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歷史對你有任何益處嗎?
「我在學校裡一點也不喜歡歷史,」巴巴拉坦白承認。但現在,舉個例說,她卻深深體會有關第一場世界大戰的知識。藉著聖經,這些資料幫助她以更有效的方式解釋何以自1914年以來世界一直沒有和平。(啟示錄6:4)照樣,宗教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為什麼自十六世紀以來,國家、社會、甚至家庭一直分裂為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兩種信仰呢?歷史家奧寧格(Friedrich Oehninger)評論說,「在發揚福音的純正教訓的鬥爭中——當時主要由教會內的德國、瑞士和法國導師們所發動,羅馬不願作出任何讓步。」這導致許多不同教派的形成。
然而,「福音的純正教訓」真的已恢復過來嗎?查看一下宗教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事實的真相。
售賣贖罪券顯示什麼
「宗教改革由路德反對教會濫賣贖罪券一事而引起。售賣贖罪券在表面上看來僅是對教會本身才有實際的意義,」歷史家菲茨爾(Gottfried Fitzer)評論說。「但其實這件事顯示教會的事務已變成與金融、經濟和政治事務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我們且進一步看看。
勃蘭登堡的諸侯艾伯特在教會裡獲得幾個深具勢力的職位。但他必須付給教廷大約相當於二十五萬美元的進貢。藉著銀行的貸款,他得以這樣行。教皇委任艾伯特大主教為德國中部售賣贖罪券的專使,並容許他以一半的利潤去償還債務。
艾伯特手下售賣贖罪券的傳道者有效地展開他們的勸捐運動,向人提出保證「一切的罪都可以完全赦免」,甚至死者也可以立即從煉獄裡獲得釋放。嚴格來說,教會只提供免除教會懲罰的赦罪,但一般人卻相信贖罪券可以贖去他們一切的罪。馬丁·路德對此感到憤憤不平。他在1517年發表了95篇著名的論文。正如他在論文的起頭說,這是「為了愛真理的緣故」。a
由於路德只在學者當中討論這件事(身為大學教授,他有權這樣行),他的論文是以拉丁文寫成的。但據奧寧格所說,這些論文卻「轟動一時」。「在十四天之內,它們[被譯成德文付印]傳遍德國,在四個星期之內甚至傳遍整個基督教國。有些人感到歡欣鼓舞,因為終於有人挺身而出,起來反抗羅馬的暴政。對其他的人來說,路德卻成了仇視的對象。」論文所生的影響也出乎路德本人意料之外。這些論文究竟顯示些什麼?
路德的95篇論文顯示些什麼
根據路德的第一篇論文,「信徒應當一生懺悔。」罪人並不能藉著贖罪券與上帝和好。反之他們要表現衷誠的悔改和基督徒的品行才能這樣行。較後的一篇論文則說:「因此,所有向基督徒宣告『平安了、平安了』,但其實並沒有平安的先知們滾開吧。」——第92篇。
據路德寫道,傳統絕非「最高的」,也不是「真正的財寶」,惟獨福音才是。(第55、62和65篇)不錯。耶穌立下榜樣以上帝所感示的聖經教導人。他論及上帝的話語說:「你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17:17;路加福音24:44)但教士們卻偏離了這個榜樣,拒絕把聖經視為最高的權威,從而墮入人為主張的陷阱裡。路德責備他們說:「有些人說錢幣落入錢箱裡叮噹作響的剎那,靈魂便飛(出煉獄)。這些人其實正倡導人為的主張。」——第27篇。
路德警告說,這樣的宣傳只會使「利潤與貪婪並長」。(第28篇)宗教歷史證明教士們漠視了聖經所提出的警告,結果他們淪為貪愛錢財的人。(希伯來書13:5)一部天主教歷史書承認說:「教會在這段時期的腐敗必須歸咎於羅馬教廷的財政政策。這項政策被買賣聖職的醜事徹底染污了。」
路德對「『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會傳統」大聲疾呼提出抗議,「坦率譴責教會墮落,成為僅熱中於金錢和權勢」。正如一位基督新教的歷史家指出,路德觸著了難題的癥結:教會全面捨棄了早期基督教的教訓。
捨棄純真信仰的開始
第11篇論文把一項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義描述為「顯然在主教們沉睡時撒下的稗子」。這項描述使我們想起耶穌論及麥子和稗子的比喻。在這個比喻裡,耶穌預言會有假基督徒興起。(馬太福音13:36-43)使徒們一一去世之後,這些假基督徒,連同變節背教的導師,把純正的聖經教訓與希臘哲學混雜起來,引進了一些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義,諸如靈魂不死、地獄永火、三位一體等。b——使徒行傳20:29,30。
