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克利夫,圣经的拥护者
在英国列斯特郡,斯威夫特河平静地流过乡村的田野和草原,流经名叫路特和夫的小镇。最后这条河在瓦立克郡近卢格比的地方与亚文河汇合。今日,这个宁静的景象很难使我们联想到六百年前在这个地方所发生的事件。其中特别有一件事是如此奇特,以致直至今日仍继续使正直公平的人感觉惊讶。
由于今日我们可以自由地阅读圣经,我们可能将这种自由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在约翰·威克利夫的日子,情形却大为不同。有些事件最后导致牵涉到斯威夫特河的令人震惊的行动;考虑一下这些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体会到我们能够研读圣经的自由。
在中世纪英国流行封建制度。村庄和甚至市镇的生活与外界相当隔绝,而人民均受地主所控制。平民所享的自由十分有限;为了耕种他们自己细小的田地,他们必须同时花很多劳力为地主工作。农民简陋的茅舍与富有的地主们堂皇的华厦形成强烈的对照。由于缺乏教育而十分无知,农民充满恐惧和迷信;时常发生的瘟疫和饥荒(最后导致1349年的黑死症)更大大助长这种恐惧和迷信。教会和修道院的势力也使人民受到很大压迫。
由于很少有学习的机会,教区的教士们时常像农民一样无知。在另一方面,修士和僧侣则控制人民的属灵生活。他们四处周游向人传讲‘七种致死的罪’,并且向人募捐以维持他们的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均不用纳税,因为它们被视为属于教皇的财产。售卖赎罪券和遗物使犯罪和生活放荡的人无需受罚,以致这些恶事大为增加。
有许多人对所受的奴役深感厌倦。最后,有些贵族开始以租金代替劳役——这项安排为农民带来了较大的自由。随着农民获致较大程度的独立,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思想及参与社会的其他活动。他们需要有一个权威性的声音去表达他们的感觉。约翰·威克利夫便成为这样的一个声音。
威克利夫采取立场
约翰·威克利夫生于1328-1330年之间。他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在1361年成为巴利奥学院的院长;若干年后,他成为神学博士。他十分熟悉英国的律法和教会的律法;这不但是由于他对这些问题深感兴趣,同时也由于他渴望维护和保持人民所享的自由之故。
从约翰王的时候开始,英国纳贡给教皇以承认他对英国持有至高的统治权。1365年,教皇乌尔班五世要求英国缴纳贡款,并且要补回在此之前三十多年所欠的贡款。次年,英国议院认为约翰王越权行事;议院决定不再向教皇缴纳贡款,而且若有必要则不惜与教皇对抗。教皇见到这项声明所表现的决心,遂取消他的要求,但他的党徒,英国各修道会的成员,却为这件事引起了争论。
威克利夫写了一份单张为议院所采取的立场辩护。他借议院中各贵族之口提出他的论据。a一位贵族辩称:“教皇有责任要带头跟从基督;但基督拒绝拥有世上的统治权。因此教皇必须同样地拒绝如此行。我们应当要求教皇紧守他的神圣责任,从而我们也必须抗拒他目前所提出的要求。”——《约翰·威克利夫及其先进》,131页。
教皇试图从英国榨取的金钱并非仅限于贡款而已。不时他还派出教皇特使及他的臣仆周游全国各地向人募捐,然后将捐款带回罗马。当教皇在1372年派人到英国募捐时,威克利夫写了一篇论文抨击这件事。这样他也对认为‘教皇所行的一切必然无误’这个原则提出挑战。再者,威克利夫大力为议院所采取的途径辩护。因此,威克利夫在1374年被任命为国王代表之一前往参加布鲁治士举行的教皇会议并不令人感觉意外;在这个会议中代表们提出对罗马教会所感的不满。在同一年,威克利夫被任命为路特和夫的圣公会牧师,很可能是由于他为国王所作的服务所致。
虽然威克利夫在某些圈子中受人欢迎,他却有很多仇敌。1377年他被召出席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主教会议。若非由干特的约翰·兰卡斯特公爵,和其他有势力的盟友的说项,他便很可能受到处分了。威克利夫的仇敌不甘失败,遂向教皇法庭上诉。教皇颁布了五项通谕谴责威克利夫,声称他的主张是异端,并且要求采取行动惩罚他。结果威克利夫被带到在伦敦坎特伯雷大主教公邸举行的另一个会议;但这次皇太后为他说项。为了支持他,一群平民强行进入会场。鉴于如此有力的辩护,会议犹豫不敢遵照教皇的意愿而行,反之会议只是禁止威克利夫在演讲和传道中提倡教会所反对的主张。
第一本威克利夫圣经
我们无法肯定威克利夫的朋友能够庇护他多久。在此之后,由于教皇格列哥里十一世的去世在教会里造成了权力斗争,以致威克利夫在欧洲大陆差不多被人遗忘了。新教皇乌尔班六世所采取的行动很快便触怒了一些势力强大的红衣主教。为了抗议教皇的选举属于非法,他们撤回对教皇的支持。可是这项行动却未能迫使乌尔班下台,于是这些红衣主教遂另行选出一位教皇,克里门七世;这造成了历史上所谓的教皇大分裂。
当人们和列国各自决定支持那一位教皇之际,威克利夫感觉越来越不满。他本来打算支持能够证明自己的声称确属真实的教皇。可是,由于见到每个教皇均肆意指责对方而不惜采用违反基督教训的手段以求夺得权力和地位,威克利夫遂宣布两个教皇都是虚假的。他以前将教皇视为属灵的权威,当时他对这个职位所牵涉到的伪善已看得很清楚。现在他能够期望上帝和基督的真正属灵权威来自什么方面呢?
