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7部分:1530年以降——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實的改革嗎?
「創新並不等於改革。」——十八世紀英國國會議員伯克(Edmund Burke)
基督新教歷史家認為基督新教改革運動把純正的基督教恢復過來。天主教的學者則說這場運動導致神學上的謬誤。可是,宗教歷史的後鏡顯示什麼呢?基督新教改革運動真的是一場改革嗎?抑或它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以一種有瑕疵的崇拜方式去取代另一種而已?
上帝的話語享有特殊地位
基督新教的改革者強調聖經的重要性。他們拒絕接受傳統。可是,正如《基督教世紀》週刊的主編馬蒂(Martin Marty)指出,在過去一百年間,「有越來越多基督新教徒願意承認聖經與傳統之間的關係。」但他們這樣行卻與他們「信仰上的祖先」截然不同。後者「賦予聖經特殊的地位,傳統或羅馬教皇的權威均無法與之媲美」。
這種態度增強了人們對翻譯、分發及研究聖經的興趣。十五世紀中葉——宗教改革運動的巨輪開始滾動之前半個多世紀——路德的德國同胞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為行將出現的基督新教提供了一項有用的工具。活字排版印刷術發展完成後,古騰堡製造了第一本聖經印刷本。路德看出這件新發明能打開許多機會,因此將印刷術稱為「上帝為了使純真宗教傳遍全球而賜下的最新和最優良的工具」。
現在有更多人可以擁有聖經了,而這種發展並不受天主教會所支持。1559年,教皇保祿四世規定,未經教會批准,人不得以當地的語言印行聖經,但在另一方面,教會卻拒絕批准別人如此行。事實上,教皇庇護四世在1564年聲稱:「經驗表明,若准許人通通以俚俗的語言閱讀聖經,……只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一種新的「基督教」。羅馬教皇的權威給個人的自由選擇所取代。天主教的彌撒給基督新教的禮拜儀式所代替,堂皇華麗的天主教大教堂則給通常較為樸實的基督新教教堂取而代之。
意外的收獲
歷史顯示,最初源於宗教性質的運動後來時常染上社會及政治色彩。基督新教改革運動的情形正是這樣。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賴斯(Eugene F. Rice)解釋說:「在中世紀,西方教會是個歐洲自治機構。十六世紀初,這個機構分裂為許多個地區教會……世俗統治者對之操有頗大的控制。」這種情勢導致「世俗權威與教會權威在中世紀的長期鬥爭。……權力均勢經歷決定性的變化。最後權力從教會轉移到政府手中,從牧師轉移到平民身上」。
對個人來說,這種改變帶來了解放,包括在宗教和民事方面。與天主教迥然不同的是,基督新教並沒有一個中央機構去監管教會的教義或習俗,因此容許人在宗教方面持有相當多的不同意見。這逐漸導致一種高度的宗教容忍和自由態度,而這種態度在改革運動期間仍是無法想像的。
更大的自由引發了一些以前未發揮的精力。有些人說這種自由是社會、政治及科技的催化劑,使人類得以躍入摩登時代。已故作家懷特(Theodore White)寫道,基督新教所提倡的工作道德「在政府及日常生活上表現出來」。他把這種工作道德形容為「堅信人要為自己的良心和行動直接向上帝負責,不受牧師所干預,也無需後者代之向上帝求情。……只要人勤奮工作,努力耕耘,不懶惰,照顧妻兒,即使運氣不給他賞賜,上帝也會因他的努力而獎賞他」。
我們應否受基督新教這些看來的長處所蒙蔽,以致對它的缺點視而不見呢?基督新教改革也「造成了極大的害處」,《宗教與道德百科全書》補充說:「耶穌會與異端裁判所的時代終止了。……但有些更糟的事卻隨之而來。中世紀時期有很多忠實的無知,如今卻有很多有組織的謬誤。」
「組織化的謬誤」——在哪方面?
