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時代的神治管理安排
“按照他所喜悦[的],……把一切都在基督裏重新聚集起來,就是把天上的事物和地上的事物都聚集起來。”——以弗所書1:9,10。
1,2.(甲)從公元33年開始,聚集‘天上事物’的工作怎樣進行?(乙)自1914年以來,受膏的基督徒怎樣表現摩西和以利亞的精神?
公元33年,隨着“上帝的以色列”誕生,聚集‘天上事物’的過程就開始了。(加拉太書6:16;以賽亞書43:10;彼得前書2:9,10)公元1世紀之後,真基督徒(耶穌所説的“麥子”)被撒但撒播的叛道“雜草”所掩蓋,召集的工作就慢下來了。但是,隨着“末時”逐漸臨近,真正的“上帝的以色列”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1919年,上帝委派這群人去照管耶穌的所有産業。a——馬太福音13:24-30,36-43;24:45-47;但以理書12:4。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膏的基督徒行了一些有力的作為,就像摩西和以利亞所為一般。b(啟示錄11:5,6)自1919年以來,他們一直在一個仇視他們的世界裏,懷着以利亞的勇氣宣揚好消息。(馬太福音24:9-14)自1922年以來,他們努力宣告耶和華對人類所作的判決,就像摩西把上帝的災殃降在古代埃及之上一樣。(啟示錄15:1;16:2-17)今日,這些受膏基督徒的餘下分子構成了耶和華見證人新世界社會的核心。
治理機構發揮作用
3.甚麽事件表明,早期的基督徒會衆以有條不紊的方式組織起來?
3 耶穌的受膏門徒從起頭就組織起來,以有條不紊的方式運作。隨着門徒數目日增,組織在各地設立會衆,委任長老。(提多書1:5)公元33年之後,十二使徒組成了一個操有權威的中央治理機構,勇敢無畏地帶頭推行見證工作。(使徒行傳4:33,35,37;5:18,29)他們設立安排,分發糧食給貧窮的人。後來他們獲知撒馬利亞人對好消息感興趣,就差彼得和約翰前往協助。(使徒行傳6:1-6;8:6-8,14-17)巴拿巴帶保羅去見治理機構的弟兄,藉此證實這個以前大力迫害基督徒的人,現在已成為耶穌的門徒了。(使徒行傳9:27;加拉太書1:18,19)彼得對哥尼流一家傳道之後,回到耶路撒冷,向使徒和其他猶地亞弟兄解釋,聖靈怎樣把上帝在這件事上的旨意清楚顯示出來。——使徒行傳11:1-18。
4.敵人怎樣試圖殺死彼得?他怎樣得以保全性命?
4 不久之後,治理機構遭受暴烈的攻擊。彼得被囚在獄中,惟獨憑着天使營救,他才不致喪命。(使徒行傳12:3-11)接着發生的事顯示,一個本身不是十二使徒的人,在耶路撒冷居於顯要的地位。彼得從監獄獲釋之後,他對一群聚集在約翰·馬可母親家裏的人説:“你們要向雅各[耶穌的同母異父弟]和弟兄們報告這些事。”——使徒行傳12:17。
5.雅各以身殉道之後,治理機構的組成分子怎樣改變了?
5 在此之前,出賣耶穌的使徒,加略的猶大,自殺身亡以後,衆使徒看出他們需要找一個曾跟隨耶穌從事服事職務、目擊他死亡和復活的人,去取代猶大一度持有的使徒職任。可是,約翰的兄弟雅各以身殉道之後,並沒有人取代他的職位,成為十二使徒之一。(使徒行傳1:20-26;12:1,2)相反,聖經下一次提及治理機構時,其中的成員已經增加了。當時基督徒當中發生了一個爭論,對於跟從耶穌的外邦人是否應當守摩西律法的問題爭持不下,於是他們把問題交給‘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決定。(使徒行傳15:2,6,20,22,23;16:4)為甚麽這時治理機構顯然包括一些“長老”呢?聖經沒有説,但這個安排有明顯的好處。雅各去世和彼得被囚等事件顯示,衆使徒也可能有一天會被囚禁或被害。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有其他具備資格、熟悉治理機構運作的長老主持大局,治理機構就能够繼續以有條不紊的方式督導工作進行了。
6.雖然治理機構最初的成員不再留在耶路撒冷,治理機構卻怎樣在這個城裏繼續運作?
