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效法耶和華的慈悲
“你們要繼續慈悲,就像你們的父親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
1.法利賽派怎樣顯出自己毫無慈悲之心?
人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卻時常未能效法上帝的慈悲。(創世記1:27)例如,請想想法利賽派。耶穌慈悲為懷,在安息日醫好了一個手枯萎了的男子。可是,法利賽派不但沒有為這件善行而歡喜雀躍,反倒密謀對付耶穌,要“把他毁滅”。(馬太福音12:9-14)另一次,耶穌醫好了一個生來瞎眼的男子。“法利賽派有些人”再次對耶穌的慈悲大感不悦,埋怨説:“這個人不是從上帝那裏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約翰福音9:1-7,16。
2,3.耶穌吩咐人要“提防法利賽派……的麪酵”。他的話是甚麽意思?
2 法利賽派冷酷無情,不但有違人性,也得罪了上帝。(約翰福音9:39-41)耶穌有充分理由要警告門徒小心提防這個心高氣傲的教派,以及其他宗教人士,例如撒都該派。他説:“你們要……提防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麪酵。”(馬太福音16:6)在聖經裏,麪酵代表罪或腐敗。因此,耶穌的意思是,“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主張會腐化純真的崇拜。怎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宗教人士根據自己所定的武斷規條去看上帝的律法,卻把“較重大的事”,例如慈悲的美德,完全忽視了。(馬太福音23:23)這種墨守規條的宗教,使崇拜上帝變成了難以忍受的重擔。
3 在浪子譬喻的後部分,耶穌把猶太宗教領袖的謬誤思想揭發出來。在這個譬喻裏,父親代表耶和華;他很樂於寬恕衷心悔改的兒子。浪子的哥哥則代表“法利賽派的人和抄經士”;他們對事情的感覺,跟上帝截然不同。——路加福音15:2。
弟兄大發烈怒
4,5.在甚麽意義上來説,浪子的哥哥也“迷失”了?
4 “那時大兒子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奏樂跳舞的聲音,就叫一個僕人來,查問這是怎麽回事。僕人對他説,‘你弟兄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健健康康地回來,就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宰了。’他卻發起烈怒來,不願意進去。”——路加福音15:25-28。
5 顯然,在耶穌的譬喻裏,不是惟獨浪子一人才有難題。一本參考書説:“這裏描述的兩個兒子都迷失了,一個由於不義而自甘墮落,另一個則由於自以為義而不明事理。”請留意,浪子的哥哥不但沒有為弟弟回家而高興,反倒“發起烈怒來”。在希臘原文,“烈怒”這個詞語的字根暗示,所指的不是突然的怒氣發作,而是長期的積怨。看來,浪子的哥哥對他懷有很深的怨憤,認為他本不該離家到外地去,所以回來根本沒有甚麽值得慶祝的地方。
6.浪子的哥哥代表誰?為甚麽?
6 耶穌對罪人慈悲為懷,樂意予以援手,但有些人卻對此大感不悦;浪子的哥哥正好代表這些人。這些人自以為義,完全沒有受耶穌的慈悲所感動。每逢有罪人得蒙赦免,連天上也為此歡喜,但是這些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卻不感到同樣的喜樂。相反,耶穌的慈悲觸怒了他們,他們開始在心裏“想着邪惡的事”。(馬太福音9:2-4)有一次,耶穌醫好了一個男子;這件事大大激怒了法利賽派,於是他們把這個人召來,將他從會堂“趕了出去”——看來是把他開除了!(約翰福音9:22,34)浪子的哥哥見到弟弟回家,卻“不願意進去”;同樣,猶太宗教領袖本有機會“跟歡喜的人一同歡喜”,卻不願意這樣做。(羅馬書12:15)在浪子譬喻的餘下部分,耶穌進一步揭發這些人的想法多麽邪惡。
錯誤的想法
7,8.(甲)浪子的哥哥怎樣並不明白做兒子的意義?(乙)大兒子的為人怎樣跟父親不同?