由於基督新教應許帶來教義上的改革,但卻沒有履行諾言,因此這種宗教可說是「組織化的謬誤」。令宗教改革者大感不悅的時常並不是錯誤的教義,而是教會的政策。基督新教保留了天主教許多染上異教色彩的宗教思想和習俗。怎會如此呢?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三位一體的教義,它是加入基督新教的世界教會聯會的基本條件。儘管《宗教百科全書》承認,『今日聖經注釋家和神學家一致同意,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明確地提倡這個道理,』各教會仍然堅守三位一體的教義。
基督新教有把一個腐敗的教會管理機構革除嗎?並沒有。反之,如馬蒂所說,基督新教「繼承了中古世紀羅馬天主教的權力模式」,「只是脫離羅馬天主教的體制,另自製造基督新教的版本而已」。
基督新教也應許要恢復「信仰上的統一」。可是,這個基於聖經的應許卻隨著基督新教分裂成許多教派而未能實現。——以弗所書4:13。
組織化的混亂——何以故?
在1990年的今日,基督新教已分裂為許多教派和宗派,數目多到難以估計。你還未點數完畢,可能已有新的團體建立,若干舊的又已消失了。
儘管如此,《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能人所不能」,把基督教國(以1980年計)分為「20,780個彼此有別的基督教宗派,」其中絕大部分屬於基督新教。a它們包括7889個傳統基督新教團體、10,065個大多數由非白種的土著組成的基督新教教派、225個聖公會教派,以及1345個可以勉強稱為基督新教的團體。
《基督新教》一書試圖解釋何以有這種眾說紛紜的混亂情況出現,並且將此稱為「既健康又含有病態的現象」。該書指出,「可能由於人類的創造力和局限性;更甚的是可能由於有些人妄自尊大,過分重視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這的確說得不錯!由於沒有充分考慮上帝的真理,自視過高的人在尋求救恩、舒解和滿足的問題上自行提出新的見解。宗教多元化並不是聖經所提倡的。
由於提倡宗教多元化,基督新教看來暗示上帝並沒有訂下指導方針要人以什麼方式崇拜他。這種組織化的混亂是否與真實的上帝一致呢?聖經說他「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我們經常聽到基督新教說人可以隨己意選擇上哪個教堂,這種思想態度與曾令亞當、夏娃產生錯誤信念而招惹麻煩的獨立自主精神有什麼分別呢?——哥林多前書14:33;請參閱創世記2:9;3:17-19。
忽視聖經的特殊地位
雖然早期的改革者確定了聖經特殊的地位,基督新教的神學家後來卻鼓吹聖經批評。正如馬蒂說,他們把「聖經的經文視為與其他古老的文學作品無異」。這些神學家並沒有授予「聖經執筆者受神感示的特殊地位」。
基督新教的神學家質疑聖經是否受上帝所感示,從而破壞了人對聖經的信心。可是在早期的宗教改革家看來,基督新教是建立在這種信仰之上的。結果,懷疑主義、自由思想和唯理論等均應運而生。難怪許多學者認為宗教改革運動是導致現世主義產生的主要原因。
捲入政治漩渦
上述的果子清楚表明,即使個別的宗教改革家和他們的跟從者懷有良好的意圖,基督新教並沒有把純真的基督教恢復過來。基督新教也沒有鼓勵基督徒保持中立以促進和平,反而捲入國家主義的浪潮中。
基督教國一分裂為天主教國家和基督新教國家兩個陣營,上述的情形就變得十分明顯了。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勢力在歐洲大陸爆發了十多場戰爭,從而留下一個血腥的記錄。《新大英百科全書》把這些戰爭稱為「1520年代由德國與瑞士的宗教改革運動所引起的宗教之戰」。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三十年戰爭(1618-48年),這場戰爭是由德國的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宗教及政治歧見所導致的。
