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
(Babylon)〔混亂〕
1.一座著名的古城,上古時代叫做巴别,位於幼發拉底河的示拿平原,在耶路撒冷以東約870公里(540英里),巴格達以南約80公里(50英里)。現今的巴比倫遺址是一片廣泛的廢墟,形狀近似三角,散布着幾座土崗。一座叫泰勒巴比勒(穆耶里貝)的土崗保留了巴比倫的古名,位於這個三角地區的北部,在伊拉克的希爾拉北面約10公里(6英里)。(見巴比倫2;示拿)
巴比倫城建在幼發拉底河兩岸,大河穿城而過。城外建有兩層防禦壁壘,使城看來堅不可摧。
内層壁壘 用天然磚塊建造,共内外兩道城牆。内牆厚6.5米(21.5英尺),外牆厚約3.5米(11.5英尺),内外牆相距7米(23英尺)。兩道城牆上都建有塔樓,既可增强防禦力量,又有助於鞏固城牆的結構。離外牆約20米(66英尺)處有個碼頭,是用燒的磚和瀝青砌築的。外牆之外是護城河,在城的南北兩頭跟幼發拉底河連接。護城河既可為城裏的居民供水,又可防禦敵軍入侵。巴比倫的文獻顯示,共有八道城門通往城裏。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已找到四道城門,並已發掘出土。
外層壁壘 尼布甲尼撒二世(這人摧毁了所羅門興建的聖殿)在幼發拉底河的東面加建外層壁壘,把北邊、東邊和南邊的一大片平原圍起來,這樣當戰爭爆發時,住在附近的居民可以逃進來避難。外層壁壘也有兩道城牆。内牆用未燒過的磚建成,厚約7米(23英尺),城牆上有供防衛用的塔樓;外牆距内牆約12米(40英尺),是用燒的磚建造的,由兩部分構成,分别厚約8米(26英尺)和3.5米(11.5英尺),這兩部分由塔樓相連。
拿波尼度沿幼發拉底河東岸建造了一道城牆,跟外層壁壘的盡頭相接。這道城牆寬約8.5米(28英尺),也有多個塔樓和一個寬3.5米(11.5英尺)的碼頭。
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説,幼發拉底河兩岸各有一個很長的碼頭,有城門的城牆將碼頭和城隔開。據他記載,城牆高約90米(295英尺),厚26.5米(87英尺),長約95公里(59英里)。不過,希羅多德看來有點誇大其詞。考古學證據顯示,巴比倫的規模比他描述的要小得多,外層壁壘的長度和高度都比他説的尺寸小;也沒有證據顯示幼發拉底河西岸曾有碼頭。
從高大城牆的城門進去,就會看見貫通全城的縱橫交錯的道路。「遊行大道」是城内的主軸大街,路面鋪砌了石料,路旁的牆上有琺瑯獅子像。(見下册323頁圖片)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復並擴建了舊宮,又在城北2公里(1.5英里)之處興建了一座夏宮。他又在拱形地基上建造了一個類似小山、由花木覆蓋的一層層的平台,壯麗無比,稱為空中花園,被譽為「古代世界奇觀」之一。
建於幼發拉底河兩岸的巴比倫大城,是當時世界的工商業重地和貿易中心。巴比倫不僅是重要的製造業中心,也是商貿活動的交會點,貫通東西方的海陸貿易。因此,巴比倫的船隊不僅穿梭於波斯灣,還遠涉重洋。
歷史 寧錄生活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的後半葉,他興建了人類史上第一個政治帝國的首都巴比倫。可是,建城工程卻因人類語言變亂而突然告終。(創11:9)後世不斷有人重建巴比倫。漢穆拉比擴充並加固了這座城,立為閃族人治下的巴比倫帝國的首都。