7 “於是父親出來懇求他。他回答父親説, ‘這麽多年來,我一直給你做奴隸,從來沒有違犯過你甚麽誡命,你卻從來沒有給過我一隻山羊羔,讓我跟朋友一起快樂。可是你這個兒子,跟娼妓一起吃掉了你的生活資財;他一來,你就為他宰了那頭肥壯的公牛犢。’”——路加福音15:28-30。
8 浪子的哥哥這番話清楚顯示,他根本不明白做兒子的真正意義。他服事父親,跟雇員服事雇主沒有甚麽差别。正如他對父親説:“我一直給你做奴隸。”誠然,大兒子從沒有離家出走,也沒有違反過父親的命令。但是他服從父親是因為愛他嗎?他真的以服事父親為樂嗎?還是他自鳴得意,相信自己做妥了“田裏”的活兒,就是個好兒子呢?如果他真是個孝順的兒子,為甚麽不像父親那樣慈悲為懷呢?他有機會向弟弟表現慈悲,為甚麽心裏卻絲毫沒有憐憫之情呢?——參閲詩篇50:20-22。
9.請解釋猶太宗教領袖怎樣跟大兒子如出一轍。
9 猶太宗教領袖跟譬喻裏的大兒子如出一轍。他們以為自己嚴守律法的規條,就是非常忠於上帝了。不錯,服從上帝的確很重要。(撒母耳記上15:22)但是他們卻過度重視自己的作為,以致把崇拜上帝變成了迂腐的例行公事,徒有外表的虔誠,卻毫無真正的靈性。他們一味專注傳統,把愛心完全抛諸腦後。事實上,他們把平民百姓看做腳下的塵土,甚至輕蔑地説這些人是“被咒詛的”。(約翰福音7:49)這些領袖的心既然遠離上帝,上帝又怎會悦納他們的作為呢?——馬太福音15:7,8。
10.(甲)為甚麽“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這句話是個適切的勸告?(乙)缺乏慈悲是個多嚴重的缺點?
10 耶穌對法利賽派的人説:“‘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你們去學習一下這句話是甚麽意思吧。”(馬太福音9:13;何西阿書6:6)他們其實本末倒置了,因為人如果缺乏慈悲,獻上甚麽犧牲都沒有用。這是一件值得嚴肅考慮的事,因為聖經指出,在上帝看來,“毫無慈悲”的人是“該死的”。(羅馬書1:31,32)因此,難怪耶穌宣告,以一個階級而言,宗教領袖已經注定遭受永遠的毁滅。他們受到這樣的判決,顯然主要是由於他們苛酷不仁、缺乏慈悲的緣故。(馬太福音23:33)但是也許有些來自這個階級的人還有可能改弦易轍。在譬喻的末了,耶穌試圖通過父親對大兒子所説的話,去糾正這些猶太人的想法。我們且看看他怎樣説。
父親表現慈悲
11,12.在耶穌的譬喻裏,父親怎樣跟大兒子推理?父親使用“你這個弟兄”的説法,可能含有甚麽用意?
11 “父親就對他説, ‘孩子,你時刻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但我們實在不得不歡喜快樂,因為你這個弟兄死去又得生了,失去又找着了。’”——路加福音15:31,32。
12 請留意父親對大兒子説,“你這個弟兄”。為甚麽這段話值得留意呢?你還記得,大兒子在較早時候對父親説話,只是把浪子稱為“你這個兒子”,而不是“我的弟兄”。看來他並不承認自己跟這個弟兄有家人關係。因此,父親現在實際上對大兒子説:“他不只是我的兒子,也是你的弟兄,你的手足。現在他回來了,你的確有理由要感到高興!”猶太人的領袖應當清楚看出耶穌的言外之意才對。他們所鄙視的罪人,其實是他們的“弟兄”。聖經説得不錯:“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傳道書7:20)所以,每逢有罪人悔改,猶太人的領袖應當歡喜雀躍才對。
13.耶穌的譬喻突然結束,給我們留下甚麽發人深省的問題?
13 父親作了回應之後,譬喻就突然結束了。情形彷彿耶穌請聽者自行決定,故事該有怎樣的結局。不論大兒子對父親的話有甚麽反應,每個聽者都面對這個問題:“每逢有罪人悔改,你 會跟天上一起為這件事歡喜嗎?”今天基督徒也有機會表明他們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怎樣表明呢?