6 保羅在公元56年左右來到耶路撒冷;他去見雅各,聖經説當時“所有長老都在那裏”。(使徒行傳21:18)為甚麽記載沒有提及衆使徒在場呢?再次,聖經沒有解釋。但是歷史家優西比烏斯後來報導,在公元66年之前不久,“餘下的使徒因為仇敵想殺害他們,處境十分危險,都被迫離開猶地亞。但是為了繼續宣揚信息,他們憑着基督的能力走遍各地講道”。(《優西比烏斯》,第3册,5卷,2節)誠然,優西比烏斯的話並不是受靈示的聖經記載,但是他的報導卻跟聖經的記載吻合。例如,公元62年,彼得身在巴比倫——遠離耶路撒冷。(彼得前書5:13)即使這樣,在公元56年,很可能直到公元66年,顯然有一個治理機構在耶路撒冷主持大局。
現代的管理安排
7.跟公元1世紀的治理機構比較,今日治理機構的組成分子有甚麽顯著不同?
7 從公元33年直到患難臨到耶路撒冷,治理機構看來是由猶太裔的基督徒組成的。公元56年,保羅在耶路撒冷期間獲悉,當地許多猶太裔的基督徒雖然“持守對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信仰”,卻仍然“為[摩西]律法熱心”。c(雅各書2:1;使徒行傳21:20-25)這些猶太人也許很難想像有個外邦人在治理機構任職。可是,在治理機構的成員方面,現代卻再次有改變。今日,治理機構的成員完全是受膏的外邦基督徒;他們所作的督導的確蒙耶和華大大祝福。——以弗所書2:11-15。
8,9.治理機構在現代經歷過一些甚麽發展?
8 賓雪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884年立案。從那時起到1972年,社長在耶和華的組織裏操有很大的權柄,而治理機構則跟社方的董事會有密切關係。在這段時期,耶和華大大祝福他的組織,由此表明他接納這個安排。在1972年至1975年之間,治理機構的成員增加到18人。組織把較大的權柄授予治理機構,從而更加接近公元1世紀的安排。治理機構的成員增加了之後,有些分子繼續充任賓雪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的董事。
9 自從1975年以來,治理機構18位成員當中,有些已走完了他們在地上的路程。他們戰勝了世界,隨即升到天上,‘跟耶穌一起坐在他的寶座上’。(啟示錄3:21)由於這個和其他原因,治理機構現在只有十位成員,包括在1994年增添的一位在内。大部分成員的年紀已相當老邁。可是,這些受膏弟兄盡力履行他們的重大職責之際,他們受到極佳的支持。這些支持來自甚麽方面呢?我們只消看看上帝子民的現代發展,就知道問題的答案了。
全力支持上帝的以色列
10.在現今這末世,誰跟受膏者一起事奉耶和華?聖經怎樣預言到這件事?
10 早在1884年,差不多所有跟“上帝的以色列”聯絡交往的人都是受膏的基督徒。可是,另一群人逐漸出現了。1935年,上帝的子民獲知,這群人就是啟示錄第7章所説的“大群人”。這些人懷有屬地的希望,所以代表耶和華定意要在基督裏聚集起來的‘地上事物’。(以弗所書1:10)他們代表耶穌在羊圈的喻例裏所説的“另外的綿羊”。(約翰福音10:16)自1935年以來,另外的綿羊紛紛擁進耶和華的組織裏。他們“飛來如雲、又如鴿子向窗户飛回”。(以賽亞書60:8)由於“大群人”數目激增,受膏階級卻因為有許多人走完地上路程而數目日減,具備資格的另外綿羊於是在基督徒的活動上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甚麽方面情形是這樣呢?
11.原本只有受膏基督徒才享有的甚麽特權,現在另外的綿羊也能够分享?
