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要訣是甚麽?
民選政治家的職責便是要努力使人民快樂。畢竟,他們需要選民支持才能保住自己的官職。可是,一份新聞雜誌報導,波蘭的“一群選民[對政府]大失所望、熱誠下降”。一位新聞工作者説,美國是個“對傳統政治毫不信任”的社會。另一位作家則撰文指出,“法國的政治冷感日趨嚴重。”這種普遍的冷漠和不滿精神——並非僅限於這三個國家——顯示,政治家在使人民快樂方面所作的努力已一敗塗地了。
宗教領袖同樣應許人會享有快樂——若不是在今生,至少會在來世。他們這項見解的前提便是,人有個不死或會轉世投胎的靈魂。但許多人卻基於不同理由拒絶接受這個看法。聖經也很明確地駁斥這樣的見解。空置的教堂、日漸減少的教友均足以表明,盈千累萬的人已不再認為宗教是快樂所不可或缺的條件了。——可參閲創世記2:7,17;以西結書18:4,20。
貪愛銀子的人無法獲得滿足
快樂若不是來自政治,又不是來自宗教,它可以從哪裏獲致呢?會是來自商業方面嗎?商業也同樣聲稱能為人帶來快樂。它通過廣告媒介大聲疾呼地説:享有金錢所能買得到的一切物質東西和服務,就是快樂了。
以這個方法尋求快樂的人正與日俱增。據報,幾年前德國每兩家人便有一家負債累累。難怪當時著名的德國報章《時代日報》預測,“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永遠也擺脱不了所負的債項。”該報解釋説:“透支銀行存款十分容易,但還清債項卻極其困難。”
在其他高度工業化國家中,情況也與此類似。幾年前,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家大衛·卡普菲茨估計,美國約有2000萬至2500萬家庭嚴重負債。他説:“他們泥足深陷,債務正摧毁他們的生活。”
這絶不是快樂!那麽,我們應當期望商業世界成就前兩者(政治及宗教)顯然無法成就的事嗎?富甲天下的所羅門王有一次寫道:“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而知足;貪愛財富的、不因得收入而知足;這也是虛空。”——傳道書5:10,《呂譯》。
向物質資財尋找快樂儼如建造空中樓閣。幻想的樓閣也許令人感到興奮,但是你能够住在這些樓閣裏嗎?
快樂是可以獲致的,但方法如何?
使徒保羅將耶和華稱為“快樂的上帝”。(提摩太前書1:11,《新世》)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人類,他也將自己的快樂特性賜給人。(創世記1:26)可是,人類的快樂有賴於他們對上帝所作的事奉,正如詩篇執筆者表明:“有耶和華為他們的上帝,這百姓便為[快樂]!”(詩篇144:15乙)在《新世界譯本》裏,“快樂”這個字詞出現過110次。因此,關於我們對上帝的事奉包括些甚麽,以及我們事奉他如何會導致快樂,我們若考慮一下其中幾節經文,便能够獲得較清楚的了解。
認識靈性上的需要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在著名的登山寶訓中説:“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的人快樂了。”(馬太福音5:3,《新世》)商業世界企圖誤導我們,使我們以為買到奢侈品便可以享有快樂。商業世界告訴我們,快樂就是擁有一台家庭電腦、一部攝錄機、一台電話、一部汽車、最時尚的運動裝置、最時髦的服飾。但商業世界卻沒有告訴我們,世上有千百萬人儘管缺乏這些東西,卻未必是不快樂的。這些物質東西可能使生活變得更為舒適、方便,但卻不是快樂的必需條件。
像保羅一樣,認識自己靈性需要的人會説:“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8)為甚麽呢?因為滿足靈性上的需要能導至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17:3。
我們若有錢買好的東西,享用這些東西有甚麽不妥呢?可能沒有甚麽不妥。但學會制止一時衝動,或避免僅由於有能力購買而購物,就能對我們的靈性有強化作用。這樣,我們便能像耶穌一樣——雖然按世俗標準去看,他的經濟狀況並非最理想——學會表現知足和保持喜樂。(馬太福音8:20)保羅寫道:“我無論在甚麽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保羅寫這番話時並沒有表示不快樂。——腓立比書4:11,12。
信靠耶和華
人若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就顯示他願意信賴上帝。這可以導致快樂。正如所羅門王解釋説:“倚靠耶和華的,便為[快樂]。”——箴言16:20。
可是,事實豈不是表明,許多人信賴金錢和物質資財過於信賴上帝嗎?從這個觀點去看,雖然“上帝乃我所賴”這句標語出現在美國的錢幣上,其實將這句話印在金錢之上是至為不當的。
