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第3章注釋
尼哥德慕 他屬於法利賽派,是「猶太人的一個首領」,也就是公議會的成員。(另見詞語解釋「公議會」)「尼哥德慕」的意思是「人民的征服者」,這個名字在當時的希臘人中很常見,有些猶太人也用了這個名字。只有約翰福音提到尼哥德慕這個人。(約3:4,9;7:50;19:39)在約翰福音3:10,耶穌提到他「在以色列做導師」。(另見約19:39的注釋)
再次出生 耶穌向尼哥德慕透露,為了看見上帝的王國,人必須再次出生。尼哥德慕在第4節的回應表明,他以為耶穌的意思是人必須實際上再次出生。但耶穌接下去說明,再次出生的人是「從……神聖力量生的」。(約3:5)那些將要「成為上帝的兒女」的人,「是從上帝而生的,不是從人而生的,不是因為父母的意思而生的,也不是因為任何人的意思而生的」。(約1:12,13)彼得也用過一個意思相近的詞,說那些受神聖力量任命的基督徒會獲得「新生」。(彼前1:3,23)雖然大多數聖經譯本在本節經文採用的譯法是「再次出生」或「重生」,但有一些譯本的譯法是「從上頭生」。後一種譯法也是可取的,因為譯作「再次」的希臘語詞aʹno·then的意思通常是「從上頭」。(約3:31;19:11;雅1:17;3:15,17)兩種譯法都跟以下道理一致:那些將要進入上帝王國的人都會「從上帝而生」,也就是從上頭而生。(約一3:9)但從尼哥德慕的回應來看,這個希臘語詞在這裡也有「再次」「重新」的意思。
上帝的王國 這個詞組在約翰福音裡只出現過兩次。(約3:5;另見太3:2;可1:15的注釋)
是從水和神聖力量生的 對於施浸者約翰為人施浸的事,尼哥德慕應該並不陌生。(可1:4-8;路3:16;約1:31-34)因此當耶穌提到水的時候,按理來說他應該能看出耶穌說的是施浸用的水。尼哥德慕可能也很熟悉《希伯來語經卷》中「上帝的神聖力量」一類的詞組是什麼意思。(創41:38;出31:3;民11:17;士3:10;撒上10:6;賽63:11)所以,當耶穌提到「神聖力量」時,他肯定明白耶穌說的是什麼。耶穌自己的經歷也說明,他跟尼哥德慕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耶穌在水裡受浸時,神聖力量降在他身上,所以他「是從水和神聖力量生的」。(太3:16,17;路3:21,22)那時,上帝宣布耶穌是他的兒子,這樣說顯然是表明,他讓耶穌成了通過神聖力量而生的兒子,讓耶穌有機會返回天上。人如果已經為自己的罪悔改,也棄絕了從前的生活方式,並在水裡受了浸,就成為從「水」而生的門徒。至於那些從「水和神聖力量」而生的門徒,上帝還讓他們得到新生,成為上帝的兒子,有希望去天上並在上帝的王國裡施行統治。(路22:30;羅8:14-17,23;多3:5;來6:4,5)
神聖力量 希臘語是pneuʹma(普紐馬)。(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由人所生的就是人的兒女 「人」和「人的兒女」都譯自希臘語詞sarx,又譯「血肉之軀」。這個詞在這裡指的是人,也就是有種種局限的凡人。(另見約17:2的注釋)
神聖力量 希臘語是pneuʹma(普紐馬)。(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上帝的兒女 希臘語是pneuʹma(普紐馬),看來指那些受上帝的神聖力量任命的人。(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風……神聖力量 這裡的「風」和「神聖力量」都譯自希臘語詞pneuʹma(普紐馬)。在《希臘語經卷》中,這個詞只在這裡譯作「風」,但對應的希伯來語詞ruʹach(魯阿)則有大約100次都譯作「風」。(創8:1;出10:13;王上18:45;伯21:18;亞2:6;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這兩個詞所指的事物,通常都是肉眼看不見卻能產生看得見的效果的。耶穌運用這個詞闡述了一個深刻的真理。在本節經文的後半部分,pneuʹma出現在「凡是從神聖力量生的」這個詞組裡。(另見約3:5的注釋)耶穌用風做比喻向尼哥德慕說明,「從神聖力量生」到底是怎樣的。尼哥德慕可以聽到、看到和感覺到風產生的效果,卻不知道風從哪裡來或最終會到哪裡去。類似地,那些不了解聖經的人,既不能明白耶和華怎樣通過神聖力量使人再次出生,也不能明白再次出生的人擁有多麼光明的前途。