11 上帝的‘聖潔國族’一向都負有特别義務,要把耶和華的卓越德行廣為宣揚。保羅説這樣做仿如在聖殿獻上祭物,耶穌則把傳道教人的使命授予“有王權的祭司團”的所有成員。(出埃及記19:5,6;彼得前書2:4,9;馬太福音24:14;28:19,20;希伯來書13:15,16)可是,1932年8月1日刊(英語版)的《守望台》肯確地鼓勵一切由約拿達所預表的人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事實上,當時有許多另外的綿羊已經這樣行了。今天,傳道工作差不多全部由另外的綿羊執行。他們“日夜在[上帝]的殿宇裏對他作神聖服務”,傳道工作乃是這種服務的一個重要部分。(啟示錄7:15)另一項類似的發展是,在耶和華子民現代歷史的早期,會衆的長老都是受膏的基督徒,是耶穌基督右手上的“星”。(啟示錄1:16,20)但是1937年5月1日刊(英語版)的《守望台》宣布,具備資格的另外的綿羊也可以成為組務僕人(主持監督)。即使會衆裏有受膏的男子,如果他們無法負起這項責任,另外的綿羊仍然可以受到任用。今日,差不多所有會衆長老都屬於另外的綿羊階級。
12.聖經有甚麽先例表明,具備資格的另外綿羊也可以在組織裏身負重責?
12 將這些重大責任授予另外的綿羊是不對的嗎?不然,因為這是有歷史先例可援的。在古代的以色列國,有些外族的歸信者(僑居的人)曾身居高位。(撒母耳記下23:37,39;耶利米書38:7-9)以色列人從巴比倫重返故土之後,具備資格的尼提寧人(外族的聖殿僕役)被授予在聖殿服務的特權,而這些工作以前是惟獨利未人才能擔任的。(以斯拉記8:15-20;尼希米記7:60)除此之外,在改變形貌的異象裏跟耶穌一起出現的摩西,曾接受米甸人葉忒羅所提出的優良勸告。後來,他請葉忒羅的兒子何巴作嚮導,帶領以色列人穿越曠野。——出埃及記18:5,17-24;民數記10:29。
13.受膏者效法誰的優良精神,謙卑地把重大職責授予另外的綿羊當中具備資格的男子?
13 在曠野流浪40年行將結束的時候,摩西知道自己不會進入應許之地,於是禱告求耶和華立一個繼承者。(民數記27:15-17)耶和華吩咐他在所有百姓面前立約書亞為繼承者。雖然摩西當時身體仍然壯健,無須立即終止他的服務,他卻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去做。(申命記3:28;34:5-7,9)今日受膏者懷着同一的謙卑精神,已經把更大的服務特權,授予另外的綿羊當中具備資格的男子。
14.甚麽預言透露,另外的綿羊會在組織裏擔任日益重要的角色?
14 聖經的預言也提及,另外的綿羊會在組織裏擔任日益重要的角色。撒迦利亞預告,外族的非利士人“必在猶大像族長”。(撒迦利亞書9:6,7)族長是部族的首領,因此撒迦利亞透露,以色列人以前的仇敵會歸附純真的崇拜,在應許之地成為像族長一樣。再者,耶和華對“上帝的以色列”説:“外人必起來牧放你們的羊群;外邦人必作你們耕種田地的,修理葡萄園的。你們倒要稱為耶和華的祭司;人必稱你們為我們上帝的僕役。”(以賽亞書61:5,6)“外人”和“外邦人”就是另外的綿羊。他們被授予更大的責任,肩負起越來越多的工作,因為年紀老邁的受膏餘下分子逐漸走完地上的路程,在完全的意義上成為天上“耶和華的祭司”,在耶和華榮耀的寶座四周作“我們上帝的僕役”。——哥林多前書15:50-57;啟示錄4:4,9-11;5:9,10。
“後世的人”
15.在現今這末時,哪一群基督徒已步入“晚年”?哪一群基督徒代表“後世的人”?
15 受膏的餘下分子很樂於訓練另外的綿羊負起更大的責任。詩篇71:18説:“上帝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1948年12月15日刊(英語版)的《守望台》評論這節經文,指出受膏基督徒的會衆無疑已經進入晚年。文章接着説,受膏者很高興“按照聖經的預言,見到一個新的世代出現”。這特别是指誰而言呢?《守望台》説:“耶穌把他們稱為他‘另外的綿羊’。”“後世的人”是指生活在地上新管理安排之下的人;他們會受天上的王國所統治。
16.“後世的人”熱切期待甚麽幸福來臨?
