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觀點
基督徒該怎樣看彌撒?
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最近所説的一番話深表認同。《紐約時報》報導,教宗“再一次申述,教會認為天主教徒不經常望彌撒是一種罪過”。彌撒是甚麽?天主教會對彌撒的看法是否跟聖經一致?
在《天主教徒要解答的問題》一書,天主教司鐸馬丁·斯科特對彌撒有以下的解釋:“在彌撒中,基督把自己的聖體寶血當做不流血的 祭品獻給天主。在髑髏地,基督所獻的祭品是流血的。彌撒的祭獻跟十字架上的祭獻基本上沒有分别。這既不是修辭手法,又不是比喻説法,連半點誇張成分也沒有。”他接着又説:“在彌撒中,天主聖子會降到我們的祭壇上,把自己當作祭品獻給天主聖父。”
聖經主張教徒望彌撒嗎?
誠懇的天主教徒一心以為,彌撒這個教理是有聖經根據的。他們拿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説的話做證據。耶穌把餅分給使徒的時候,説:“這是我的身體。”他接着又把酒遞給門徒,説:“這是我的血。”(瑪竇福音26:26-28)a天主教徒相信,耶穌講這番話的時候,真的把自己的身體和血變成餅和酒。可是,《新天主教百科全書》(1967年版)卻提醒天主教徒:“我們不該過分着重‘這是 我的身體’或‘這是 我的血’這兩句話的字面意義。……原因是,在以下一類的詞組結構裏,例如‘收穫時期,即是 今世的終結’(瑪13:39)、‘我是 真葡萄樹’(若15:1)等,[‘是’這個詞]只含有象徵或代表的意思。”由此可見,連這部權威百科全書也承認,瑪竇福音26:26-28的措辭不能用來證明,最後晚餐的餅和酒立時變成了耶穌的身體和血。
也許有人記得耶穌曾經説過:“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若望福音6:51,54)聽了耶穌的這番話,有的門徒不禁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若望福音6:60)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在那個場合,耶穌可真把他的身體變成了餅嗎?絶沒有!他只是用比喻説法罷了。耶穌所以把自己比作餅,是因為他的犧牲能够叫人得着生命。若望福音6:35,40清楚表明,人信從耶穌基督,就等於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了。
既然彌撒是天主教會的主要儀式,天主教徒可能認為,這個儀式是源自聖經的。可惜,聖經並不支持彌撒這回事。《天主教百科全書》(1913年版)説得很清楚:“我們的教理大多……以傳統為依據,傳統一開始就聲明,彌撒的祭獻具有求恩價值。”由此可見,天主教的彌撒是基於傳統,而不是源自聖經的。
教會的傳統要是跟聖經有抵觸,即使教徒誠心恪守,這樣的傳統也不會蒙天主悦納。耶穌斥責當日的宗教領袖,説:“你們就為了你們的傳授,廢棄了天主的話。”(瑪竇福音15:6)既然耶穌十分尊重天主的話,就讓我們查考一下聖經,看看彌撒這個教義是否跟聖經一致。
基督奉獻自己多少次?
天主教會主張,每次望彌撒,耶穌都把自己奉獻給天主,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強調,彌撒的祭獻是不流血的,因為實際上耶穌並沒有死去。聖經贊成這個看法嗎?請留意希伯來書10:12,14怎樣説:“[耶穌]只奉獻了一次贖罪的犧牲,以後便永遠坐在天主右邊。因為他只藉一次奉獻,就永遠使被聖化的人得以成全。”
可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也許會問:“既然我們人人都難免犯罪多次,耶穌不是要常常奉獻自己嗎?”聖經的答案見於希伯來書9:25,26:“[基督]無須再三奉獻自己。……在今世的末期,[他]只出現了一次,以自己作犧牲,除滅了罪過。”請細心留意以下這句話:基督“無須再三奉獻自己”。在羅馬書5:19,使徒保羅説明箇中原因:“正如因一人[亞當]的悖逆,大衆都成了罪人;同樣,因一人[耶穌]的服從,大衆都成了義人。”亞當一次不服從上帝,就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死亡;耶穌只採取了一次救贖行動,就為我們所有人奠定基礎,但凡對他的祭獻懷具信心的,現在就可以求天主赦免罪過,將來還可以得享永生。
耶穌奉獻了自己一次也好,多次也好,這又有甚麽關係呢?關係在於,我們是否賞識耶穌祭獻的價值。這是天主有史以來賞給罪人的最大恩賜。這個恩賜是千金難買、完美無瑕的,天主根本沒必要再三把它賜給罪人。
耶穌的犧牲無疑值得記念。不過,記念一件事和重做一件事是有分别的。舉例説,夫婦二人共度結婚周年紀念日,他們可能會重温結婚當日的情景,卻不會再次舉行婚禮。耶和華見證人每年都聽從耶穌的吩咐,在他犧牲的周年舉行紀念聚會。這樣做是要“紀念”他的死亡,而不是要耶穌再三奉獻自己。(路加福音22:19)這些基督徒一年到頭都力求在生活、行為和信仰上跟聖經一致,他們通過耶穌基督努力跟耶和華上帝培養親密的關係。
換句話説,他們必須調整自己的思想,以求跟聖經一致。見證人很高興知道,只要他們忠信地持守上帝的話語,上帝就會祝福他們。差不多二千年前,耶穌只一次而永成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和寶血。見證人繼續對耶穌的犧牲懷具信心,深信耶穌的血會洗淨他們的各種罪過。——若望一書1:8,9。
[腳注]
a 本文所引用的經文全部出自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譯釋的《聖經》。
[第26頁的圖片]
聖祺勒的彌撒(圖片局部放大)
[鳴謝]
Erich Lessing/Art Resource,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