人子 見太8:20的注釋。
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 耶穌在這裡說,他將在柱子上被處決,就像曠野裡的銅「蛇」被掛在柱子上一樣。古代那些被毒蛇咬傷的以色列人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須注視摩西掛在柱子上的銅蛇。類似地,有罪的人類如果想得到永遠的生命,就必須緊緊注視耶穌,也就是信從他。(民21:4-9;來12:2)在很多人看來,耶穌既然被掛在木柱上,就顯然是個作惡的人,是個罪犯,因為根據摩西法典,掛在木柱上的人是該受詛咒的。(申21:22,23)保羅曾引用法典的這段話來解釋,為什麼耶穌必須被掛在木柱上,才能替猶太人成為「受詛咒的」,藉此救贖他們脫離「法典的詛咒」。(加3:13;彼前2:24)
愛 希臘語是a·ga·paʹo(阿格帕奧),這裡是這個動詞在約翰福音中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這個動詞和相關的希臘語名詞a·gaʹpe(阿格配)在約翰福音中總共出現了44次,比其他三卷福音書加起來還要多。在聖經裡,a·ga·paʹo和a·gaʹpe通常指一種無私的愛,這種愛是受原則引導或支配的。這一點從本節經文就能看出來,因為經文說上帝愛「世人」,也就是愛需要救贖的、有罪的人類。(約1:29)約翰一書4:8說「上帝就是愛」,原文用的就是名詞a·gaʹpe。加拉太書5:22在描述「神聖力量的果實」時,首先談到的特質正是這種愛,而哥林多前書13:4-7也詳細論述了這種特質。這個詞在聖經裡的用法表明,這種愛不僅是對別人產生的一種感覺。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愛涵蓋的範圍更廣,通常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刻意表達出來的。(太5:44;弗5:25)因此,基督徒培養的這種愛不會罔顧道德,而會考慮到責任、原則,以及是否恰當。不過,這種愛絕不是冷冰冰的,因為它時常含有溫暖的感情。(彼前1:22)這個詞在約翰福音中的用法就說明了這一點。例如,約翰說「天父愛這個兒子」時用的是a·ga·paʹo的一個詞形(約3:35),但他在記錄耶穌描述天父對自己的這種感情時,用的卻是希臘語動詞phi·leʹo(菲萊奧)的一個詞形,意思是「對……感情很深」(約5:20)。
世人 希臘語是koʹsmos。這個詞在希臘文學作品中主要用來指人類,這也是聖經中最常見的用法。(另見約1:10的注釋)在這裡,koʹsmos指的是可救贖的人類。約翰福音1:29說他們都有「罪」,而這「罪」是從亞當遺傳下來的。
獨生子 一般譯作「獨生(的)」的希臘語詞是mo·no·ge·nesʹ,詞典的定義是「同類中僅有的」「獨一無二的」「唯一的」。在使徒約翰寫的書卷裡,這個詞只用在耶穌身上。(約1:14;3:18;約一4:9;另見約1:14的注釋)儘管其他靈體也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們」,但只有耶穌被稱為「獨生子」。(創6:2,4;伯1:6;2:1;38:4-7)耶穌是上帝的頭生子,只有他是天父親自創造的,因此他獨一無二,跟上帝的其他兒子都不一樣,他們都是耶和華通過這個頭生子創造的。保羅說以撒是亞伯拉罕的「獨生子」(mo·no·ge·nesʹ)時,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意思。(來11:17)雖然亞伯拉罕跟夏甲生了以實瑪利,也跟基杜拉生了幾個兒子(創16:15;25:1,2;代上1:28,32),但以撒在一種特別的意義上是他的「獨生子」。以撒既是亞伯拉罕唯一一個因上帝承諾而有的兒子,也是撒拉唯一的兒子。(創17:16-19)