16 聖經並沒有清楚表示,所有的受膏基督徒會在甚麽時候離開他們“後世”的弟兄,升到天上與耶穌基督同得榮耀。但是受膏者堅信,這個日子已不遠了。自從1914年以來,耶穌在“末時”的偉大預言中預告的各事都已陸續應驗,由此表明這個世界遭受毁滅的日子已經近了。(但以理書12:4;馬太福音24:3-14;馬可福音13:4-20;路加福音21:7-24)不久耶和華就會帶來一個新世界,屆時“後世的人”會‘繼承從世界奠基以來為他們準備好的王國[屬地領域]’。(馬太福音25:34)他們熱切期待見到樂園重建,億萬的死者從海地斯復活過來。這個前景令他們興奮不已。(啟示錄20:13)受膏者會在場迎接這些復活的人嗎?早在1925年,5月1日刊(英語版)的《守望台》説:“我們不應該武斷地説,上帝會做甚麽或不會做甚麽。……[但是]我們所得的結論是,教會的成員[受膏基督徒]會在古賢[基督之前的忠心見證人]復活之前就獲得榮耀了。”1989年12月1日刊的《守望台》也討論是否有些受膏者會在場迎接復活的人,文章説:“其實並沒有這樣的必要。”d
17.以一群人而言,受膏者會跟在位的君王耶穌基督一同享有甚麽奇妙的特權?
17 誠然,我們不知道個别的受膏基督徒會有甚麽遭遇。但是,既然摩西和以利亞跟耶穌一同在改變形貌的異象裏出現,這暗示當耶穌帶着榮耀來執行判決、“按照各人的行為報償各人”時,復活了的受膏基督徒會跟他在一起。再者,我們記得耶穌應許過,所有“戰勝的”受膏基督徒會跟他一起在哈米吉多頓“用鐵杖牧管衆國族”。耶穌帶着榮耀而來的時候,他們會和他一起坐着“審判以色列十二個部族”。他們會和耶穌一起‘把撒但壓碎在他們腳下’。——馬太福音16:27-17:9;19:28;啟示錄2:26,27;16:14,16;羅馬書16:20;創世記3:15;詩篇2:9;帖撒羅尼迦後書1:9,10。
18.(甲)關於‘把天上的事物在基督裏聚集起來’,現在的情形如何?(乙)關於‘把地上的事物在基督裏聚集起來’,情形又如何?
18 耶和華正按照他管理事物的安排,逐步“把一切都在基督裏重新聚集起來”。以“天上的事物”而言,他的旨意已行將大功告成了。耶穌跟所有14萬4000人在天上會合,一同參加“綿羊羔婚禮”的時候近了。由於這緣故,有越來越多事奉上帝多年、屬於“另外的綿羊”階級的成熟弟兄(代表“地上的事物”)被授予更重大的職責,去支持他們的受膏弟兄。我們生活在多麽令人興奮的日子!我們目擊耶和華的偉大旨意逐步實現,感到多麽歡欣雀躍!(以弗所書1:9,10;3:10-12;啟示錄14:1;19:7,9)另外的綿羊很高興全力支持他們的受膏弟兄;這兩批人在“一個牧人”手下合成“一群”,一同順服君王耶穌基督,使所有榮耀都歸於偉大的宇宙至高統治主,耶和華上帝。——約翰福音10:16;腓立比書2:9-11。
[腳注]
b 例如,從1914年開始,他們在西方世界各地放映一齣稱為《創世影劇》的電影。這部影片共四集,配有錄音。每逢影片上映,劇院都座無虛席。
c 至於有些猶太裔的基督徒何以熱心守律法,可參閲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洞察聖經》(英語),第2册,1163-1164頁。
你能够解釋嗎?
◻ 上帝的組織在公元1世紀怎樣向前邁進?
◻ 在耶和華見證人的現代歷史上,治理機構怎樣形成?
◻ 甚麽經文表明,把權柄授予耶和華組織裏的另外綿羊是對的?
◻ “天上的事物”和“地上的事物”怎樣在基督裏聚集起來?
[第16頁的圖片]
即使治理機構最初的成員已不在耶路撒冷,仍有一個治理機構繼續在這個城裏運作
[第18頁的圖片]
成熟的受膏基督徒對耶和華的子民大有造福
C.T.羅素1884-1916
J.F.盧述福1916-1942
N.H.諾爾1942-1977
F.W.法蘭兹1977-1992
M.G.韓素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