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你决心要克服这种感觉吗?
你感到寂寞吗?不管你是已婚抑或独身,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人有时感到寂寞是自然的事。也要明白,孤独的环境未必一定是寂寞的起因。独自全神贯注地从事研究的学者不会感到孤寂。单独从事创作的画家也没有空闲感到孤寂。相反,他们欢迎孤独的时刻,把独处视为他们的良朋。
真正的寂寞之感发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的环境。令人伤心的事件,例如死亡、离婚、失业、不幸等,可以触发寂寞之感。每当我们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寂寞之感就会减少,甚或随着时间过去而消失。我们已经学会适应,并且接受了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情感源于你的思想。一旦接受了损失的打击,情绪亦慢慢平复下来,你就要将思想集中在造就的事上,好使你继续过积极的人生。
要奋发图强、控制自己。你可以做一些积极的事,因此要培养爽朗的性格。例如打电话给别人、写一封信、读一本好书、邀请别人到家里作客、彼此交换意见,要结交朋友,你自己必须态度友善才行。检讨一下自己的内在为人,然后推己及人。做一点仁慈之举。与别人分享一些予人安慰的属灵珍品。你会发觉耶稣的话是至理名言:“施比受更为[快乐]。”你会明白箴言的另一项真理:“滋润人的,必得滋润。”——使徒行传20:35;箴言11:25。
成败在乎你
很难做得到?说时容易做时难?每件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说时容易做时难’的。由于这缘故,你一旦实际做出来,就会感到很大满足。你需要作出额外努力。你每作一点施与,心中的亮光就会越发闪耀。你是否能够把企图支配你的寂寞之感彻底击退,成败完全在乎你。《现代成年人》杂志的一位作家说:“没有人要对你的孤寂感负责,但你是可以将情况改善的。一段友谊就足以扩阔你的生活圈子。你可以饶恕那些曾经使你痛心的人。你可以写信、打电话。惟独你才能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没有其他人可以为你代劳。”他引述一封来信,内容“一针见血地说明这点:‘我向人指出,他们自己有责任要留意不让生活变得孤单或不充实。要提高警觉,加紧努力!’”
你的益友无需仅限于人。一位兽医说:“老年人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并非身体不适,而是要经历寂寞和遭人抛弃之苦。老年人时常与社会疏远,但若有宠物(包括狗)……作伴,就会有助于使他们的生活有目的和意义。”《宅园美化》杂志说:“宠物有助于治疗情绪不安的人;激励那些身体患病、生理有缺陷和丧失活动能力的人;使孤独的人和老年人再次恢复生气。”另一篇杂志文章论及一些新近对宠物发生兴趣的人:“病人的忧虑减少了,他们可以对宠物表现爱心而不用害怕被拒。后来他们开始主动与别人交谈,首先谈及怎样照顾宠物。他们开始有责任感。他们感到受人需要,因为有些动物需要倚靠他们。”
饱受孤寂之苦的人往往不愿强自振作,帮助自己脱离绝望的深渊。惰性妨碍他作出所需的努力;但是,如果他要探明寂寞的真正起因,就必须作出这番努力才行。詹姆斯·林奇医生指出,人通常抗拒他们认为难以接受的劝告:“人的常情是,我们所不喜欢的资料,我们就会不愿意听,或至少不愿付诸实行。”一个人可能想摆脱寂寞的痛苦,但却不愿作出所需的努力将自己从痛苦中释放出来。
你想有怎样的感觉,就以行动表达出来
人若要成功克服严重的沮丧,就必须锲而不舍地培养开朗乐观、和蔼可亲的性格。(可参阅使徒行传20:35。)这需要你努力冲破顽强的寂寞感,言行举止与死气沉沉的懒散态度相反。要表现开心的样子、手舞足蹈、唱首愉快的歌。尽力做些表示愉快的事。甚至不惜以夸张、过火的方式这样做,用愉快的思想把抑郁的情绪排挤出去。什么愉快的思想?
例如腓立比书4:8所列举的:“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你需要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意义。你若感到生活有意义,就会受到激励去作出回应,努力将这种意义发挥出来。这样,你受沮丧、孤寂的情绪困扰的机会就不大了。维克托·弗兰克尔在《人类寻求生的意义》一书中以饶有趣味的方式将这点表明出来。他以希特勒集中营里的囚犯为例去讨论这个问题。那些生活没有意义的人都陷入寂寞之中,并且缺乏生存的意志。但是,“个人内在价值的意识是建立在较崇高的属灵事物之上的,集中营的生活绝不能使这种意识动摇。”他继续说:“人一旦找到受苦的意义,例如牺牲的意义,所受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就终止了。……人最关心的,不是要得享欢愉或逃避痛苦,而是要看出生存的意义。因此,只要所受的苦是有意义的,人甚至会甘愿受苦。”
你需要培养的首要关系
若要怀有真正属灵的观点,方法便是对耶和华和他的话语圣经深信不疑。对上帝怀具信心,并向他热切祷告,能使我们的生活具有意义。这样,纵然人际关系瓦解,我们也不会孤立无援而饱受寂寞折磨。正如弗兰克尔说,怀着目的而受苦是可以忍受的,甚至反而带来喜乐。一位人性观察家说:“殉道者被缚在柱上受刑,所经历的快乐却可能是在位的君王也艳羡的。”
受人逼迫时,耶稣的使徒感到来自耶和华的喜乐;对他们说来,这种痛苦具有重大意义。“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马太福音5:10-12)使徒行传5:40,41报道一项类似的反应:“公会的人……叫使徒来,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就把他们释放了。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玫瑰满园,蒺藜难存
