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習俗與基督教原則——它們彼此兼容嗎?
斯提芬是北歐的一個耶和華見證人,他被派到一個非洲國家做海外傳道員。一天,他跟當地一個弟兄在鎮上漫步之際,令他大感詫異,弟兄竟然拉住他的手。
在斯提芬看來,在一條繁忙街道上跟另一個男子手牽手地走路,是叫人震驚的事。在他本國,這種行為暗示兩個人是同性戀者。(羅馬書1:27)可是,在這個非洲弟兄看來,手牽手純粹表示他們是朋友;拒絶跟他牽手同行,就無異於拒絶跟他做朋友。
為甚麽我們要關注這類文化上的衝突?首先,因為耶和華的子民渴望徹底履行他們的神聖任務,“使所有國族的人成為門徒”。(馬太福音28:19)為了完成這件工作,有些人不惜搬到對傳道員需要較殷的地方服務。然而,要成功地適應新的環境,他們必須了解和融入當地的不同文化。這樣,他們才能跟弟兄姊妹同工和諧地工作,同時以較有效的方式執行公開的服事職務。
此外,在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裏,許多人為了政治和經濟理由,逃離動亂的家園,搬到其他國家定居。因此,我們向這些新鄰人傳道時,很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習俗。(馬太福音22:39)我們初次接觸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許會對這些新習俗産生混亂之感。
辨明是非
文化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人類的社會裏。因此,如果我們“行義過分”,要弄清楚每個細微的習俗是否違反聖經的原則,其實是徒勞無益的。——傳道書7:16。
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認出當地有哪些習俗明顯地違反了上帝的正義原則。一般而言,這樣做並不困難,因為我們有上帝的話語,能够幫助人“修直事態”。(提摩太後書3:16)舉個例,雖然有些國家奉行多妻制度,真基督徒卻緊守聖經的標準,即一個男子只能有一個活着的妻子。——創世記2:24;提摩太前書3:2。
類似地,如果某些葬禮習俗的用意是要驅逐邪靈,或是基於靈魂不死這種謬誤信仰的,真基督徒就不會採納。有些人為了驅除邪惡的鬼靈而向死者燒香、禱告。其他人則為死者守夜,甚至安排第二次葬禮,以求幫助死者作好準備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然而,聖經的主張是,人死時是“毫無所知”的,因此既不能造益在生的人,也不能加害於他們。——傳道書9:5;詩篇146:4。
當然,跟上帝的話語沒有衝突的習俗也有不少。有些習俗規定要向陌生人問好,若有必要甚至接待他們到家裏居住。這些好客的習俗令我們感到多麽舒暢!假如你受過這樣的接待,你豈不受到感動,向别人表現相若的好客精神嗎?若然,你的基督徒品格必定會大有改善。——希伯來書13:1,2。
有誰喜歡苦候别人?這種情況在某些國家很少發生,因為一般人把守時看得十分重要。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是一位有秩序的上帝。(哥林多前書14:33)由於這緣故,他已定了“日子和時間”去終止世上的罪惡。他向我們保證,這件事“必不遲延”。(馬太福音24:36,《新譯》;哈巴谷書2:3,《呂譯》)一種文化鼓勵人守時,就可以幫助我們做事有條理,也學會尊重别人和别人的時間。這樣的習俗無疑跟聖經原則協調一致。——哥林多前書14:40;腓立比書2:4。
無傷大雅的習俗又怎樣?