巴比倫在第二個世界霸權亞述的統治下,曾爆發過多次起義和叛亂。隨着亞述霸權衰落,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於公元前645年左右,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王朝。他兒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完成了修復巴比倫的工程,使這座城擁有前所未有的榮耀。他誇耀説:「這大巴比倫不是我……建成……嗎?」(但4:30)作為第三個世界霸權的首都,巴比倫城一直享有極大的榮耀,可是,在公元前539年10月5日(格雷果里曆)晚上,居魯士大帝率領米底亞-波斯軍隊進佔巴比倫城,巴比倫帝國就此覆亡。
在那個重要的晚上,伯沙撒在巴比倫城舉行盛宴,邀請一千大臣參加。當時拿波尼度不在國内,所以沒有在場看到粉牆上出現的不祥文字:「彌尼,彌尼,提客勒,佩雷辛。」(但5:5-28)原來拿波尼度之前在波斯人手上吃了敗仗,早已逃到西南邊的博爾西帕城去避難。但耶和華的先知但以理卻在巴比倫,因此他在公元前539年10月5日那個晚上,揭示了牆上文字的含意。居魯士的軍隊在看似堅不可摧的巴比倫城牆周圍紮下營壘,但那個晚上士兵沒有睡覺,而是忙個不停。在居魯士的英明指揮下,軍中的工程師令流經巴比倫城的幼發拉底河的河水改道。然後,波斯人下到河床裏,涉水前進,上到河岸,從碼頭邊的城門進去,出其不意地進佔巴比倫城。軍隊迅速穿過街道,殺死所有反抗的人,隨後佔領王宮,殺死伯沙撒。巴比倫一夜之間就淪陷了,閃族人多個世紀以來在這地操有的霸主地位到此結束。巴比倫開始受雅利安人統治,而耶和華所説的預言也應驗了。(賽44:27;45:1,2;耶50:38;51:30-32;見下册325頁圖片;居魯士)
自公元前539年那個難忘的晚上後,巴比倫城就逐漸衰落,其榮耀也日漸失色。巴比倫曾兩度反叛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希斯塔斯皮斯),在第二次叛亂中,這城的防禦工事被拆毁。巴比倫城稍為修復後,又因反叛薛西斯一世而被劫掠。亞歷山大大帝打算立巴比倫為國都,卻於公元前323年突然去世。公元前312年,尼卡托攻佔巴比倫,把城内的很多物資運到底格里斯河邊,用來建造他的新國都塞琉西亞。不過到了早期基督徒的時代,巴比倫城仍然存在,並有一些猶太人住在那裏。由於這個緣故,使徒彼得曾前往巴比倫,正如他在信中所説。(彼前5:13)在那裏出土的銘文顯示,巴比倫的彼勒神廟一直存留到公元75年。到公元4世紀,這座城已淪為廢墟,昔日的偉大建築最終完全消失。巴比倫的確成為「亂石堆」。(耶51:37)
巴比倫遺址今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荒漠,整個地區只餘下頹垣廢石和幾座土崗。(見下册324頁圖片)《考古學與舊約研究》一書説:「巴比倫廢墟範圍廣闊,儘管科爾德威努力挖掘,也只發掘出很小一部分。此外,這片廢墟在過去多個世紀遭到大肆破壞和掠奪,因為人們常到這裏來找物料作建築之用。這只是部分原因而已,現在這個地方一片狼藉,令人不禁想起賽13:19-22和耶50:39,40的預言。廢墟很大部分是乾旱貧瘠之地,更讓人有荒涼蕭瑟之感。」(D.W.托馬斯編,牛津,1967,41頁)
宗教 巴比倫是世上最虔信宗教的地方。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獻都證實,巴比倫有超過五十座廟宇。這座王城的主神是馬爾杜克,在聖經裏稱為米羅達。有人認為寧錄被奉為馬爾杜克神,但對於哪些神對應哪些凡人,學者們意見紛紜。三合一神是巴比倫宗教的顯著特色。其中一個三合一神是由兩個男神和一個女神組成的:辛(月神)、沙瑪什(日神)、伊什塔爾(女神),據稱他們掌管黃道十二宮。另一個三合一神是拉巴圖、拉巴蘇、阿赫哈祖。偶像隨處可見,可見巴比倫的確是「雕刻偶像之地」,充滿污穢不潔的「如糞的偶像」。(耶50:1,2,38)