在今日效法上帝的慈悲
14.(甲)在慈悲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怎樣把保羅在以弗所書5:1提出的勸勉實行出來?(乙)對於上帝的慈悲,我們務要提防甚麽錯誤看法?
14 保羅勸勉以弗所人説:“你們既然是蒙愛的孩子,就要仿效上帝。”(以弗所書5:1)我們既然是基督徒,就應當衷心體會上帝的慈悲,並且把這種特質深深根植在自己心裏,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出來。可是,有一件事要小心。千萬不要把上帝的慈悲跟縱容罪惡混為一談。例如,有些人可能滿不在乎,想道:“如果我犯了罪,大可以禱告求上帝寬恕,他一定會從輕發落的。”人懷有這樣的態度,就等於聖經執筆者猶大所説的一樣,“把我們上帝的分外恩慈當做行為放蕩的藉口”了。(猶大書4)耶和華雖然慈悲為懷,但如果犯過者不肯悔改,他就“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埃及記34:7;參閲約書亞記24:19;約翰一書5:16。
15.(甲)為甚麽長老們尤其必須對慈悲保持平衡的看法?(乙)長老雖然不會縱容人蓄意犯罪,他們卻應當盡力怎樣做?為甚麽?
15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小心,避免走另一個極端。如果人犯了罪,而事後卻衷誠悔改,顯出敬神的難過,我們就不應當苛酷無情、嚴加譴責了。(哥林多後書7:11)長老有責任要照料耶和華的羊,所以務要在這件事上保持平衡合理的看法;在處理司法事件的時候,表現這種態度尤其重要。基督徒會衆必須保持潔淨,因此聖經吩咐會衆採取開除的措施,“把邪惡的人……除去”。(哥林多前書5:11-13)但在另一方面,只要有充分理由,就該對犯過者表現慈悲。因此,長老雖然不會縱容人蓄意犯罪,他們卻在不違反公正的範圍内,盡力以仁愛、慈悲的方式對待犯過者。他們把以下聖經原則時刻謹記在心:“待人不慈悲的,自己受審判的時候就不會蒙慈悲。慈悲總可以歡騰,向審判誇勝。”——雅各書2:13;箴言19:17;馬太福音5:7。
16.(甲)請用聖經表明,耶和華怎樣衷誠渴望犯過者改過自新,重投他的懷抱。(乙)我們可以怎樣表明我們也歡迎悔改的罪人重返組織?
16 浪子的譬喻清楚顯示,耶和華很想 犯過者轉回,重投他的懷抱。他促請他們改過自新,直到事實證明他們已無可救藥為止。(以西結書33:11;瑪拉基書3:7;羅馬書2:4,5;彼得後書3:9)像浪子的父親一樣,耶和華顧及改過自新的人的尊嚴,全心接納他們,再次承認他們是他家裏的人。你有沒有在這方面效法耶和華呢?如果信徒同工一度被開除,現在已重返組織,你有甚麽反應呢?我們知道“天上”為這件事大大歡喜。(路加福音15:7)但是在地上,在你的會衆裏,甚至在你自己心裏,這件事也帶來喜樂嗎?還是情形像譬喻裏的大兒子一樣,有人感覺憤恨不悦,因為認為犯過者本不該離開上帝的羊群,即使現在回頭,也不配受人歡迎?
17.(甲)在公元1世紀,哥林多有甚麽情形出現?保羅勸會衆裏的人怎樣處理這件事?(乙)保羅的勸告為甚麽切合實際?今天我們可以怎樣把這個勸告實行出來?(見右方附欄。)
17 為了幫助我們在這方面作一番自我檢討,請想想大約公元55年在哥林多發生的事。那裏有一個男子被會衆開除,但後來改過自新。弟兄們該怎麽辦呢?他們應當懷疑這人是否真正悔改,因此繼續避開他嗎?剛相反,保羅勸勉哥林多人説:“你們倒應該仁慈地寬恕他,安慰他,免得這樣的人太難過,就被吞掉了。所以我勸勉你們,要證實你們對他的愛。”(哥林多後書2:7,8)悔改的犯過者時常特别容易感覺羞恥絶望。因此,我們要使這些人感覺安心,讓他們意識到不但耶和華深愛他們,信徒同工也一樣。(耶利米書31:3;羅馬書1:12)這樣做十分重要。為甚麽呢?