顯然,有些習俗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互相兼容,但其他習俗卻不然。我們應該怎樣看那些很難界定好壞的習俗呢?許多習俗是無傷大雅,對人沒有害處的;我們對這些習俗的看法,可以顯示出我們的靈性是否平衡。
舉個例,世上有許多不同的問好方式——握手、鞠躬、親吻、擁抱等。同樣,關於餐桌上的禮儀,也有各種不同的習俗。在某些國家,人們共用一個餐盤進食。打嗝被視為可以接受,甚至受人歡迎,因為這些國家的人認為打嗝是賞識食物的表現。可是,在别的國家,打嗝卻被視為最沒有禮貌的行為。
對於這些中性的習俗,與其決定哪些你喜歡,哪些你不喜歡,最好專注於學會對這些習俗表現正確的態度。聖經鼓勵我們“凡事都不要爭勝,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謙卑”,把别人視為比自己更優越。(腓立比書2:3)這個忠告無論在甚麽時候都同樣適用。艾蓮娜·博伊金也在她所著的《請——禮儀手册》中説:“你首先需要的是一顆仁慈的心。”
如果我們養成謙遜的態度,就不會妄自貶低别人的習俗。我們不會對每樣看來不同的東西都加以抗拒或懷疑,相反,我們會主動去認識别人的生活方式,學習他們的習俗,品嘗他們的食物。藉着保持頭腦開明,樂意嘗試新事物,我們對主人家和外國鄰人表示敬意。隨着我們“開闊”自己的心和視野,我們自己也會得益不淺。——哥林多後書6:13。
習俗若妨礙靈性進步
假如我們遇到一些習俗,本身雖然沒有違反聖經,卻可以妨礙人在靈性上進步,我們應該怎樣看這些習俗呢?舉個例,在有些國家,人們習慣凡事耽延。這種懶洋洋的生活態度雖然可以減輕壓力,但要“徹底”履行我們的服事職務,就比較困難了。——提摩太後書4:5。
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别人避免把重要的事情推到“明天”?要記住:“你首先需要的是一顆仁慈的心。”我們如果受愛心所推動,就會在這件事上以身作則,同時仁慈地向人解釋今日事今日畢的好處。(傳道書11:4)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小心,切勿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損害了雙方的信任。如果對方沒有立即接受我們的建議,我們不應當咄咄逼人或找人出氣。在任何情況下,愛心都比效率重要得多。——彼得前書4:8;5:3。
顧及當地的習慣
如果我們有甚麽建議,就必須肯定這些建議是有充分理由的,而不是僅為了迎合我們自己的喜好。舉個例,衣服款式有許多變化。在許多地方,男子傳講好消息時打領帶是適當的,但在一些熱帶國家,這也許被視作過度拘謹。在這種情況下,參考一下當地專業人士跟公衆接觸時的打扮,往往有很大幫助。在處理衣着打扮這個敏感的問題時,表現“健全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提摩太前書2:9,10。
假如我們不喜歡某個習俗,那又怎樣呢?我們是否應該斷然加以拒絶?不一定。正如上文提及,兩個男子手牽手的習俗在那個非洲社會是很常見的事。後來海外傳道員看見街上其他男子也手牽手,就感到自在多了。
使徒保羅在廣泛的傳道旅程中,探訪了許多個基督徒會衆,這些會衆的成員分别來自不同的背景。無疑,大家在文化上發生衝突是很常見的事。因此,保羅盡量適應各種不同的習俗,同時也緊守聖經的原則。他説:“對各樣的人,我就成了各樣的人,為的是盡力救些人。”——哥林多前書9:22,23;使徒行傳16:3。
考慮幾個有關的問題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我們對新習俗應該有甚麽反應。例如,我們採納或拒絶接受某個新習俗,會在别人心目中做成甚麽印象?假如他們看見我們設法融入他們的文化,他們會受到王國信息所吸引嗎?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採納一種當地習俗,别人會因此“挑剔我們的服事職務”嗎?——哥林多後書6:3。
如果我們想“對各樣的人”,“就成了各樣的人”,在決定甚麽是適當,甚麽是不適當之前,應當把根深蒂固的成見加以剔除。許多時,事情是“對”是“錯”,其實視乎我們住在甚麽地方。因此,在一個國家,男子手牽手僅表示大家是朋友,但在其他地方,這個舉動卻會使人對王國信息産生反感。
然而,有些習俗在許多地方普遍受人接納,甚至對基督徒也是適當的,但我們仍須表現審慎的態度。
提防越過界限!