信從他 譯作「信從」的希臘語動詞是pi·steuʹo(相關的名詞是piʹstis,一般譯作「信心」),基本意思是「相信」「對……有信心」,但根據上下文和語法結構,表達的意思可以稍有不同。這個詞通常不限於指相信或承認某個個體的存在(雅2:19),還指受信心和信任推動而採取表示服從的行動。在約翰福音3:16這裡,希臘語動詞pi·steuʹo是跟介詞eis(意思是「到……裡」)搭配使用的。關於這個希臘語詞組,一位學者說:「信心被視為一種行動。」(《新約希臘語語法入門》,保羅·考夫曼,1982,46頁)在這裡,耶穌說的顯然不是一次信從他的行為,而是一生都用行動顯出對他的信心。約翰福音3:36有一個跟「信從他」類似的詞組,即「信從上帝兒子的」,用來跟「不服從上帝兒子的」進行對比,因此「信從」在那裡的意思包含通過服從顯出堅定的信念或信心。
永遠的生命 見詞語解釋。
定……罪 又譯「審判……」。耶和華派兒子耶穌來,不是要他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他執行一個充滿愛心的使命,也就是拯救那些顯出信心的人。(約3:16;彼後3:9)
被定罪 又譯「受審判」。(另見約3:17的注釋)
光 本節經文中第一次提到的「光」指的是耶穌,因為他通過自己的一生和教導給人帶來了光明,也因為他反映出來自耶和華上帝的智慧和真知灼見。在約翰福音1:7-9,耶穌也被比作「光」。(關於「來到世人當中」這個詞組,另見約1:9的注釋)
他……為人施浸 這些浸禮看來是按照耶穌的指示施行的,因為約翰福音4:2說「不是耶穌親自施浸,而是他的門徒施浸」。
艾嫩 一個「水多」的地方,靠近「撒琳」,看來後者更為人所知。這兩個地方的具體地點已無法確定。不過,優西比烏斯認為艾嫩位於約旦河谷,在西徐波利斯(伯善)以南約8羅馬里(12公里)處。那一帶有個地方叫泰勒里特卡(泰勒沙萊姆),學者初步認為那就是古代的撒琳。那裡附近有幾眼泉水,大致符合優西比烏斯對艾嫩的描述。聖經只有這一次提到艾嫩和撒琳。
為人施浸 又譯「使人浸入水中」。希臘語是ba·ptiʹzo,意思是「使……浸入」。聖經的記載表明,人接受浸禮時需要完全浸入水中。本節經文透露,約翰在撒琳的艾嫩為人施浸是「因為那裡水多」。(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艾嫩)另外,腓力為一個埃塞俄比亞的內臣施浸時,他們是「一起下到水裡」的。(徒8:38)《七十子譯本》在翻譯列王紀下5:14時,也用了同一個希臘語詞來描述乃縵「在約旦河裡浸了七次」。
在約旦河對岸 又譯「在約旦河東岸」。約翰福音3:23提到的艾嫩和撒琳位於約旦河西岸,而約翰是在「約旦河對岸的伯大尼」,也就是在東岸為耶穌施浸的。(另見約1:28的注釋以及附錄B10)
新郎的朋友 在聖經時代,新郎的一個密友會擔任新郎的正式代表,並負責統籌婚禮的各項安排。在別人眼中,新郎和新娘的婚事彷彿是由他促成的。婚禮當天,迎親隊伍會把新娘接到新郎或新郎父親的家裡,也就是舉行婚宴的地方。婚宴期間,新郎的朋友聽見「新郎說話」(也就是跟新娘說話)就十分高興,因為覺得自己的任務已經順利完成了。施浸者約翰把自己比作「新郎的朋友」。在比喻的意義上,耶穌就是「新郎」,他的門徒以整體而言就是「新娘」。約翰把「新娘」的第一批成員介紹給耶穌基督,從而為彌賽亞預備了道路。(約1:29,35;林後11:2;弗5:22-27;啟21:2,9)「新郎的朋友」完成把新娘交給新郎的任務,就大功告成,不再擔任主要角色了。約翰的情況也類似,因此他這樣談到自己和耶穌:「[耶穌]必定越來越昌盛,我卻越來越衰微。」(約3:30)
那位從上面來的 約翰福音3:31-36看來是這卷福音書的執筆者使徒約翰的話,而不是繼續引述施浸者約翰的話,也不是直接引述耶穌的話。從約翰福音3:2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耶穌對尼哥德慕說的話到那裡就結束了,接下來一直到約翰福音3:25都是使徒約翰對不同事件的記述。從約翰福音3:26開始,記述的是施浸者約翰跟門徒之間的對話,他對門徒說的話在約翰福音3:30結束。儘管約翰福音3:31-36不是直接引自耶穌的話,但顯然都是耶穌教導使徒約翰的真理。
好像蓋印確認…… 直譯「給……蓋了印」。意思為「蓋印」的希臘語詞在這裡用作比喻,表達的意思是確認某句話真實可靠,就好像用印來確認某份文件真實無偽。人如果接納彌賽亞的「見證」,就等於承認「上帝講的都是真理」,在這裡指承認上帝講的關於彌賽亞的預言都是真理。(參看羅3:4;另見詞語解釋「印章」)
信從……不服從 見約3:16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