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
一代“邪惡的人物”
報紙專欄作家英葛南(Derek Ingram)在奈及利亞的《國家和諧報》(National Concord)撰文論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歐洲的内戰時説:“它簡直是許多世紀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内戰;以某種意義來説,它可算是長達31年,開始於1914年的内戰的第二部份……。1933-1945年這段時期之所以這麽特别是因為在同一時候歐洲産生了一整列真正邪惡的人物。這地球怎麽不僅有希特勒這樣瘋狂怪誕的人物,還有一群劣迹昭彰,大奸大惡的可怕人物?”然後在列出高靈、戈培爾、希姆那、海德勒、墨索里尼和史太林這些卑鄙的人物作為例證之後,他論及他們説:“所有這些人均同屬一個時代,他們有權有勢,並且千百萬人都受到恐嚇要跟從他們。”
聖經回答英葛南先生的問題。它談及“末期”和“事物制度的終結。”這段時期由人們“無親情,”“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世界四分五裂而‘民要攻打民’和‘許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了’標明出來。(馬太福音24:3,7,12;提摩太後書3:1-3)自從1914年以來,這些和其他的預言已獲得應驗了。它們指出一代“邪惡人物”背後的根由——魔鬼撒但。聖經認定他要為‘地有禍了’一事負責,並且他因為影響人們反映他邪惡的品格而難辭其咎。可是他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了。所以我們可以鼓起勇氣來,因為耶穌説:“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啟示錄12:7-12;路加福音21:28。
同輩的壓力有多強?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勸告説。這項聖經的勸告在今日正確嗎?不錯,特别以宗教價值觀為然。在最近載於《青春》(Adolescence)季刊中的一篇文章裏,澳洲維多利亞拉多比大學的哲學博士維亞斯(David A. de Vaus)報導説:“在神聖事物(這裏應作宗教信仰)的領域裏,父母比同輩更為重要。”在模鑄兒女跟從宗教指引方面,事情的確是這樣的。
在維亞斯博士對澳洲375個16至18歲的青少年所作的研究中,證據表明父母對兒女的宗教定向有最強的影響力。雖然在模鑄兒女的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勝過同輩的壓力,可是他的研究沒有暗示對青少年的宗教行為來説,情形也是一樣。因此,基督徒父母最好不僅“照着基督徒的管教和訓示”養育兒女,而且也要為兒女尋求良朋益友以聽從聖經的警告:“不良的友伴破壞良好的性格。”——以弗所書6:4;哥林多前書15:33,《今日英文譯本》。
世界經濟在掙扎中
正當工業國的經濟在開始於1980年困擾世界的經濟衰退打擊之後勉力復原之際,“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情況卻惡化了,”為世界銀行出版的《1983世界發展年報》説。“衰退比預期延續得更久,並且比[19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的任何時候更實在地拖慢了世界的發展,”世界銀行總裁哥洛辛(A. W. Clausen)説。這份報告也沒有提出一個美好的前景。它總結説:“人口繼續如常的增加,生産和貿易收縮,失業上升……沉重的債務威脅許多國家。”與此同時的“危險乃是發展中國家持續不斷的衰退會破壞工業國家的經濟復甦的步調。”
改善世界的人為努力可能是誠懇的,但是詩篇的執筆者明智地勸告説:“你們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們一點不能幫助。”反之“仰望耶和華他上帝的,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46:3,5。