舉個例說,早期的基督徒並沒有採用任何畫像。當時的所謂教會父老把偶像崇拜視為「越軌和犯罪的行為」。可是,到了第四世紀的末期,各教堂已充斥著耶穌、馬利亞、眾使徒、天使和眾先知的畫像了。據薩拉米斯的伊皮法紐斯說,人在畫像面前屈膝下拜時,畫像裡的人受到不適當的尊崇。久而久之,聖經吩咐人「要自守,遠避偶像」的警告開始受人忽視了。——約翰一書5:21;可參看使徒行傳10:25,26。
持有神職的基督徒違背了耶穌的命令,擅自組織一個教士集團去「統治」他們的弟兄。(馬太福音20:25-27,《新譯》;23:8-11)後來,羅馬的主教們更自稱持有優越地位。歷史家奧寧格評論說,「在世俗化的教皇制度統治之下,教會生活腐敗,情況繼續惡化,無法遏制,」教會雖曾試圖「改革,卻無能為力。」
十六世紀目擊更多的改變。「當時的情緒對他[路德]有利。」奧寧格說,然後補充道,「反對他的人攻擊他,威脅要以異端的罪名把他處死。然而,他們這樣行只促使路德根據聖經作了更多及更新的考查,直至整個羅馬制度——畢竟只是個屬人的產品而已——開始在他眼前崩潰傾倒。」可是,新產生的各教會真的好像他們所聲稱一般擺脫了「各種醜惡的弊病和謬誤的道理」嗎?
改革——並不是復興
十六世紀所提倡的宗教改革並沒有復興一個統一的「世界」教會,也沒有恢復早期的基督教道理,反之,僅促使變節背教的基督教國變成多個分裂而又再分裂的部分而已。正如第11篇論文提及,今日的主教們,包括路德的繼承人在內,看來仍然在「沉睡中」。
基督新教徒雖然揚棄了贖罪券的主張,卻採納了其他許多謬誤的道理。《基督新教成人教義問答》(Evangelischer Erwachsenenkatechismus)一書說,「基督教神學也從希臘哲學採納了靈魂不死的主張。」他們把這項主張「與聖經所說的身體復活一事……混合起來。」
基督教國的領袖們,像在路德的日子一樣,不但採納了人為的主張,同時還把他們的傳道職分與世俗事務,包括政治在內,混合起來。他們這樣行破壞了聖經的權威性。因此,他們僅有「敬虔的形式」,但卻證明毫無力量。他們無法扭轉上教堂做禮拜的人數銳減、教友反應冷淡、教堂裡所作的討論流於政治化以及教友紛紛脫離教會等情勢。——提摩太後書3:5,《新譯》。
正如病人的病歷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病人的病症,宗教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何以在我們的日子基督教國仍然病入膏肓。那麼,純真的基督教是否沒有希望呢?剛相反!耶穌的比喻表明,他手下像麥子般的門徒,就是真正的「王國之子」,會在「末期」的收割中給辨明出來。(馬太福音13:38,39,《新世》;但以理書12:4)這件事會怎樣發生呢?
從現代的宗教歷史學得教訓
1891年,一群聖經研究者訪遊路德在威頓伯格的故居。訪遊者之一報導說,「我們不禁想起那段暴風雨的日子,彷彿歷歷在目。」有幾個人進入路德的「圖書室,坐在他那古舊的椅子上,」其中之一是查爾斯·T·羅素。報導繼續說:「今日,[我們]有莫大的理由要歡欣鼓舞。雖然宗教改革的起步者在工作上半途而廢,轉而致力於設立其他錯誤的制度,但在上帝幫助之下,潔淨聖所一事已進至完成的階段。上帝的真理的黃金器皿現已井然有序地物歸原位了。」路德所未能成就的事,這位訪客卻得以完成。
在1870年代,羅素與一班愛好真理的男女開始了一個獨立的聖經研究班。這是一件歷史性的大事。可是,正如羅素後來寫道,在1870至1875年間,他們「僅看出上帝旨意的梗概。對於許多受到重視的謬誤道理,他們尚未完全明白真相。當時,清楚辨明細節的時候還未來到。」但隨後的幾年卻成為恢復原本的基督教標準的里程碑。
藉著《錫安的守望台》這本雜誌,聖經研究者宣布至高者的名字是耶和華,魂是會死的(1881年),三位一體的信仰並沒有聖經根據(1882年),聖經所說的陰間便是墳墓(1883年)。正如謬誤的道理是逐漸引進來的,現在真理的光也逐漸越照越明。(箴言4:18,19)這些基督徒自始即已明白有關耶穌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贖價的基本真理。他們也一向把基督的隱形復臨和上帝的王國訂為他們的活動中心。——提摩太前書2:6。
為了以更有組織的方式藉著書刊使「聖經真理得以用不同的語言散播開去」,聖經研究者在1884年把業已成立的錫安守望台書社在美國立案成為法團。在上一年他們的書刊已以瑞典文出版。1885年,書刊首次以德文出版。1892年,社方考慮將傳道工作推廣到海外。時至今日,這些聖經研究者——以耶和華見證人著稱——正在208個國家地區以大約200種語言宣揚「這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新世》。
大部分見證人均曾是基督教國屬下各教會的教友或曾隸屬其他宗教。那時,他們相信一些羞辱上帝的教義。但他們一旦獲得有關上帝的正確知識,就表現信心,從錯誤的途徑幡然悔悟,回轉過來,並且獻身受浸成為耶和華手下的僕人。藉著「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他們得以享有清白的良心而與上帝和好。——使徒行傳26:20;約翰福音17:3。
宗教歷史有任何益處嗎?