耶穌基督説,他的門徒雖然不能離開世界,他們卻“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約翰福音17:15,16)有時,要清楚劃分甚麽是撒但世界的一部分,甚麽只是習俗,實在不容易。舉個例,音樂和舞蹈幾乎滲透每一種文化,某些民族更把音樂和舞蹈視為十分重要。
我們也許很容易根據自己的背景,而不是根據充分的聖經理由,作出判斷。亞歷克斯是個德國弟兄,奉派到西班牙服務。在他以前居住的地方,跳舞不是那麽普遍,但在西班牙,跳舞卻是這個國家的文化特色。他初次看見一個弟兄和一個姊妹十分起勁地跳土風舞,他感到有點困惑。跳這樣的舞是不應當嗎?跳舞的人反映出世俗的精神嗎?假如他跟從這個習俗,是否會降低基督徒的標準呢?亞歷克斯後來明白,雖然當地的音樂和舞蹈跟自己以前所接觸的不一樣,自己並沒有理由認為西班牙的弟兄姊妹降低了基督徒的標準。他之所以感到困惑,只是由於彼此的文化不同而已。
然而,有個很喜歡西班牙舞蹈的弟兄埃米利奧看出,危險是有的。他解釋説:“我留意到,在不同形式的舞蹈中,男女雙方都有親密的身體接觸。作為獨身的人,我看出這種接觸至少可以對一方造成難題。有時,人可能利用跳舞作為藉口,向自己喜歡的人示愛。因此跳舞時要確定音樂本身沒有問題,同時雙方把身體接觸減至最低程度,可以有保護作用。然而,我不得不承認,每逢一班年輕弟兄姊妹一起到外面跳舞,要他們保持神治氣氛往往是非常困難的事。”
我們無疑不想利用自己的文化作為沉迷世俗行為的藉口。以色列人的文化着重唱歌和跳舞,上帝拯救他們脱離埃及之後,他們在紅海岸邊載歌載舞,以示慶祝。(出埃及記15:1,20)可是,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形式,跟周遭崇拜異教的人有很大分别。
令人惋惜的是,以色列人等候摩西從西奈山回來之際,變得不耐煩,於是鑄造了一隻金牛犢,縱情吃喝,“起來嬉戲作樂”。(出埃及記32:1-6,《呂譯》)摩西和約書亞聽到他們唱歌的聲音,立即感到不安。(出埃及記32:17,18)以色列人越過了“界限”,他們的歌舞形式把四周異教世界的精神反映出來。
今日的情況也與此類似。音樂和舞蹈也許受到本地一般人接納,也沒有使别人良心不安。但如果跳舞時把燈光調得很暗,另外加上閃燈,或者改用另一種韻律彈奏音樂;這樣,原本沒有問題的音樂,就很可能反映出世界的精神了。我們可能自辯説:“這只是我們的文化罷了。”亞倫也用同樣的藉口,默許以色列人採納異教的娛樂和崇拜形式,錯誤地把民衆所做的事形容為“向耶和華守節”。這個托詞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他們的行為甚至“成為敵人的笑柄”(《現譯》)。——出埃及記32:5,25。
文化有適當的地位
異國習俗起初也許使我們感到震驚,但並非所有異國習俗都是無法接受的。只要我們的“了解力”受到適當“訓練”,我們就能判斷哪些習俗跟基督徒原則彼此兼容,哪些有所抵觸。(希伯來書5:14)如果我們顯出仁慈和愛同胞的心,每逢遇到無傷大雅的習俗,我們就能够作出適當的反應。
我們向人傳講王國好消息時,不論在本地還是在外地,對着像萬花筒般多樣的文化,只要我們懷着平衡的觀點,就能“對各樣的人”,“成了各樣的人”。我們無疑會發覺,只要我們接納不同的文化,我們就能享有豐富多采的人生。
[第20頁的圖片]
基督徒之間的問候,可以用許多不同形式表達出來
[第23頁的圖片]
對不同文化懷着平衡的觀點,能使人享有豐富多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