雖然凡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所羅門王都一無所缺,他卻看出信靠物質東西並不能為人帶來恆久的快樂。(傳道書5:12-15)放在銀行裏的金錢會因銀行經營失當或通貨膨脹而遭受損失。大風暴能够將物業毁去。保險費雖然可以補償部分的財物損失,卻永不能瀰補感情上的損失。一場突如其來的股市狂瀉能使股票和證券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甚至一份優薪職業也可能由於許多原因而變得朝不保夕。
基於這些因素,信靠耶和華的人能够看出,聽從耶穌的警告確是明智之舉:“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馬太福音6:19,20。
我們若知道自己所信靠的乃是一向供應人類一切所需的全能上帝,那麽,還有甚麽比這件事能令人感到更安全、更快樂呢?——詩篇94:14;希伯來書13:5,6。
接受上帝的責備
一個真正的朋友若懷着愛心向我們提出勸告,甚至是責備,我們會很樂於接受。有一次,一個人自稱是上帝僕人約伯的朋友,他自以為義地對約伯説:“上帝所懲治的人是[快樂]的!”以利法的話雖然説得不錯,他卻暗示約伯犯了嚴重的過失。但其實約伯並沒有犯過。以利法是個‘多麽叫人愁煩的安慰者’!後來,耶和華以仁愛的方式責備約伯。約伯謙卑自抑,接受管教,結果得以踏上獲致更大快樂的途徑。——約伯記5:17;16:2;42:6,10-17。
今日上帝並不直接跟手下的僕人説話——像他跟約伯説話一樣。反之,他透過他的話語和他以聖靈指引的組織向他們提出所需的責備。可是,那些竭力追求物質利益的基督徒卻往往沒有時間、精力和意向去經常研讀聖經和參加耶和華的組織所提供的一切聚會。
正如箴言3:11-18指出,上帝所責備的人看出接受以下的勸告乃是明智之舉:“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快樂]。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她的道是安樂;她的路全是平安。她與持守她的作生命樹;持定她的,俱[稱為快樂]。”
保持純潔,愛好和平
耶穌將快樂的人描述為“清心的人”和“使人和睦的人”。(馬太福音5:8,9)可是,在一個鼓吹崇尚物質的生活方式的世界裏,自私甚或不潔的慾望多麽容易在我們心裏生根!我們若沒有受來自上帝的智慧所指引,我們就很容易被誤導,甚至以有問題的方法去賺錢,以致損害了自己和别人的和好關係!聖經發出以下的警告是有充分理由的:“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
貪愛錢財會助長一種忘恩負義和貪得無厭的自私看法。為了避免形成這種錯誤精神,有些基督徒在作出重大經濟決定之前會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我真的需要這件東西嗎?我需要有這件昂貴的東西或這份優薪、費時的工作嗎?既然千百萬其他的人都沒有這些東西,為甚麽我一定要有呢?抑或我能够以更好的方式運用我的金錢和時間?例如,我能够擴大自己對純真崇拜的參與,盡力支持普世的傳道工作,或幫助那些境況比我較差的人嗎?
表現忍耐
約伯被迫忍受的一個試煉是經濟上的損失。(約伯記1:14-17)約伯的事例表明,我們需要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表現忍耐。有些基督徒必須忍受逼迫;有些要忍受試探;還有些要忍受不理想的經濟狀況。可是各種形式的忍耐都會得到耶和華的賞賜,正如門徒雅各論及約伯時寫道:“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快樂]的。”——雅各書5:11。
人若為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忽視屬靈的事務,這也許能够帶來短暫的經濟舒解,但這樣行會使我們的希望保持鮮明嗎?這可以幫助我們繼續寄望於上帝王國所帶來的永久經濟舒解嗎?冒這樣的危險是值得的嗎?——哥林多後書4:18。
尋得快樂現今直至永遠
顯然有些人不同意上帝對於甚麽能使人快樂這個問題的看法。由於罔顧遠較重要和長遠的利益,他們認為聽從上帝的勸告並不會為他們個人帶來即時的好處。他們看不出信賴物質東西是空虛無益的,最後只能導致挫折而已。很恰當地,聖經執筆者問道:“財物增加,吃用的人也增加,物主除了眼看以外,還有甚麽益處呢?”(傳道書5:11,《新譯》;可參閲傳道書2:4-11;7:12。)興趣是很容易失掉的,我們一度認為非有不可的東西,最後很可能僅被丢在架上積塵而已!
真正的基督徒永不會讓自己受到影響,要在物質上與别人看齊。他深知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在於他的為人而非他所擁有的東西。他深知甚麽能使人獲得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與造物主享有良好的關係,並在他的工作上保持忙碌。
[第20頁的圖片]
僅是物質東西並不能為人帶來恆久的快樂
[第22頁的圖片]
聖經説:“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的人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