英國也爆發流血衝突。1642年至1649年間,英王查理一世向國會宣戰。由於英王的大部分反對者均屬於英國教會的清教徒派,因此這場戰爭有時被人稱為清教徒革命。最後戰爭隨著英王被處決而結束。在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領導下,一個清教徒共和國得以暫時成立。雖然這場英國內戰主要說來並不是一場宗教鬥爭,但歷史家均同意,在選擇支持哪一方時,宗教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戰爭期間,一個稱為公誼會,又稱貴格會,的宗派應運而生。這個教派受到它的基督新教「弟兄」的猛烈反對。他們有幾百名成員死於獄中,其他成千上萬的人飽受虐待。然而他們所發起的運動卻得以散播各地,甚至傳到美洲的英國殖民地。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授予彭威廉(William Penn)特許令,准他建立一個貴格會教徒殖民區,這個地區後來成為美國的賓雪法尼亞州。
貴格會並非惟一向海外發展的教派,其他的宗教在以往也曾如此行。可是,在基督新教發起「創新」之後,天主教徒連同數目眾多的基督新教團體均開始加緊將倡導真理和平的基督信息帶給「不信者」。但是很諷刺的是,身為「信徒」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竟然無法彼此同意上帝的真理究竟是什麼。他們也絕沒有表現弟兄般的和平與團結。有鑑於此,『當「基督徒」與「異教徒」相遇時』,我們可以期望看見什麼情形發生呢?請閱讀下期《儆醒!》雜誌中「鑑往知來看宗教」這一系列文章的第18部分。
[腳注]
a 這本參考書於1982年出版,書中預測到1985年,宗派將增至22,190個。該書說:「目前的淨增長率是每年增加270個新宗派(平均每星期有五個新宗派出現)。」
[第28頁的附欄]
宗教改革運動的初期產品
安立甘宗(聖公會):分為25個自治的教會及其他6個團體,在教義、體制及禮拜儀式方面均與英國教會一致。聖公會亦承認坎特伯雷大主教為精神上的領導人。《宗教百科全書》說,安立甘宗「仍然篤信主教的權力是由使徒一脈相傳而來,並且保留了改革運動前的許多習俗」。《公禱書》是聖公會的禮拜根據,「它是改革時期惟一仍被採用的當地禮拜儀式。」美國的聖公會教友脫離了英國教會後於1789年建立了基督新教的主教派教會;1989年2月,美國聖公會再次打破教會傳統,任命第一位女性作主教。
浸禮宗:分為369個宗派(1970年)。這個教派源於16世紀的再洗禮派,再洗禮派強調成年人必須接受全身沒入水中的浸禮。《宗教百科全書》說,浸禮宗教徒「發覺難於在組織或神學方面保持團結」。該書補充說:「浸禮宗在美國是個大家庭,……但像其他許多大家庭一般,家中有些成員與別的成員互不理睬。」
信義宗(路德會):分為240個宗派(1970年),自稱是擁有最多成員的基督新教團體。《1988年世界年鑑與知識大全》指出,他們「現今仍或多或少按照種族不同(如德國、瑞典等)而劃分」。但該書補充說,「主要的劃分是在原教旨主義派及自由主義派之間。」路德會教友分裂為許多國家派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顯著。當時美國路德會神學院的格星施(E. W. Gritsch)說:「[德國]有少數路德會教友和會眾反抗希特勒,但絕大多數的路德會教友若非噤若寒蟬便是積極與納粹政權合作。」
衛斯理宗(循道宗):分為188個宗派(1970年),是由衛斯理(John Wesley)於1738年在英國教會內發起的一場運動中產生的。衛斯理死後,衛斯理宗成為一個獨立的團體;衛斯理為衛斯理宗教徒所下的定義是:「一個根據聖經所規定的方式而生活的人。」
歸正宗及長老會:歸正宗(時至1970年,分為354個宗派)在信仰上受加爾文而非路德所影響,並且自視為「歸正的公教會」。「長老會」這個名稱意指一個由長老(presbyters)所管理的教會;所有長老會都屬歸正宗,但歸正宗並非都實行長老制。
[第25頁的圖片]
一頁設計精美的拉丁文古騰堡聖經
[鳴謝]
By permiss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第26頁的圖片]
古騰堡與他的活字排版印刷機
[第27頁的圖片]
衛斯理,循道宗的始創人(17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