巴比倫人相信人有不死的靈魂。(《巴比倫與亞述的宗教》,M.小賈斯特羅着,1898,556頁)
巴比倫人研究占星術,試圖通過觀星預測未來。(見占星術士)魔術、巫術、占星術是他們宗教的顯著特色。(賽47:12,13;但2:27;4:7)很多天體,比如行星,都用巴比倫神祇的名字來命名。在尼布甲尼撒的日子,占卜仍然是巴比倫宗教的基本要素。尼布甲尼撒就通過占卜來做決定。(結21:20-22)
以色列的宿敵 聖經多次提到巴比倫,第一次是在創世記裏,記載出現了這個城的本名巴别。(創10:10;11:1-9)亞干從耶利哥城拿走的戰利品中包括一件「示拿禮服」。(書7:21)北方的以色列國在公元前740年覆亡之後,巴比倫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人被遷到以色列地居住,代替被擄的以色列人。(王下17:24,30)希西家不智地把宮中的寶物向巴比倫的使者展示,結果這些寶物以及希西家的一些「子孫」後來都被擄到巴比倫去。(王下20:12-18;24:12;25:6,7)瑪拿西王(公元前716-前662)也被擄到巴比倫,但由於他謙卑自抑,耶和華就使他恢復王位。(代下33:11)尼布甲尼撒王把耶和華聖殿裏的珍貴器具都帶到巴比倫去,同時還擄走了好幾千人。(王下24:1-25:30;代下36:6-20)
從《希臘語經卷》的記載可以知道,被擄到巴比倫的耶哥尼雅(約雅斤)是耶穌世系中的一環。(太1:11,12,17)使徒彼得在巴比倫所寫的第一封書信,成為聖經正典之一。(彼前5:13;見彼得前書、後書)信中所説的「巴比倫」是指位於幼發拉底河的那座城,而不是有些人所説的羅馬。
另見大巴比倫。
2.指巴比倫帝國,帝國以首都巴比倫為名,版圖主要集中在下美索不達米亞河谷。(見下册321頁地圖)
歷史家有時將巴比倫尼亞分為兩部分,北部叫阿卡得(亞卡),南部叫蘇美爾或迦勒底。這片地區最初在聖經裏叫「示拿地」。(創10:10;11:2;見示拿)後來,勢力雄厚的統治者把巴比倫立為首都,這個地區就叫做巴比倫尼亞。由於迦勒底王朝稱霸一時,巴比倫尼亞也叫做「迦勒底人之地」。(耶24:5;25:12;結12:13)巴比倫尼亞的一些古城包括阿代卜、阿卡得、巴比倫、博爾西帕、以歷、啟什、拉格什、尼普爾、吾珥。當然,巴比倫帝國的版圖不僅僅指巴比倫尼亞,還包括叙利亞、巴勒斯坦,南下直到埃及邊界。
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上半葉,亞述王提革拉比列色三世(普勒)統治巴比倫尼亞。(王下15:29;16:7;代上5:26)後來,一個名叫米羅達巴拉但的迦勒底人作王統治巴比倫,但12年之後,他被亞述王薩爾貢二世逐出國境。西拿基立接續薩爾貢二世作王後,米羅達巴拉但率領巴比倫人再次發動叛亂。公元前732年,西拿基立試圖攻佔耶路撒冷,卻無功而回。這事之後,米羅達巴拉但派遣使者去見猶大王希西家,可能是要拉攏猶大合力對抗亞述。(賽39:1,2;王下20:12-18)後來,西拿基立把米羅達巴拉但趕走,自命為巴比倫王,直到去世為止。他兒子以撒哈頓重建巴比倫。後來,巴比倫人齊集在那波帕拉薩爾那裏,要擁戴他為王,新巴比倫王朝宣布成立,並一直延續到伯沙撒的日子。在聖經的預言中,巴比倫王朝由一些事物象徵,分别是尼布甲尼撒夢中巨像的金頭(但2:37-45),以及但以理夢中異象所見的有鷹翅人心的獅子(但7:4),這個王朝始於那波帕拉薩爾的兒子尼布甲尼撒,終於伯沙撒。
