的吩咐,把好消息传遍远近。(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传1:8)由于这些传道员热心传道,其他人也受到激励,仿效他们的信心。结果,在耶和华的灵指引之下,好消息得以广传开去,遍及世界最僻远的角落。
[第31页的图片鸣谢]
Pictorial Archive (Near Eastern History)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