要在脑海里栽满积极乐观的美好种子;不要给消极绝望、凄凉寂寞的种子留任何余地。(可参阅歌罗西书3:2;4:2。)很难做得到?在若干情况下,这样做也许看来没有可能。一位诗人指出:“玫瑰满园,……蒺藜难存。”再次,这需要你作出积极的努力,决心运用坚定不移的意志。但是,你是能够做得到的,而且也有人正在这样做。
请留意劳蕾尔·尼斯比特的例子。她染上脊髓灰质炎,36岁那年被放在铁肺中,在里面仰卧了37年之久。她颈部以下的身躯完全瘫痪,惟一可以移动的只是她的头部。起初她感到伤心欲绝。后来,经过大约一天的自怨自艾之后,她作出决定,自己已‘怨够了’!她还要抚养两名儿女,也要照顾丈夫。她开始重建自己的一生,并学会在铁肺里管理自己的家庭。
劳蕾尔睡眠的时间很少。她怎样度过漫漫长夜呢?向寂寞屈服?不,她向天父耶和华祷告。她祈求上帝赐她力量,为基督徒弟兄姊妹代祷,并祈求上帝打开机会让她为王国作见证。她想出各种不同的传道方法;她努力为耶和华的名作见证,给许多人留下良好印象。她绝没有容许寂寞的蒺藜生长;她忙于栽种玫瑰。
守望台社属下的海外传道员金海露也有类似的经验。他曾在中国被判五年单独监禁,按理说来,他必然是饱受寂寞的长期折磨。然而,他摈弃了这种消极观点,并且凭着坚强的毅力,刻意将思想导往其他方向。论到事情的经过,他后来作了以下的描述:
“我安排了一项‘传道’活动计划。但是我单独被囚,又可以向谁传道呢?我决心按记忆所及,逐步准备一些适合的圣经演讲,然后向假想的人物传道。接着我开始传道工作,敲了一道假想的门,向一位假想的住户作见证。每天早上我都探访好几个住户。过了相当时候,我遇到一位假想的卡特太太。她表示有点兴趣,于是在数次回访之后,我们安排了一个经常的圣经研究。在研读过程中,我们讨论凭我记忆所及《‘以上帝为真实’》一书的各个重要课题。这一切传道和讨论我都大声讲出,目的是要将资料铭记在心中。”
对成千上万被囚在希特勒集中营里的耶和华见证人说来,只要他们放弃信仰,就可以重获自由。但这样做的人极少。有数以千计的见证人至死保持忠心——有些被处决,有些则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一位名叫约瑟夫的见证人囚犯有两个哥哥被监禁在其他的集中营里。其中一个哥哥行刑时被迫仰卧,望着将要使他身首异处的大刀落下。约瑟夫解释说:“集中营里的其他见证人获悉这件事之后,都来向我道贺。他们的积极态度使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看来,对耶和华保持忠心比保全性命重要得多。”
他的另一个哥哥面对行刑队时,军官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请求让他作一个祷告,军官允准了。他的祷告洋溢着感人的词句和由衷的喜乐,以至军官下令开枪时,没有一个士兵听命。军官再次发出命令,只有一位士兵开枪,击中他的身体。军官勃然大怒,于是拔出自己的手枪,亲自将这位弟兄杀死。
什么可以使生活真正有意义
以上所有例子均涉及对耶和华怀具坚强的信心。尽管其他所有方法都已尝试过而未能奏效,对上帝的信心却始终能够帮助人战胜寂寞,使一度空虚的生活再次充满意义。世俗人士认为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有许多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怎会如此呢?原因是他们最后都不免一死;他们归回尘土,湮没无闻,在人海中不能再泛起涟漪,在时间的流沙上也没有任何足迹遗留下来。情形正如传道书9:5所说一般:“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将耶和华的旨意视若无睹的生活方式,无论人认为有什么意义,到头来都是虚空徒然的。
看看繁星密布的天空,感受一下黑夜穹苍的广阔无垠,你的意义感就会顿时消失。你会明白诗篇执笔者大卫写出以下诗句时的感受:“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人的一切成就都视作虚无;他坦率地指出:‘凡事都是虚空。’他所作出的结论是:“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诗篇8:3,4;传道书12:8,13。
归根究柢,一个寂寞的人,或者也可以包括所有人,怎样才能使生活充满意义呢?方法是怀着敬畏上帝之心而生活,谨守服从他的诫命。人惟独这样做才能配合上帝——这个广大宇宙的创造者——的旨意,从而在他那永恒的安排中占一席地位。
只要上帝与你同在,你就永不会感到孤寂
非洲一位忠贞的耶和华见证人曾忍受过猛烈的逼迫,并且感到被人遗弃。她说纵然亲属令她失望,她也绝非孤立无援。她引述诗篇27:10:“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耶稣也有同感,说:“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约翰福音16:32。
耶稣并不害怕一人独处。他时常刻意寻找独处的机会。他独处的时候绝不感到孤单寂寞。他虚心接受上帝的圣灵的指引;他看见四周上帝所造的万物,便感到与上帝十分亲近。有时他避开人群,使自己能够单独与上帝一起。他‘亲近上帝;上帝就亲近他’。(雅各书4:8)毫无疑问,他是上帝最亲密的挚友。
能够有一个像圣经所描述的朋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箴言17:17;18:24)由于对耶和华怀有完全的信心,并对他表现绝对的服从,亚伯拉罕得以“称为上帝的朋友”。(雅各书2:23)耶稣对他的跟从者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翰福音15:14,15。
既然有特权与耶和华和耶稣基督为友,那些怀具信心的人又怎会无法战胜寂寞呢?
[第28,29页 的图片]
祷告和其他活动能够帮助你避免寂寞
[第30页的图片]
金海露和数以千计一度被囚在集中营里的耶和华见证人的经验足以证明,对上帝怀具信心可以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战胜寂寞
[鸣谢]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