公元前632年,這個由迦勒底人建立的新王朝,在米底亞和西徐亞聯軍的幫助下征服了亞述。公元前625年,那波帕拉薩爾的長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迦基米施擊敗了埃及法老尼哥。同一年,他登基作王掌權。(耶46:1,2)在尼布甲尼撒治下,巴比倫成為耶和華手中的「金杯」。通過這個「金杯」,耶和華向不忠的猶大和耶路撒冷傾下烈怒。(耶25:15,17,18;51:7)公元前620年,尼布甲尼撒迫使約雅敬向他進貢,但大約三年之後,約雅敬反叛他。公元前618年,即約雅敬作附庸王第三年,尼布甲尼撒前來攻打耶路撒冷。(王下24:1;代下36:6)約雅敬還沒有被巴比倫人擄去就死了。約雅斤接續父親作王後,隨即投降,在公元前617年跟其他貴族一起被擄到巴比倫。(王下24:12)西底家被立為下一任猶大王,但他也反叛巴比倫。公元前609年,巴比倫人再次圍攻耶路撒冷,並在公元前607年把城攻下。(王下25:1-10;耶52:3-12)就在那一年,耶路撒冷淪為荒涼,因此公元前607年是聖經年代計算中意義重大的一年。從那年開始,經過一段指定的時期,至高主宰耶和華所揀選的統治者就會在上帝的王國裏掌權,統治全世界。(見列國的既定時期條下的「開始受『踐踏』」)
一塊楔形文字泥板提到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三十七年(公元前588),巴比倫人跟埃及展開的一場戰事。這可能就是以西結先知在公元前591年所預告的戰役,預言説强大的埃及會被巴比倫征服。(結29:17-19)經過43年的統治後,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582年10月去世。他在位期間,征服了許多國家民族,並在巴比倫尼亞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建築物。阿維爾-馬爾杜克(以未米羅達)接續尼布甲尼撒作王,這個新王恩待被擄的約雅斤王。(王下25:27-30)以未米羅達死後,看來涅里格利沙爾、拉巴什-馬爾杜克相繼作王。關於這兩個人的統治,人們所知甚少。
至於拿波尼度和他兒子伯沙撒的事跡,則有較完整的歷史記載。巴比倫傾覆之時,看來他們共同執政。
那時,居魯士大帝所率領的米底亞、波斯聯軍正向巴比倫進發,快要征服巴比倫尼亞,成為第四個世界霸權。公元前539年10月5日(格雷果里曆)晚,巴比倫淪陷,伯沙撒被殺。居魯士征服巴比倫後,於在位第一年頒布了一條很出名的法令,就是恩准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回鄉的人包括4萬2360個以色列人,此外還有許多奴隸和歌手。約兩百年後,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1年攻佔巴比倫,結束了波斯人對巴比倫尼亞的統治。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帕提亞人在他們的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率領下,控制了巴比倫尼亞。
由於巴比倫有好些猶太人社區,被委任作猶太人使徒的彼得就前往巴比倫,並至少在那裏寫了一封受聖靈啟示的書信。(加2:7-9;彼前5:13)在這些位處東方的猶太社區中,猶太領袖最早寫下了巴比倫的《塔古姆》聖經注釋,也叫做《昂克羅之塔古姆》,並製作了許多《希伯來語經卷》的抄本。於公元916年完成的《彼得堡後期先知書抄本》很值得留意,因為這部抄本集東方文本(巴比倫)與西方文本(提比里亞)於一身。
[第64,6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古代的巴比倫城
新城
水道
夏宮
伊什塔爾門
空中花園
内城宮殿
埃特曼安吉塔廟
河邊的城門
馬爾杜克神廟
遊行大道
河邊的城牆
幼發拉底河
内層城牆
水道
尼布甲尼撒建造的外層城牆
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