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班課文 3
我們能從耶穌流淚學到甚麽?
耶穌不禁掉下淚來。——約翰福音11:35
唱詩第17首 「我很願意」
課文摘要a
1-3.我們可能因為面對哪些困難而哭泣?
你上一次哭是甚麽時候呢?有時我們會喜極而泣,但更多時候我們是因為傷心而哭泣,比如我們可能會因為親愛的家人去世而痛哭。有個住在美國的姊妹叫洛伊萊b,她説:「有時想起死去的女兒,我就痛不欲生,無論怎樣都不能得到安慰。我甚至想我這顆破碎傷痛的心,怎麽還能繼續跳動呢?」
2 我們也可能會因為其他理由而哭泣。日本有個先驅姊妹叫裕美,她説:「因為傳道時遇到的人反應太過冷淡,我時不時會感到非常灰心。有時候我一邊哭泣,一邊求耶和華幫助我找到正在尋求真理的人。」
3 你跟上文的姊妹有同感嗎?我們很多人都有。(彼得前書5:9)我們當然都想「歡歡喜喜地敬奉耶和華」,但有時我們不得不流着淚敬奉他。因為痛失親友、感到灰心,或者忠義受到考驗,都可能讓我們流淚。(詩篇6:6;100:2)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可以怎麽做呢?
4.本篇課文會談談甚麽?
4 我們可以從耶穌身上學到很多。有時他的情緒也很激動,這讓他「不禁掉下淚來」。(約翰福音11:35;路加福音19:41;22:44;希伯來書5:7)本篇課文會談談他曾經在哪些場合流淚,看看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甚麽。我們也會學到可以怎樣面對那些讓我們傷心流淚的事。
為朋友流淚
5.從約翰福音11:32-36的記載,我們看出耶穌是怎樣的人?
5 公元32年冬天,耶穌的好朋友拉撒路生病去世了,他的兩個姊妹馬大和馬利亞都悲痛欲絶。(約翰福音11:3,14)耶穌非常愛他們一家人。在拉撒路死後,耶穌去了他們住的村莊伯大尼。馬大聽説耶穌來了,就跑出去見他,説:「主啊,要是你當時在這裏,我的兄弟就不會死了。」(約翰福音11:21)你能想像馬大當時有多傷心嗎?後來馬利亞也來見耶穌,耶穌看見她和其他人都在哭泣,就「不禁掉下淚來」。(請讀約翰福音11:32-36)
6.耶穌為甚麽哭了?
6 當時耶穌為甚麽哭了呢?《洞悉聖經》説:「耶穌的好友拉撒路去世,拉撒路的姊妹大感哀傷,耶穌看見就『心裏悲嘆』,『不禁掉下淚來』。」c耶穌可能想到了好朋友拉撒路被疾病折磨得多麽痛苦,以及他臨死前的感受。此外,看到馬大和馬利亞因為兄弟的死痛不欲生,耶穌肯定也非常傷心。如果你有至親或好友去世,一定也有類似的感受,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你可以從這件事學到的三個要點。
7.關於耶和華,我們從耶穌為朋友落淚這件事可以看出甚麽?
7 耶和華了解你的感受。耶穌「精確體現上帝的本質」。(希伯來書1:3)所以耶穌落淚這件事讓我們看出,當我們的親人去世時,耶和華有甚麽感受。(約翰福音14:9)如果你也痛失親人,你可以確信,耶和華不僅知道你有多悲傷,還為你感到難過。此外,他也很想撫平你内心的傷痛。(詩篇34:18;147:3)
8.為甚麽我們可以肯定耶穌會復活我們深愛的人?