18,19.(甲)在較早的時候,哥林多人怎樣過度寬大?(乙)苛酷無情的態度可以怎樣使哥林多人被“撒但……勝過”?
18 保羅勸哥林多人要敏於寬恕,理由之一是,“免得撒但乘虛而入,勝過我們,因為我們不是不知道他的陰謀”。(哥林多後書2:11)他的話是甚麽意思?在較早的時候,保羅責備哥林多會衆過度寬大。他們容許這個男子繼續犯罪,卻不用受任何懲罰。由於這樣做,會衆——尤其是長老們——可説是中了撒但的詭計,因為如果會衆變成聲名狼藉,這個惡者就額手稱慶了。——哥林多前書5:1-5。
19 但是,如果哥林多的弟兄走向另一個極端,不願寬恕悔改的犯過者,撒但就從另一個方向引他們入彀了。怎會這樣呢?因為他可以利用他們的苛酷無情去達到他的企圖。如果悔改的罪人“太難過,就被吞掉了”——或像《當代聖經》譯本所説,“他憂傷過度,就會一蹶不振了”——長老們會在耶和華面前負有多麽沉重的罪責!(參閲以西結書34:6;雅各書3:1。)耶穌曾告誡門徒,當心不要絆倒“這裏其中一個小子”;他有充分理由接着説:“你們要留意自己。你的弟兄一時犯罪,就要斥止他;他悔改,就要寬恕他。”a——路加福音17:1-4。
20.每逢有罪人悔改,天上地上怎樣都為此而喜樂?
20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歸回純真的崇拜,他們十分感激耶和華對他們表現慈悲。一個基督徒姊妹論及自己得以重返組織,説:“我一生從未有過這麽快樂的日子。”當然,天使也像她一樣心花怒放。每逢有罪人悔改,願我們都跟“天上”一同“喜樂”。(路加福音15:7)我們這樣做,就是效法耶和華的慈悲了。
[腳注]
a 哥林多的犯過者看來只過了一段很短的時間就重返組織了,我們卻不能把這個例子視為處理所有開除事件的準則。案情各有不同。有些人被開除後,差不多立即就表現衷誠的悔改。其他的人則過了相當時日,才表現這種態度。無論如何,在所有事例上,重返組織的人必須先表現敬神的難過,在可能範圍内,更表現同悔改相稱的作為,才能再次蒙組織接納。——使徒行傳26:20;哥林多後書7:11。
温習
◻ 浪子的哥哥怎樣跟猶太宗教領袖如出一轍?
◻ 浪子的哥哥怎樣不明白做兒子的真正意義?
◻ 我們要效法上帝的慈悲,就必須避免哪兩種極端的做法?
◻ 今天我們可以怎樣效法上帝的慈悲?
[第17頁的附欄]
“要證實你們對他的愛”
論到開除後表現悔改的那個犯過者,保羅對哥林多會衆説:“我勸勉你們,要證實你們對他的愛。”(哥林多後書2:8)譯作“證實”的希臘詞語是個法律術語,意思是“使之生效”。不錯,人悔改之後,重返組織,需要受到别人所愛,需要受弟兄接納,成為會衆的一分子。
可是我們應當記住,會衆裏大部分人都不清楚知道甚麽因素導致犯過者被開除或重返組織。此外,悔改者的過犯也許曾令某些人蒙受不利影響或傷害,甚至長期受害。由於這緣故,會衆宣布有人重返組織時,我們也許不會公開表示歡迎,而是稍後才私下向對方致意。這樣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重返組織的人知道弟兄們歡迎他們再次成為基督徒會衆的分子,這無疑會對他們的信心有很大強化作用!我們可以盡力鼓勵悔改的人,在王國聚會所、傳道工作上以及其他適當的場合跟他們交談,大家一起共享基督徒的交誼。這樣,我們一方面證實了自己對同工的愛,同時也沒有在任何方面減輕他們所犯的罪的嚴重性。我們跟天上衆生一起歡欣鼓舞,因為犯過者已經毅然改過自新,重投耶和華的懷抱。——路加福音15:7。
[第15頁的圖片]
大兒子見到弟弟回來,卻不歡喜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