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寰球劇院光輝重現
《儆醒!》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寰球劇院一度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要演出場地,原本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薩瑟克,如今這座劇院在舊址附近重建。新劇院是根據舊劇院在公元1599年的原貌建成的,呈O形,共20面壁,是個旅遊勝地。
倫敦還沒有劇院的時候,縱狗鬥熊或縱狗咬牛是民間流行的娛樂。人們用鏈把一頭動物拴在柱上,然後放出惡犬襲擊,周圍的觀眾歡呼叫好。這種娛樂在圓形的角鬥場內進行,周圍是階梯式的座位,現今的劇院就是從這種角鬥場改建而成的。角鬥場中央是動物被拴住的位置,也就是後來劇院舞台的所在。
後來,戲劇流行起來,新的劇院在倫敦各地陸續開幕,每天都有幾千個觀眾。當時倫敦的市長由於認為戲劇內容鄙俗、有違道德,於是設法加以禁制。做雇主的也埋怨戲劇導致雇員不願上班,因為戲劇是在下午2時上演的。然而,劇院的贊助人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卻支持繼續演出戲劇。樞密院也維護戲劇事業,確保劇團能選用最佳的演員御前獻藝。莎士比亞的劇團比其他劇團更得王室垂青,經常被邀作御前演出。
原本的寰球劇院開幕的那一年,莎士比亞剛好寫成了《亨利五世》。因此,他的新作自然成了這間新的莎劇劇院的首演戲劇了。
新寰球劇院之內
即將上演的戲劇長達三個鐘頭。我們步入劇院之前舉目看看天色,但願天不要下雨就好了,因為劇場當局禁止觀眾攜帶雨傘,而劇場的中央卻是露天的。向外伸展的舞台直徑30米,台前有三排階梯式座位,大概可以容納1000個觀眾。此外,劇院還可容納500個站票觀眾,但他們只能站在劇院中央的地方觀賞戲劇,我們也在這群站票觀眾當中。舊寰球劇院可以容納3000名觀眾,令劇院擠得水泄不通。現代的安全標準可不能容忍這種事。
環形座位區以上的屋頂經過化學處理,具防火作用。防火板和噴灑滅火系統也有助於提高劇院的防火程度。1613年,舊寰球劇院的頂棚被一個用作舞台效果的炮彈引燃,結果,整個劇院毀於一旦。
站票觀眾可以四處走動,甚至可以把手擱在舞台的邊緣上。四百年前,一些不守規矩的觀眾在演出期間又吃又喝,還常常大打出手。不但這樣,他們也專喝倒彩,不時發出噓聲或拍掌聲,干擾演出。正如當日一位作家描述,他們「擠在一起」,是一群「烏合之眾」。
現代的寰球劇院基本是由櫟木建成的。整座劇院用了大約六千個錐形櫟木釘,去鞏固用榫接合的地方。建造商不難獲得櫟木,因為在1987年10月,一場暴風把幾千棵大樹吹倒。可是,要找著一條13米長的橫梁,以建造舞台前部的遮篷,卻殊不容易。經過一番尋索以後,他們終於在倫敦以西約150公里的地方,找到一棵高20多米的大樹,正好合用。
支撐遮篷的看似大理石柱,可是,這些柱其實跟原本的寰球劇院的一樣,都是用木製成的。一個男子不禁讚嘆說:「這些木柱塗得像大理石一樣,就是經驗豐富的大理石匠也會給騙倒呢。」
現在全院滿座。有些站票觀眾在舞台的周圍擠來擠去,另一些則靠在劇院的木牆上。音樂響徹空中的時候,群眾的喧嚷聲也平息下來。在舞台上的一個樓座裡,六個穿上了中世紀服飾的樂手,奏著莎士比亞時代的樂器,包括小號、短號,以及各種敲擊樂器。
戲劇上演
樂聲逐漸增強,接著演員在舞台上出現,拿著長棒,隨著音樂的節奏猛力地敲在台上。站票觀眾也隨著節拍跺足。強勁的敲擊聲忽然止住了,一名演員作了個簡短的開場白,為故事掀開了序幕。這時候,觀眾都在引領而望。突然間,兩個身穿紅色長袍的人物出場了,一個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另一個是伊利主教。故事繼續發展:教會串通英王亨利五世策劃陰謀,最後令英國在阿讓庫爾的一場浴血戰裡擊敗法國。
新的一幕很快展開,布景是皇宮,國王亨利正跟三個侍臣對話。宮廷大臣陸續出場,每個人都身穿一襲中世紀的服裝,跟古時的一模一樣,實在叫人拍案叫絕。後來我們發覺有些演員頗不尋常,於是查看一下節目表。啊,怪不得,原來所有演員都是男的!在伊麗莎白時代,戲劇是沒有女演員的。社會歷史學家特里維廉指出,男孩子「從幼年開始就受到嚴格的訓練,在戲劇中扮演女性的角色,他們的演出既講求演技,又要做到亦莊亦諧」。現今的男孩子也受到同樣的訓練。
掌聲過後,我們步出劇院,不禁回頭再看劇院一眼。金黃色的茅草,就像劇院的櫟木一樣,逐漸轉為淡灰色。能一試大約400年前的人看戲劇的滋味,實在十分難得。
後來,我們到寰球展覽廳參觀有關莎士比亞的展覽會。在那裡,莎士比亞一名隨處可見。我們一邊細看展覽品,一邊想: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究竟是怎樣的人呢?《儆醒!》將會刊登莎士比亞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第25頁的圖片]
寰球劇院舊貌
[鳴謝]
From the book Th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England, Volume II
[第26頁的圖片]
現今的寰球劇院
[鳴謝]
John Tramper
Richard Ka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