8 耶穌很想復活你深愛的人。在耶穌流下眼淚之前,他向馬大保證:「你的兄弟一定會復活。」馬大對此深信不疑。(約翰福音11:23-27)她是個忠心崇拜耶和華的人,肯定知道幾百年前以利亞和以利沙曾經使幾個死去的人復活過來。(列王紀上17:17-24;列王紀下4:32-37)此外,她也很可能聽説過耶穌復活死人的奇跡。(路加福音7:11-15;8:41,42,49-56)你也可以確信,你一定會跟去世的親朋好友重聚。我們從這個記載看出,雖然耶穌知道自己一定會讓拉撒路復活,但他在安慰悲傷的朋友時還是流下了眼淚,這證明他真的很想復活去世的人。
9.你可以怎樣效法耶穌,幫助那些痛失親友的人?請舉例説明。
9 你能扶持痛失親友的人。耶穌不僅跟馬大和馬利亞一起哭泣,還耐心聆聽和安慰她們。我們也可以這樣幫助痛失親友的人。澳洲有個長老叫達恩,他説:「妻子去世後,我非常需要别人的幫助。有幾對夫妻經常花時間陪伴我,不管甚麽時候他們都願意聽我傾訴。我情緒非常激動時,可以在他們面前盡情哭泣,而他們也不會覺得尷尬。他們還給我很多實際的幫助,例如,當我沒有辦法洗車、購物或做飯的時候,他們會幫我做好這些事情。此外,他們還常常跟我一起禱告。他們確實是我的真朋友,是我『為共患難而生』的兄弟。」(箴言17:17)
為同胞流淚
10.請描述一下路加福音19:36-40的記載以及接下來發生的事。
10 公元33年猶太曆尼散月9日,耶穌到了耶路撒冷。他進城之前,有一大群人把外衣鋪在地上迎接他,承認他是上帝任命的君王。當時的氣氛非常歡樂。(請讀路加福音19:36-40)所以耶穌的門徒很可能沒想到接下來發生的事。聖經説:「快到耶路撒冷的時候,耶穌看着城,為城哭泣。」他流着眼淚預告耶路撒冷的居民將要大禍臨頭了。(路加福音19:41-44)
11.耶穌為甚麽為耶路撒冷的居民哭泣?
11 耶穌非常痛心,因為他知道,雖然他受到民衆熱烈的歡迎,但大多數同胞都不會接受他傳講的王國信息。因此,耶路撒冷將會被毁滅,而倖存的人也會成為俘虜。(路加福音21:20-24)可悲的是,事實果然如此,大多數人都棄絶了他。你去傳道的時候遇到的人反應怎麽樣呢?如果想學習真理的人很少,你可以從耶穌流淚學到甚麽呢?有三個要點。
12.關於耶和華,我們從耶穌為他的同胞落淚這件事學到甚麽?
12 耶和華非常關心人。耶穌流淚讓我們看出耶和華多麽關心人,「他不希望任何一個人被毁滅,而是希望人人最終都悔改」。(彼得後書3:9)只要我們懷着無私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幫助别人認識好消息,就表明我們真的關愛他們了。(馬太福音22:39)d
13-14.耶穌對人很有同情心,所以他怎樣做?我們可以怎樣向他學習?
13 耶穌努力傳道。耶穌很愛别人,所以把握每個機會教導他們。(路加福音19:47,48)為甚麽他這麽有動力呢?因為他對人很有同情心。有時,來聽他講話的人非常多,結果「他和門徒就連飯也沒辦法吃」。(馬可福音3:20)還有一次,有個人在晚上來找他,他也願意接待這個人。(約翰福音3:1,2)其實,大多數聽耶穌傳道的人後來都沒有跟從他,但耶穌對他們每個人都作了徹底的見證。今天,我們也很想讓人人都有機會聽到好消息,所以我們應該像耶穌那樣,願意改變自己的傳道方式。(使徒行傳10:42)
14 要樂意作出調整。如果我們不改變傳道時間,就很難遇到對好消息感興趣的人。瑪蒂爾達是先驅,她説:「我跟丈夫會在不同的時間傳道。早上,我們會在商業地區做傳道工作。到了中午,街上會有很多人,那時我們會用書刊手拉車作見證。晚上,我們會逐家逐户傳道,因為這時很多人都在家。」我們不要只選擇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傳道,而要願意作出調整,選擇在比較容易遇到人的時間傳道。我們這樣做,耶和華一定會非常高興。
為天父的聖名流淚
15.根據路加福音22:39-44,耶穌在去世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做了甚麽?
