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飽學之士
“弟兄們,看看你們的蒙召吧:按肉身説、有智慧的並不多,有能力的並不多,屬貴族的並不多。”(哥林多前書1:26,《呂譯》)上述的話表明,人若埋首於世俗的智慧或享有高尚的社會地位,是會有一定危險的,因為這些事都可以妨礙人接受好消息。——箴言16:5;馬可福音10:25。
然而,在保羅的日子,有些“按肉身説”有智慧的人也曾接受真理;保羅本身便是一個例子。保羅學識豐富,甚至可能出身名門望族,但他卻是個熱心的傳福音者;這足以表明,世上的名人學者只要心存正直,他們都能够事奉耶和華,他們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世俗才幹為耶和華服務。——路加福音16:9。
在大數城出生
正如保羅在後來指出,他的故鄉是大數城,“一個著名城市”。(使徒行傳21:39,《現譯》)保羅可能在這個城裏接受語文教育,特别是他所精通的希臘語;這對他的海外傳道工作大有幫助。大數城内的景物民風不單展現了猶太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充滿不少外邦文化的色彩。保羅在故居的生活體驗使他在隨後的歲月以使徒的身分前往各地時可以大派用場。他也曉得怎樣以别人能够明白的方式講解真理。(哥林多前書9:21)例如我們可以考慮一下使徒行傳第17章保羅向雅典人所作的演講。保羅在講論真理時曾巧妙地將雅典的宗教資料編進講詞之中,更引用了他們的一首詩句。
羅馬公民
保羅也享有另一項有利的世俗條件。保羅既是個羅馬公民,他就藉助這項權利來進一步推廣好消息。有一次,保羅和同伴在腓立比未經審訊便遭受兵士鞭打監禁。他們這樣對待一個羅馬公民其實是不合法的,所以保羅便將事情向當權者申訴,最後他獲准在前往另一個目的地前繼續留下來向當地的會衆傳道。——使徒行傳16:37-40。
後來,保羅被提到總督非斯都面前,他於是運用他身為羅馬公民的權利要求向凱撒上訴。因此,他得以在羅馬帝國的最高權威面前為好消息辯護。——使徒行傳25:11,12;腓立比書1:7。
保羅以一種切合實際的方式受到訓練,而他後來確實能够學以致用。保羅很可能從父親那裏學會製造帳篷,這使他得以在經濟拮据時仍然能够留在服事職務的崗位之上。(使徒行傳18:1-3)他也曾受過深入的宗教教育。他出身是個“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使徒行傳23:6)事實上,保羅是在赫赫有名的猶太教師迦瑪列門下受教育的。(使徒行傳22:3)這等教育也許相當於今日優質的大學教育,由此可見保羅的家境自是不差的了。
正確的觀點
保羅的背景和他所受的訓練,為他提供了一個光明的前景。他在猶太教中本是大有可為的。然而,保羅看出耶穌是彌賽亞之後,他的目標便完全改變了。他在致信給腓立比人時曾簡述一些他以前在世俗享有的有利條件,然後説:“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立比書3:7,8。
這位飽學之士絶沒有緬懷過去,垂涎他可以藉助世俗教育而獲得的成就。他也沒有因自己“學問太大”而試圖威壓别人。(使徒行傳26:24;哥林多前書2:1-4)相反,他全心信靠耶和華上帝。他論到自己一度享有的前景説:“[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3,14)保羅十分珍惜屬靈的事物。
可是,保羅卻善用自己過往所受的訓練為耶和華服務。他在論及猶太人時曾説:“我可以證明他們向上帝有熱心”,他其實正講述自己的經歷。(羅馬書10:2)身為一個法利賽人,他的確曾對上帝和聖經有熱心。但保羅在成為基督徒之後,他的熱心便受到正確知識所推動,他本着公義的目的運用自己在早期所受的教育。例如,保羅在希伯來書裏便運用自己對以色列歷史和聖殿崇拜的淵博知識來説明基督教制度的優越。
今日,有許多“按肉身説”有智慧的人也對好消息作出響應。許多擁有各種不同教育資歷的人,以及不少專業和商業人士也接受了真理,並且運用自己過往所受的訓練為耶和華服務。可是,基督徒無論接受過多少世俗教育,卻永不應忘記一件事實,那便是,屬靈的資歷是極為重要的。這乃是“較重要的事”,因為這些事可以引導我們獲致永遠的生命。——腓立比書1:10,《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