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轉變的非洲的慷慨精神
《儆醒!》雜誌駐肯雅通訊員報導
我們在東非洲走近一家門前,用普通話施瓦希里語叫句「荷迪!」,意譯是「我可以進來嗎?」我們聽到裡面的答話是「卡利布」意思是「進來!」當我們上前時,有人笑容滿面地從屋裡出來。數秒鐘內我們的公事包已被拿進屋裡。
我們進入一間小小的客室。主人坐下來,期望我們道達來意。我們指出我們的信息是來自聖經的,因此希望從公事包拿出聖經,主人立刻差小童從睡房把公事包拿來,他們按照族中的慷慨傳統,剛才已把公事包好好地放在睡房裡。
這僅是非洲的慷慨精神之一,它使海外的來客深為感動。在這個大洲中,以仁慈對待陌生人乃是美德。
許多非洲人的慷慨精神不僅限於對待親戚、朋友或嘉賓而已,他們把禮遇伸展到陌生人身上。他們的問候不是匆忙或形式上的,反之,主人會撥出時間表示誠摯關懷。陌生人同時被視為消息攜帶者。我們受到詢問許多關於出身地方與人士,以及路途上的種種問題。屋主雖然貧乏,但卻以最佳食物待客,客人若需要居停,主人也樂於接待。即使主人僅有一張床墊或毛毯,在大多數例子上,他會將之給訪客使用,主人和兒女會沒有寢具來渡宿。在村中作客也意味到安全,因為主人會保護訪客和他的東西。在告別時,好的訪客有時會收到一件臨別禮物,例如一隻活雞。此外,主人也把送行一程看作權利。
受人尊重的傳統
大多數非洲人從小學會慷慨美德。有客來時甚至小童也被喚來見禮和為客人作些服務。有些部落在村中另有建築物,讓社區中的青年居於村中央的屋內,有陌生人經過時可以慷慨接待。有些部落則由較年長的人在這樣的中心裡輪值歡迎陌生人。在外面過村不入的陌生人被認為是可疑人物;他應該通過村落,使人知道他的來臨,有些地方,陌生人必須謁見村長或村長的代表。
在許多部落社會中,訪客不但獲得食物、飲品、寢具和浴水的款待,而且實際上,可以使用主人的大多數物品。難怪你在非洲會見到有些人以多日或多週行走數百公里路程只攜極少行李,行路者深知路上有人慷慨接待。在驕陽之下行走狹路,沒有沉重的負荷是有利的,有時有些河流要涉水或游泳而過。慷慨精神使人易於應付這些困難。
在大多數非洲人眼中,西方世界的許多習俗看來是冷淡、無情和無禮的。西方人若在進食時有客來臨,請客人等候一會,在非洲人是無法想像的事。隨便或匆忙地給人一點東西,或用左手交回小額找贖,也被非洲人看作壞事。闖進人家,拒絕先行坐下而站著道達來意,除了有很好的理由之外,也不會受到欣賞。訪客若不肯就座或拒絕進食奉上的食物,會被認為近乎侮辱。另一方面,非洲人十分欣賞海外訪客能尊重當地與慷慨有關的習俗。
慷慨精神遭受壓力
可是,慷慨精神在非洲正經歷著急劇的轉變。人類的自私、貪財,犯罪因素和都市的繁忙生活使慷慨精神大受打擊。不少誠懇的主人遭遇痛苦的經驗,因為並非所有訪客都是為和平而來的。在過去數世紀;來的是奴隸販賣者、貪婪的探險者和部落仇敵,近代的陌生人不少是犯罪分子。當工業入到非洲時,都市生活造成新的慾望;不少人以競爭代替合作,對陌生人愈來愈不信任。
難題之一是,以金錢為經濟基礎的城市生活如何適應傳統的慷慨精神。在許多城市中,居住的地方通常頗為狹窄,以致造成租金高昂和擠迫的情況。工資既低;但糧食又不能自種而必須購買。同時,人們嚮往城市生活而紛紛離開鄉村,他們急於前往城市親自觀察或開始在城市生活。這些人去到城市時住在哪裡呢?毫無疑問,他們的親戚或稍為相識的同族中人必須表現慷慨。
這很容易發生弊端。因為大多數非洲人絕不詢問親戚打算逗留多久。因此,有人遂永遠住下去。初時,主人樂意與客人分享食物,他的妻子為客人洗衣,親戚或熟人往往讓自己被「縱容」到好吃懶做,既然他絕不客氣,他可能開始穿著主人的衣服。
於是有一天,一輛出租汽車停在門前,另一青年男子下了車,他也是從鄉村來城市居留的,他上車時身無分文,遂要求主人代付車資,他甚至不是主人直接相識的,但由於他是來自同村或由遠親介紹而來,慷慨精神促使他付錢,有時只得長嘆一聲。當主人看見自己妻兒面有饑寒之色時,他的嘆息也許更甚!有些住在城市的工人要接待十多個親戚或遠鄰,他們都是前來入學或找職業的。
居住在市中心區,尤其是接近主要巴士站的人,會遭遇更多難題。地點方便促使許多人在進膳時間前來享受慷慨招待。一位非洲主人很難說聲「不!」有些人為了解決破財難題,不得不悄悄地離家外出,使別人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甚至鄉村的風氣也在轉變中。過路的陌生人許多時證明是賊匪。有些村民承認,當陌生人行近時他們藏好食物,只供應出售的東西。有時在熱帶森林中,駕車人士發現有大樹阻塞著,司機在下車視察障礙物時,留意到附近有一群村民,準備為移開大樹討價,可是,汽車通過之後,大樹又被移回路上,村民再向打算過路的人取利。因此,在多處僻遠地方,陌生人再也享受不到傳統的慷慨。他們必須準備付錢,有時甚至付出巨款。
慷慨精神在消逝中嗎?
慷慨精神也像其他富於人情味的品質一般,在世上許多地方消失,包括非洲在內。這乃是聖經預言在現行事物制度末期徵象的一部分,據聖經所說,在末期,普世有許多人會變成「專顧自己,貪愛錢財……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愛良善。」(提摩太後書3:1-3)這種普遍的自私和不信任的精神有在非洲消滅了慷慨嗎?
在有些例子上雖是如此,但對非洲大多數的人則不然。在轉變中的非洲仍然有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十分重視慷慨精神。同時,有許多人不論老幼均由於受過聖經教育而愈來愈表現慷慨。聖經教訓鼓勵人要慷慨,例如:「監督必須……樂意接待遠人。」「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提摩太前書3:2;希伯來書13:2;彼得前書4:9)可是,基督徒絕不應在別人慷慨上佔便宜。反之,他必須服從受感示的教訓:「你的腳要少進鄰舍的家,恐怕他厭煩你,恨惡你。」——箴言25:17。
許多非洲人從聖經的鼓勵獲得協助,不顧今日世界的欠缺友誼而繼續表現慷慨精神。相信聖經的人有很好的理由去這樣行,因為他們知道上帝行將引進一個新的事物制度。——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