他所作的探求、沉思、辩论和推理很快便使他获得结论。唯独圣经是真理的标准,是一切属灵的真正知识的来源。今日这样的见解也许看来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但在威克利夫的日子,圣经的流通大受教会所限制,而且圣经只有很少部分被译成英文。因此对大部分人说来,威克利夫的见解是个令人惊讶的新奇主张。威克利夫写了一篇论文,题名为《论圣经的真理》,其中的一个主要论点便是主张把圣经和传统清楚划分出来。
不久威克利夫便看出应当将圣经向平民传讲,在教士和信徒之间,不应有任何分别,而且普通的农夫亦应当能够亲自读到圣经。于是他与若干个同工一同开始将圣经从拉丁文的《通俗译本》译成英文。翻译原文的圣经当时在英国是前所未闻的事。有许多世纪的时候希腊文被人忽视,而威克利夫亦不识希腊文。在1379-1382年间,他们非常紧急地进行翻译的工作。同时威克利夫进一步教导和训练周游的传道员前往全国各地宣扬上帝的道。很可能基督教希腊文圣经的部分在1382年便已翻译完毕。无疑翻译希伯来文圣经的工作当时在威克利夫的一个热心跟从者,克尔福的尼哥拉斯,督导之下进行。这件工作的另一个助手,约翰·普尔维,曾任威克利夫的秘书数年。他们所完成的翻译是十分严谨的直译,甚至达到忽视英文成语的程度。但是这却使一般平民首次有机会读到整本圣经。
化体论所引起的争执
多年来约翰·威克利夫一直深信主的晚餐是个极重要的场合。由于他渴望将教会的道理和传统与圣经的教训分别清楚,他在1381年抨击化体论的主张。这个在第九世纪初次被人提倡的道理声称,在教士使其成圣之后,饼和酒便实际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威克利夫的论据基于福音和保罗的书信中与这问题直接有关的经文以及其他许多有关的经文。例如耶稣曾说:“我是真葡萄树,”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实际变成一棵葡萄树或一棵实际的葡萄树变成了基督的身体。(约翰福音15:1)反之,耶稣只是以此为喻去表明一项重要的真理。威克利夫借着上帝的道将传统暴露出来。他强调化体论的主张并非早期教会的道理,而且甚至耶隆也紧守圣经的主张。
威克利夫在写作和演讲中提出过许多率直的主张,但上述的主张也许是教会最难接受的。弥撒的道理是教会用来使人民信服教会权威的主要工具。甚至威克利夫的有力盟友,干特的约翰,也前往牛津试图劝使威克利夫在这个问题上沉默下来,但是却没有成功。
1381年的农民反叛为威克利夫带来更多的反对。当时有数千个反叛分子在华特·泰勒和其他领袖率领之下向伦敦进发,沿途肆意焚烧和杀戮,在他们被击败之前,他们将坎特伯雷大主教处决。
当时有些人将这场反叛部分归咎于威克利夫,因为他们声称他的主张唆使人怀疑上司或长辈的权威。虽然这项声称是没有根据的,事态的发展却使一个新的大主教,威廉·哥特尼,得势。当这个人是伦敦的主教之际,他已与威克利夫为敌。哥特尼成为大主教之后在1382年召开会议,谴责威克利夫的主张为谬误的异端。威克利夫从牛津大学被辞退,并且教会下令任何人若宣传受到谴责的主张或甚至听到别人传讲这样的主张,均会受到从教会开除的处分。
他的晚年
由于威克利夫继续受他一些有势力的朋友所支持,而且当时议院尚未对新的大主教变成唯命是从,他才得以继续保持自由。现在他的活动集中于路特和夫,他继续写作和鼓励他的跟从者。他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于挪利其主教的行动之上。这个主教名叫亨利·勒斯班赛;在农民反叛期间,他曾率领军队击败诺尔福克地区的叛徒而以作战英勇闻名。
这个自命不凡,踌躇满志的主教决定投入教皇分裂的争论中。他在1383年从乌尔班六世获得一项通谕,授权给他组织十字军与克利门七世作战。他迅速地组成一支军队,应许一切投入他手下的人均可以获得赦罪和赎罪券的利益。在此之前威克利夫已大力抨击这场分裂,接着他写了一份单张,题名为《反对教士之战》。他将这场分裂比作两只狗为争一条骨而打斗。他声称整场争论均与基督的精神背道而驰,因为这牵涉到争逐俗世的权力和地位。威克利夫指出,虽然宗教领袖应许参与这场战争的人赦罪的利益,这其实是以谎言为根据的。反之,人若在一场与基督的教训完全不符的战争中丧生,便等于死在不信之中。十字军结果一败涂地,于是那一度不可一世的主教只好羞愧地回国。
较早时候,威克利夫在1382年中风而变成半身不遂。两年之后,他再度中风,以致全身瘫痪和不能发言。他于数日后在1384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去世,死后埋葬在路特和夫的教堂院子里;他的尸骨留在那里有四十多年。
后来在1428年有一件奇异和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他的敌人根据在十四年前康士登斯会议所下的命令将约翰·威克利夫的坟墓打开。他们将他的骸骨掘出来烧掉,然后将骨灰带到不远之外的斯威夫特小河上。他们将骨灰撒在河上,然后水流将其带至下游的阿文河和西弗恩河,然后被带进大海中,这样行的人并没有打算将任何象征性的含意加于他们的行动之上,可是一些试图为这项报复行动寻得若干安慰的人却予以一项象征性的解释。为什么事情发生于威克利夫死了这么久之后,在他不再能够亲自作英国宗教权威“肉体中的刺”之后这么久才发生呢?以后一篇讨论他的跟从者罗拉特人的文章会提出答案。
[脚注]
a 我们无法决定威克利夫到底实际引用贵族的话语抑或只是运用一项文学手法使自己的主张更具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