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業的興衰
第6部分:經濟憂慮——何時終止?
只要商業的貪婪魔掌一日控制著人類,經濟的憂慮便會持續下去。這無疑是個壞消息。好消息卻是,商業制度對人類所操的控制很快便會被擊碎,經濟的憂慮會一去永不復返。現今世上有四百多萬耶和華見證人,他們在世界各地正努力向人宣講這個好消息。——請參閱第21頁附框的資料。
一項非常有效的工具
按經濟學來說,廣告的目的是為了推銷產品或服務。若要提高銷量,就必須刺激公眾人士的購買意欲。廣告牌、報紙、雜誌、無線電台和電視,還有令人討厭的廣告信件,都不遺餘力要達成這個目的。
現代電視台播放五花八門的廣告,跟古代希臘作公開宣讀的人發出的信息的確有天淵之別。可是,宣傳的目的——務求影響別人——卻沒有改變。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拓展了廣告宣傳的新領域,以致英國大文豪塞繆爾·約翰遜在1758年寫道:「廣告數目多如牛毛,使人有走馬看花之感。故實有必要許下一些冠冕堂皇之承諾,或者時而以崇高的理念,時而運用感人肺腑之言以嘩眾取寵。」要非約翰遜下筆時採用了古雅的辭藻,我們簡直可以假設他是在1993年的今天將這些事寫下來的。
工業革命為廣告業提供了嶄新的動力。工業革命製成盈千累萬的新產品需要人去購買,而不斷擴張的報紙和雜誌網絡剛好能夠接觸到這些人。隨著時間過去,電台和電視擁有更大量的聽眾和觀眾。廣告業遂坐大成為一個大行業。早於1812年,雷內爾父子公司已經在倫敦啟業,開了廣告代理公司的先河。
廣告若實話實說,告訴我們哪些貨物或服務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這樣便能夠達成良好的目的。否則,當廣告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它便會引誘我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使我們甚至為了片刻的歡愉而舉債了。一位作家用以下的方式形容廣告說:「它哄騙人、懇求人、與人推理和大聲疾呼,」他接著補充說:「自覺或不自覺地,我們人人都受到廣告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想購物的人常常被一些甚至無關痛癢的因素左右。廣告業人士會訴諸你的自我,挑動你的感情。他們的話可以是真假參半。更糟的是,他們也許會把產品的缺點或危險隱藏起來,這證明他們對別人的福利漠不關心。這一切,都是假經濟競爭之名而進行的。
經濟競爭是必需的嗎?
你可能跟其他人有同樣的想法,認為有競爭才有進步。的而且確,在現今的世代,忠實的經濟競爭在若干方面可能會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然而,一本教育手冊《心理學與生命》一書卻質疑競爭是否「人性必備的一項特色,」它問道:「我們是否必須用腳踏在被征服者的頸項上才心滿意足?」
無可否認,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人顯然「會對別人的欺侮作出反應」,這本參考書卻仍堅信競爭精神並非與生俱來的心理特質。其實,長遠說來,競爭是不利生產的。實驗證明競爭「會產生一種但求勝利,不計後果的態度,這種態度對人在工作上獲致最佳質素方面很多時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舉例說,競爭會使人產生對失敗的恐懼。無論是在學校、工作場所抑或任何地方,恐懼均不會使人有良好的表現。此外,競爭可能會引致不忠實或欺詐。過分追求優異成績的學生可能會忽視教育的真正目的:幫助他們在社會上成為更好、更富於生產力的公民。
《心理學與生命》一書寫於1930年代,當時它以薩摩亞群島作為一個很少競爭的社會實例。「人人工作,然後將自己努力的成果儲藏在一個公用的倉庫裡,大家都可以按各自的需要從倉庫取物,」這本書接著解釋說,「人類學家的報告指出,跟世上別的地方的人比較,這群人的快樂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此可見,一個富於報酬和成功的經濟體系不一定要倚賴競爭。一位顯赫的商界人士堅稱不成熟的人或許需要藉賴競爭來推動,成熟的人卻很容易便能夠從活動本身找到推動力。通過學習、創作、使別人快樂、改善工作質素和發現新的事物都會為當事人帶來快樂。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何以聖經要向人提出這番明智的勸告:「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拉太書5:26;傳道書4:4。
解除縛束,邁向較好的前途!
撒但顯然正運用貪婪的商業為工具,以求達成自私的目的。藉著不斷使人產生經濟的憂慮,撒但的魔掌正史無前例地緊緊控制著全人類。渴求物質的憂慮把人尋找所亟需的靈性需要的決心都擠住了。商業向人灌輸把用過的消費品扔掉的念頭對環境構成惡劣的影響。它那什麼都要、立刻就要的態度破壞了人的滿足感和快樂。事實上,人如果沒有接受神聖原則的指引,合法的經濟利益至終會轉變為追求個人的利益和貪婪。
然而,貪婪和過度關心自私利益乃是拜偶像的另一種形式,是上帝所不喜悅的。(歌羅西書3:5)那些讓自己的性格受到商業不利影響所模鑄的人,正步偽宗教的倡導者和人為政治的擁護者的後塵,走向險境之中。他們正冒著成為上帝眼中所不悅的人的危險。耶穌曾警告說:「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包括經濟的憂慮]累住你們的心,[耶和華審判人的]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加福音21:34。
凡想成為基督徒的人,都必須抗拒不完美的經濟體系所提倡的世俗精神,同時放棄自私的經濟目標,藉此擺脫縛束。人的性格應當受全能的上帝所模鑄,而非由萬能的金錢所操縱。在任何情況下人都必須努力保持忠實,學習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中尋得滿足,而不是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以弗所書5:5;提摩太前書6:6-11;希伯來書13:18。
基督徒必須不時檢討自己一生的目標,以正當的方式決定事情的先後次序。(腓立比書1:9,10)這件事會從他們所選擇的職業以及為兒女安排教育方面反映出來。他們時刻緊記著「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他們會經常提醒自己,現今這個世界一旦逝去時,商業世界會經歷另一次『華爾街大災難』,但屆時商業和它的支持者卻永不會再有復原的希望。——約翰一書2:16,17。
[第21頁的附欄]
上帝王國治下,經濟憂慮不復存在
糧食的價格不再因短缺而飛漲:「地已經出了土產;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要賜福與我們。」「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如黎巴嫩的樹林。」——詩篇67:6;72:16。
沒有付不來的醫生帳單:「城內居民必不說:我病了。」「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以賽亞書33:24;35:5,6。
沒有過分高昂的租金或抵押還款:「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以賽亞書65:21,22。
不再有貧富的階級劃分:「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彌迦書4:3,4。
正當的需要必得滿足:「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你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詩篇34:10;145:16。
[第22頁的圖片]
在上帝王國治下,經濟的憂慮終於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