的確有。聖經的頗大部分是有益的宗教歷史。(羅馬書15:4)四福音表明耶穌如何教導別人認識有關上帝的真理以及他對地球所定的旨意。耶穌的跟從者必須等候這個屬天的王國去解決地上的種種難題。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馬太福音6:9,10;25:1-13。
宗教歷史證實了聖經的預言,表明確有假基督徒出現。這些人建立了自己在地上的統治。宗教改革雖然改變了世界的大勢,卻沒有把純正的聖經道理恢復過來。歷史也表明現代有些『保持警醒』,「不屬世界」而把上帝的王國置於首位的真正基督徒存在。(約翰福音17:16)這些資料曾幫助許多人辨明今日誰是耶穌的真正跟從者。
文章起頭所提及的巴巴拉便是環球各地超過300萬名活躍的見證人之一。這些人努力把「福音的純正教訓」帶給忠實的人。由於對宗教歷史具有相當認識,這些王國宣揚者能夠得益不淺。
[腳注]
a 在現代,羅馬天主教會的歷史家聲稱,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威頓伯格把論文釘在城中教會門外一事只是「基督新教各教會的歷史傳說而已」。可是,無法反駁的事實是,那天路德確曾寫了一封語氣恭敬的信給艾伯特大主教,隨信附上一份論文的副本。路德請求艾伯特斥責自己手下售賣贖罪券的傳道者,同時取消一切的訓示。這封信的正本現今仍存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立檔案館內。
b 可參看《守望台》1982年2月1日刊,第12-16頁,「產生麥子與稗子的田地」一文以及《守望台》1984年3月15日刊,第10-14頁,「偷偷地引進使人滅亡的教派」一文。
[第28頁的附欄]
補贖便是免去罪所帶來的(現世)懲罰。……這種免罪在這裡或在煉獄裡都同樣生效。——天主教學者洛茨(Josef Lortz)。
甚至在今日,對於補贖是什麼,它對天主教徒的生活有些什麼意義等,學者們的意見仍莫衷一是。——基督新教歷史家博卡姆(Heinrich Bornkamm)。
補贖——天主教的一項特別教義
聽告解者把贖罪的處罰(例如祈禱、齋戒、施捨或朝聖)加於告解的天主教徒身上。教皇可以把這些懲罰免除。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的理論,教皇是掌管一切現世懲罰(包括煉獄在內)的主宰。他從所謂基督和聖人的功跡寶庫中獲得補贖的根據去赦罪。在中世紀,這項權利受到大大濫用;有人稱之為「一門龐大的生意,是在犧牲了道德標準及與聖經的教訓背道而馳的情況下進行的。」
教會並沒有把補贖一事視為與赦罪相等。可是,甚至在中古時代,一般人仍然懷有「天真的信仰,以為付錢便可以把[罪]債取消」。贖罪券的宣傳者也支持這個想法。路德的論文對這些「無稽之談」大事抨擊,總括說:「贖罪券是人為的主張,與純正的福音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1343年,教皇克萊門特六世確立了補贖的教義,但卻沒有清楚說明其定義。這樣,路德遂可以攻擊這個教義的含糊之處。教會在1518年迅速作出補救,發表了一項有關補贖的官式定義。然而,教皇李奧十世的訓諭並沒有提供任何「聖經證據,表明基督和聖人的功跡相等於補贖的寶庫。」這件事促使天主教徒路德作出一項重大決定。他拒絕接受沒有聖經根據的補贖制度,並且發動了大改革。教會拒絕接受他的批判,結果導致教會的大分裂。
在現代,羅馬天主教會內部發生的嚴厲批判「並沒有導致教會制度的改變,只是促成了執行方面的若干改革而已。」1967年,教皇保祿六世決定恢復補贖這個古老的理論。對天主教徒來說,問題的關鍵仍然是:我跟從上帝的話語抑或相信人為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