15 公元33年猶太曆尼散月14日深夜,耶穌來到客西馬尼園向天父傾訴心聲。(請讀路加福音22:39-44)這是他去世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在這個艱難的時候,他「呼號流淚,再三懇切祈求」。(希伯來書5:7)他向上帝求甚麽呢?他求耶和華給他力量保持忠貞,讓他能完全按照天父的意思去做。耶和華聽到兒子痛苦的呼求,於是派了一個天使來給他加添力量。
16.為甚麽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裏呼號流淚?
16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裏呼號流淚的一個原因是,他想到自己會被人看成是一個褻瀆上帝的人,這讓他感到非常痛苦。另一個原因是,要洗雪天父聖名蒙受的恥辱是個重大的責任,這讓耶穌壓力很大。如果你也在面對考驗,覺得很難對耶和華保持忠貞,你可以從耶穌流淚學到甚麽呢?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三個要點。
17.耶和華回應了耶穌的懇切祈求,我們從中學到甚麽?
17 耶和華會回應你的懇切祈求。耶和華回應了耶穌懇切的禱告,為甚麽呢?因為耶穌最關心的是對耶和華保持忠貞,以及洗雪上帝聖名所蒙受的羞辱。如果我們最關心的也是這兩件事,耶和華就一定會回應我們的禱告。(詩篇145:18,19)
18.為甚麽説耶穌是一個善解人意的朋友?
18 耶穌很體恤我們。我們焦慮不安的時候,如果有個善解人意的朋友陪在身邊,我們一定很高興。要是這個朋友也面對過類似的考驗,我們就更能得到安慰了。耶穌就是這樣的朋友。他很清楚感覺軟弱或需要幫助是甚麽滋味,也很明白我們有甚麽弱點,所以一定會在我們「正需要幫助的時候」給我們支持。(希伯來書4:15,16)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接受了天使的幫助,同樣我們也要接受耶和華給我們的幫助。無論他是通過書刊、影片、演講,還是長老和成熟的朋友來幫助我們,我們都要樂意接受。
19.當你的忠貞受到考驗時,甚麽能幫助你堅强面對?請舉例説明。
19 耶和華會賜給你安寧。我們禱告時,「上帝就會賜下超越人能理解的安寧」,使我們内心平靜,思路清晰,能够堅强起來。(腓立比書4:6,7)露絲就有過這樣的體驗,她説:「我經常感到很孤單,有時這種感覺使我以為耶和華不再愛我了。這時,我會馬上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禱告真的能幫助我控制自己的情緒。」露絲的經歷表明,禱告確實能令我們得到安寧。
20.我們從耶穌流淚學到哪些寶貴的道理?
20 我們能從耶穌流淚學到這麽多寶貴的道理,真的很感動。我們學到,弟兄姊妹痛失親友時我們要安慰他們,而我們自己痛失親友時,也要相信耶和華和耶穌一定會扶持我們。耶和華和耶穌對人很有同情心,所以我們也要懷着同情心努力傳道教人。耶和華和耶穌理解我們的感受,體恤我們的軟弱,而且很想幫助我們保持忍耐,知道這些真理讓我們非常安心。願我們繼續學以致用,直到耶和華徹底實現自己的承諾,到時他一定會擦掉我們的「每一滴眼淚」。(啟示錄21:4)
唱詩第120首 效法基督待人温和
e 圖片描述:耶穌懷着同情心安慰馬大和馬利亞,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待痛失親友的人。
f 圖片描述:耶穌願意在晚上教導尼哥德慕,我們也應該願意在别人方便的時間教他們學習聖經。
g 圖片描述:耶穌禱告求耶和華賜他力量,幫助他保持忠貞。我們受考驗時也應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